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千古老將千古歌


千古老將千古歌

穿過繁華的淮安區鎮淮樓廣場,走近縣東街300米遠的一處帶院落的古樸民居,只見院門門額書有“關天培祠”四個金字。這裡就是清代抗英民族英雄關天培的紀念祠堂,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朱琦是廣西臨桂人。與淮安籍的抗英老將軍關天培並不相識。但時任清廷御史的他,心與虎門邊關的關天培將軍相通,性格相似。在關天培抗英殉難後,他提筆寫出了千古流芳的《關將軍輓歌》。因為這首歌,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也因為這首歌,他與淮安結了緣。  

 2011年是關天培將軍誕辰220週年,殉難170週年。在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裡,我將這段故事寫下來,以紀念關老將軍,紀念朱琦。  

 關老將軍的一生  

 關天培將軍,1781年生於淮安府山陽縣。臺灣學者考證,關天培為“武聖”關羽的56世孫,關興後裔。其父親關自明出身行武。少年時代的關天培家境貧寒,只讀過幾年書,輟學後隨父習武,並學得一手好武藝。清嘉慶八年(1803),他22歲時考取了武庠生,走上了行伍之路。他的出色才能,首先表現於道光六年。

  道光四年淮河發大水,衝開了洪澤湖大堤。淮河水一外洩,大運河裡便沒有了水,大批送米上京城的漕船在裡運河的江蘇高郵、寶應至清江浦一段擱淺,京城鬧起了糧荒。不得已,道光皇帝在道光五年的七月批准了海運。道光六年(1826)二月初一,蘇州、松江、常熟、鎮江、太倉四府一州第一批漕船載著130萬石糧食從上海啟航,押船的便是時任川沙營參將(一說為太湖營水師副將)的關天培。途中,關天培指揮兵丁,戰勝了海上的驚濤駭浪,糧食顆粒無損地到達天津。他因此受到特別嘉獎,並於次年提升為江南蘇松鎮總兵。道光十三年(1833)任江南提督,次年任廣東水師提督。  

 這年,正是英國商務總監律勞卑率兵船在廣東耀武揚威之際。關天培一上任就到前線視察,之後,他在虎門設置了三道防線:  

 以沙角、大角兩炮臺為第一防線;對南山炮臺加固改造(改稱威遠),使其與鎮遠、橫檔三個炮臺互為犄角,成為第二防線;獅子洋口的大虎門炮臺為第三道防線。在水中,還設置大鐵鏈和木排作阻擋敵船的障礙,並督造八千斤和六千斤的大炮40門,其他炮數百門,分送各炮臺,加強防務。之後,他日日親自操練兵勇,所部士氣高昂。  

 道光十九(1839)年,欽差大臣林則徐到達廣州禁菸,關天培與兩廣總督鄧廷楨是禁菸的積極擁護者。他們取得了“虎門銷煙”的偉大勝利。這時作為軍事將領的關天培,再增設靖遠炮臺,並招募壯丁訓練成水師兵勇。這年11月3日,接替律勞卑勳爵擔任駐華商務總監的義律,率兵船突然開炮,從而發生川鼻洋之戰。關天培親臨第一線督戰,負傷不退,持刀指揮隨員開炮,重創英艦。十天內,英軍發起六次衝擊,均被被關天培所部水師擊退。此役為鴉片戰爭的序幕。道光帝接戰報,欣然寫道:“此次攻擊夷船,提督關天培奮勇直前,身先士卒,可嘉之至!著賞給‘法福靈阿巴圖魯’名號”。“巴圖魯”乃是勇士之意,從清朝太祖皇帝到咸豐帝二百餘年,賜“巴圖魯”稱號的僅33人。

  道光二十年夏(1840年6月),由48艘艦船和4000陸軍3000海軍組成的英國遠征軍封鎖了廣州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這時,林則徐被以“誤國病民辦理不善”之罪革職,道光二十年十一月(1840年12月),琦善任欽差大臣和兩廣總督。他抵達廣州後,竟裁兵船三分之二,盡數遣散林則徐和關天培招募的數千水勇,將關天培多年經營的虎門三道防線譭棄,並下令“不許驚動英軍”。

  十二月十五日(1941年1月7日),英軍突襲大角、沙角炮臺,副將陳連升戰死,虎門危急。關天培請琦善增援。琦善竟只派出200人來援,後又將炮臺失守和陳連升戰死的責任推給關天培,責令他“戴罪立功”。悲憤的關老將軍,將自己脫落的牙齒、舊衣服以及從頭上剪下的一綹頭髮緘封起來,寄給在淮安老家的母親和妻子、兒女,以示訣別。然後坐鎮靖遠炮臺,與將士們一道,誓與炮臺同存亡。道光二十一年二月初六(1981年2月26日),關天培率眾從上午十時苦戰至下午七時,身負十餘處傷。最後,面對大批湧來的英軍,他將大印交給隨從孫長慶,逼他突圍出去。孫長慶衝出包圍後,看到60歲高齡的關老將軍已持刀在與英軍肉搏。最後,老將軍中彈倒地(也有一說是將軍被炮彈擊中身亡)。  

 戰鬥結束後,孫長慶返至炮臺,找到關天培的遺體,送回淮安安葬。林則徐聞訊痛哭,寫下了“我不如你”四個大字。  

 朱琦的輓歌  

 與林則徐一同痛哭的還有一人,他就是朱琦。  

 朱琦出生於世家,其父朱鳳森,是嘉慶六年(1801年)進士,官任河南濬縣知縣。一日正在寫詩,聞訊有賊來犯,他持刀殺出,退敵後再入屋寫詩,筆頭墨汁尚未乾去。後遷河南府通判。朱琦一直隨父親走南闖北,在這樣的家庭中,自然養怡出意氣昂揚之精神。朱琦生於1803年,正是關天培考上武庠生那年。他小關天培22歲。朱琦於道光十五年(1835)中進士、任翰林院編修,鴉片戰爭爆發時,他官至御史。  

 他看到朝廷一片主和、頹廢氛圍,便寫下了著名的“鄉曲·大人”之疏。他說鄉曲(鄉紳)講究謹厚、廉靜、退讓,並因此贏得有教養的名聲。但大人(國家大員),是要經略國家、安定社稷的,因此,為大人者,為人要有剛毅的大節,讓人主對他有所畏懼和忌憚;要深謀遠慮,為天下的長遠考慮。如果與人主的意見相同,則留在朝廷服務。如果與人主的意見不一致,則義辭其官。大人者,應不考慮自身安全,不怕世人指責。但現在的世風是,大臣們不願講出長久之計,怕大家都來指責。還畏懼皇上,怕皇上罷官。於是也像鄉曲一樣謹厚、廉靜、退讓,這樣既保住了自己的位子,也贏得了美名。但這種做法實在是可恥。他一針見血的上疏,讓大人們汗顏。  

 朱琦文才是極好的,且最愛學杜甫,要做史詩。因此,聽到可以留存於史的事件都不會放過。這時,他聽到了關天培殉難的消息。他奮筆而書:

關將軍輓歌 颶風晝卷陰方昏,巨舶如山驅火輪。
番兒船頭擂大鼓,碧眼鬼奴出殺人。
粵關守卒走相告,防海夜迂關將軍。


將軍料敵有膽略,樓櫓萬艘屯虎門。
虎門粵咽喉,險要無比倫。
峭壁東西峽,下臨不測淵。
濤瀧阻絕八萬裡,彼虜深入孤無援。
鹿角相倚斷歸路,漏網欲脫愁鯨鯤。
惜哉!大府畏懦坐失策,犬羊自古終難馴。
海波沸湧黯落日,群鬼叫囂氣益振。
我軍雖眾無鬥志,荷戈卻立不敢前。
贛兵昔時號驍勇,今胡望風同潢奔。
將軍徒手猶搏戰,自言力竭孤國恩。
可憐裹屍無馬革,巨炮一震成煙塵。
臣有老母年九十,眼下一孫未成立。
詔書哀痛如雨注,吾聞:父子死賊更有陳連升。
炳炳大節同崚嶒,猿鶴幻化那忍論,我為剪紙招忠魂。

前4句,寫英軍魔鬼般的侵略行徑。再12句,寫關天培組織防禦的獨到、完美,無人可比的膽氣。再8句寫琦善的貽誤軍機,將其賣國行徑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再10句寫關天培的英勇和忠貞,以“可憐裹屍無馬革,巨炮一震成煙塵”兩句凸顯了此役的悲壯細節,昇華關天培壯麗的人生。最後一句,詩人則以飽含的深情將無言的悲憤記入了歷史。 面對清朝政治的腐敗,朱琦還寫有《漯河行》等詩;記錄鴉片戰爭,他有《老兵嘆》等十餘首。關於太平天國,他寫有《全州書事》等詩,對抗英反帝,除《關將軍輓歌》外,還寫有《吳淞老將歌》。這幾十首記錄歷史真實的詩,讓朱琦真正實現了自己寫史詩的人生定位。  

 尾聲

故鄉淮安,為關天培修建了關天培祠。在關天培殉難的虎門,清宣宗於道光二十一年(1841),還為他興建了“關忠節公祠”。關天培兩個兒子,則從軍繼承了父業。長子關奎龍曾任守備、遊擊及參將等職,但去世較早。次子關從龍,任雲都尉,安徽候補同知。關天培的長孫關仙保,關奎龍之子,世襲騎都尉。同治五年(1866)任川沙營中軍守備。孫女關開保,關從龍之女,成人後嫁譚長清。譚長清曾隨父赴山東任職,後來譚父從軍,譚長清“不知所終”。此後關開保守寡,20世紀20年代初去世。

而朱琦,則於道光二十六年(1846),因意見不被琦善和皇上採納,果然義辭官職回家。到桂林後,他在桂山書院任教。太平軍起,他組織團練助守廣西有功,被任為道員。咸豐六年(1856),他回到京師,先隨欽差大臣桂良到江蘇,再隨王有齡到浙江,主持團練局。咸豐十一年(1861),太平軍攻杭州,他率隊死守清波門,結果城破後被太平軍殺死。

殿門上方有“關忠節公祠”匾額。隔扇門兩邊有一幅林則徐當年為關天培所寫的輓聯:“六載固金湯,問何人忽壞長城,孤注空教躬盡瘁;雙忠同坎壈,聞異類亦欽偉節,歸魂相送面如生。” 關天培抗英殉難後,朱琦提筆寫出了千古流芳的《關將軍輓歌》。

因為這首歌,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也因為這首歌,他與淮安結了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