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一位特級教師,在防毒抗疫的日子裡

一位特級教師,在防毒抗疫的日子裡

身為教師,一年的寒暑假,最讓其他行業的人們羨慕。不過寒假常苦短,二十來天一下子就過去,總感覺年還沒過夠,馬上就開學了。

誰承想,己亥年過渡到庚子年的這個寒假,竟會長達一個多月!

風雲突變,戾氣來襲。原來以為侷限於武漢,遠在天邊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突然蔓延開來,全國告急。就在除夕當晚,我就寫就《武漢,願你威武如漢》一首,為武漢發聲助威:

五十七個春秋

都沒來得及探訪你的領地

半個時辰不到

你已深入我的骨髓

眼裡耳中全是你

睡裡夢裡都是你的濤聲

你的路紛紛加鎖

長江小心翼翼撫著你腰身

一粒塵,讓雙眸暫時失明

武漢,願你威武如漢

林沖,也曾披枷戴鎖

心不失強悍立地總是好漢

來勢洶洶的洪教頭

棒下掩面一路逃奔

大年初三,我又寫下如下三詩,以“藝”助力抗疫:

​瘟疫

荊襄災疫​震天來,

歲杪​神州節慶摧。

夸父有心還逐日,​

春風何夜可重回?

息交絕往此新正,

宅女家男意氣平。

夜守紅燈書護晝,

花迎春滿逐鶯聲。

逆行者

風疾方知勁草雄,

焚身以火鍊金銅。

胸懷壯氣攜神技,​

千里馳驅蕩毒痌。

一位特級教師,在防毒抗疫的日子裡

新冠毒災疫面前,不聚會,不走動,鎮日宅家,如斯不作為,卻是利家愛國之大作為。普通民眾,宅在家裡,發揮特長,服務社會,助力驅疫,更是一種大作為。


正月十六之前,我天天宅家。除了讀書、飲茶、追劇、原地跑鍛鍊,就是發揮自己寫作特長,以“藝”抗“疫”。不是寫詩作詞,就是摛採賦文。在萬馬齊喑的年代,龔自珍的“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起到了振聾發聵的作用;在抗日烽火中,田間的街頭詩發揮了聲聲戰鼓的激勵力量。每當民族出現災難的時刻,優秀的文藝作品總能給人以溫暖,以光亮。當冠狀病毒襲來,普通人也可肩擔道義,手寫詩文,來謳歌迎風逆行、勇抗災疫的醫護工作者,來讚頌社會各界心靈相通、守望相助的集體主義精神,來祈願中華民族早日擺脫病魔糾纏。為盡綿薄之志,我不斷通過自己春節期間創建的“頭條號”“百家號”“大魚號”“企鵝號”“網易號”等自媒體工具與東陽新詩盟、東陽詩詞、東陽文藝、金華文藝、浙江詩人等網絡平臺,以及東陽日報、金華日報等紙質媒體發聲,推送抗疫詩作或歌詞。截至3月2日,細數起來,作品數量已達25首(篇)之多。

正月十六開始,為響應停課不停學的號召,我每天上午往返學校,到學校行政樓二樓網絡直播間,為東陽中學教育改革班學生作為時一小時的“讀名著,學語文”系列直播。

考慮到假期時間,學生一天又有很多堂網課要上,如果我的網課,只有知識性,而缺乏趣味性,那麼要把學生緊緊地吸引到電腦前是很難的,教學效果肯定會與網課設置的初衷大有背離。除了“嚴”“實”“準”,我必須在“趣”“新”“活”上大做文章。

自從2017年高中語文新課標出臺,“整本書閱讀”就成為中語界的熱詞,全國各地都在轟轟烈烈地進行“整本書閱讀”的探索實踐。而東陽在這方面顯得相對有引起比較遲緩滯後了。放假期間,學生的課業負擔相對較輕一點,學生比平時會有更多一些課外閱讀時間。我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引導教改班學生系統認真精讀細讀《水滸傳》這一古典名著。

不少老師感嘆,現在的孩子不願多看書。據我觀察,其實不然。只要老師會引導,學校肯給時間,學生是願意作課外閱讀的。但有一個現象我一直在思索探究:現在的孩子閱讀條件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好,許多學生也讀了很多的書,為什麼學生的寫作水平卻普遍不高呢?

我曾在《讀書萬卷自通神?》一文中寫道:“ 有個現象曾經一度讓人們大惑不解:環顧周邊,一些學生,手不釋卷,三五天就看完一本課外書。下課時看,上課時以教科書封皮打掩護,揹著老師偷偷看,深夜打手電看,可謂是“書蟲”。這些“博覽主義者”卻很少成為語文老師的寵兒,因為他們的作文作為範文在班裡受到追捧的機率極低。

曾經有同學帶著極大的疑惑,去請教語文老師:“老師,您不是經常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天天號召我們要增加閱讀量嗎?為什麼有些同學那麼喜歡看書,寫作水平卻不怎麼高呢?”

而那位帶著哭笑不得神情的語文教師,最後給了學生一記當頭棒喝,讓許多學生茅舍頓開:你看他們讀的是什麼書?亂七八糟的。再看看你們怎麼讀,你們哪裡是“破”萬卷,分明是“吞”萬卷!

臨末,語文老師還加了句:是囫圇吞棗的“吞”!

聽了語文老師的話,同學們才注意起了那些“博覽主義者”手中的書,原來他們手中的書真的多半是獵奇消遣性質的書,再瞭解到他們讀的網絡小說,也多屬於讀著有味,讀後即忘的東西。無論是紙質閱讀,還是網絡閱讀,他們的閱讀速度已不能用“一目十行”來形容,應該用一目百千行來描摹了。”

是的,現在的學生太缺少閱讀書籍的選擇和精讀細讀整本書的訓練和指導了。開卷未必有益,閱讀必須選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黑塞說得對:“單靠報紙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學,是學不會真正意義上的閱讀的,而必須讀傑作。”

懂得選擇之後,必須提倡熟讀、精讀、深思。還是黑塞說得好:“我們越是懂得精細、深入和舉一反三地閱讀,就越能看出每一個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獨特性、個性和侷限性,看出它全部的美和魅力正是基於這種獨特性和個性”。說到底,學生對老杜“讀書破萬卷”的“破”這一字真經領悟得太少。只有讀“破”讀“深”讀“精”,學問的營養才會真正化為學生才華的血肉。

早在放假之前,我就已要求學生人人購買一本原汁原味(不是縮寫本)、最好是有註解的《水滸傳》。在網課上,我要求學生跟著老師從《水滸傳》的“序幕”開始,用“求甚解”的態度,逐字逐句地對《水滸傳》進行研讀。先不強求閱讀速度,只在講求咬文嚼字、穩紮穩打方面下大功夫,引導學生盡最大努力讀出名著的“滋味”來。網課上,我以《水滸傳》為根據地,從文字、文章、文學、文化各個方面,旁徵博引,夯實學生的文化底蘊。

為了保證學生聽課的專注度,除了講課的生動性,我也十分強調聽課的專注性,以“突然襲擊”式的提問緊緊抓住學生的耳朵。我通過在線不斷提問的方式,隨時可以瞭解學生有沒有在網線上聽課,有沒有專心地聽課。我既強調跟著老師精耕細作的慢嚼細嚥,又鼓勵學生居家的超前閱讀。我通過提問時前後情節的聯繫,可以很好地瞭解到學生閱讀《水滸傳》整本書的閱讀進度。比如我在講到第二回華陰縣派兩個都頭來捉捉拿史進等人時,突然點名提問:梁山108條好漢中,有哪四位當過都頭一職?回答得出武松、朱仝、雷橫、李雲等四位好漢姓名的同學,閱讀進度一定比較快,讀得也仔細;而回答不出的同學閱讀進度就慢,讀得也不很細緻。對讀得快而好的同學,我大力表揚;對讀得慢而差的同學,我不斷鞭策。

鑑於個別同學讀《水滸傳》對提高高考成績有沒有幫助的疑問,我時時注意課內課外的內引外聯。比如講到第二回“史進道:‘我是個清白好漢,如何肯把父母遺體來點汙了?’”這一句時,我特意拎出“遺體”一詞,與教材中文天祥《後序》一文中“所求乎為子,以父母之遺體行殆,而死有餘責”這一句中的“遺體”進行比較,讓同學們明白,這兩處的“遺體”都是古今異義詞,應該理解為“留下的身體”。這樣一來,同學們聽課更有興趣,他們覺得讀小說既有味,又有用。

我還利用自己是浙江省網絡名師工作室負責人的身份,積極組織工作室中的學科帶頭人參與省級網絡平臺的網課直播活動,為宅在家裡的師生服務。我讓自己工作室內學科帶頭人既參加浙江師範大學組織的網絡授課直播活動,又參與省名師工作室總站舉辦的網絡授課活動。讓學科帶頭人們,既展示了自己,又服務了他人。浙江師範大學語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蔡偉教授專門撰寫《年輕有為,年輕可畏》《你讓我看到浙派語文名師隊伍人才濟濟的未來》兩篇文章,分別對我工作室的李帥彪、江腹燕等老師的直播活動進行了高度評價。


此外,我還積極組稿,蒐集學生助力防毒抗疫的詩文,配合東陽日報做好“東陽中學防毒抗疫詩文”專版,自東陽日報年後復刊以來,已出了兩期。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魯迅先生有言:“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其實,何止是中國青年,只要是華夏兒女,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在重大災疫面前,都應該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有智的獻智,如此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滿滿匯聚正能量的中華民族,有什麼山不能翻越?有什麼河不能橫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