03.04 正安:荒山變茶山 撂荒地變致富園

3月,走近海拔1035米的正安縣鳳儀街道大堡村茶葉基地,山間微風吹拂過臉頰,隱約聽到歡快的勞作聲。爬過山頭,三五群眾出現在眼前,他們麻利地操作著手裡的工具,除卻雜草,茶樹苗漸漸顯露出來,青翠誘人。

正安:荒山变茶山 撂荒地变致富园

農民正在種植茶樹

看著雲霧繚繞中漫山遍野的茶樹,聞著撲鼻而來的陣陣清香,支部書記陳熙感慨萬千:“兩年前,由於長期無人管護,原有的1000畝老茶園或被牛羊踐踏、或逐漸枯萎,只剩下了600畝,且都變成了“藤中茶”、“草包茶”,經過近兩年來的不斷努力,才有現在的模樣。”

“脫貧攻堅,大堡村不能掉隊。”這是陳熙到大堡村任支部書記後,說得最多的話。

怎樣才能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大堡村黨支部經過深思熟慮,決定開拓發展思路。通過多次召開群眾會、院壩會和村民代表大會,在廣泛聽取群眾意見的基礎上,最終敲定“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依託現有的千畝茶園優勢,以茶產業為主導產業,以無公害蔬菜主攻方向,大力發展茶產業。

正安:荒山变茶山 撂荒地变致富园

悉心管理後的老茶園

說幹就幹!2018年,大堡村成立正堡果蔬種植專業合作,並流轉600畝老茶園。通過對老茶園悉心的管理,600畝茶樹重新變得綠意盎然。

村支兩委做出的努力,村民們看在眼裡,600畝的茶樹,長在了村民們的心裡。李家壩組長李家勇,主動到村裡找到陳熙,要求把李家壩草林寶一帶荒廢的600畝集體土地給村委會栽茶,三年不要流轉費……於是,新栽種白茶300畝、綠茶300畝,大堡村又開啟了以老茶園養新茶園的新模式。

“茶樹種植講究時間和地理環境,年初種的茶樹長得比三四月份種下去的好。”大堡村新青校導師賈勇指著腳下的茶苗和另一片茶苗

“務工加流轉是群眾的主要參與方式。”陳熙介紹。種植新茶樹,管護是關鍵,茶樹3年見成效,一年要進行兩次鋤草和施肥及其他管護工作,期間需要大量用工,務工費以每天80元計算,既能讓村民們就近務工增加收入,又能提高村民們參與的積極性,有效的帶動村民們一同發展。

“我們沒讀過多少書,出去打工也只能去工地上,又累離家又遠。村裡種茶樹讓我們得到了實惠,一天有80元收入,”在基地鋤草的村民鄭紹學說。

目前,大堡村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時紮實推進茶園春季管護工作,做到疫情防控和春耕春管兩不誤、兩促進,確保茶苗茁壯成長,為春茶生產奠定堅實的基礎。

1200畝新老茶園,將大堡村的山坡渲染得猶如人間仙境。村民們誰都未曾想到,之前的撂荒地,如今成了大家的“致富園”(雷霖遙 駱樂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