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露天電影帶給我的回憶

露天電影帶給我的回憶

昨天,一位同事在QQ裡提到,她家所在的小區裡放露天電影,感覺很新鮮。這卻勾起了我對童年時代露天電影的回憶。六、七十年代,為了佔領無產階級文化陣地,各村都要輪流上演電影。那時,沒有什麼電影院,各村只是在主街的街道兩旁,埋下兩個柱子,用來懸掛銀幕。雪白的銀幕使得孩提時代的我們感到親切、興奮、留戀,因為那時幾乎沒有什麼的娛樂項目。

一旦得知村裡要演電影,小夥伴們都興奮異常,奔走相告。有的甚至從老遠的地方專門跑到演電影的那道街,去看看是否掛上了銀幕。看到白色的銀幕被懸掛起來,就會匆匆跑回家裡,嚷嚷道:”今天晚上有電影,炒點瓜子吧“。於是乎,家家炒瓜子,有葵花籽、倭瓜籽。沒有瓜子的家,也會炒上一些玉米粒或黃豆兒,以便孩子揣在兜裡,看電影的時候吃。晚飯後,早早地幫著小板凳或蒲團,在銀幕前面找個地方,常常是離銀幕最近的地方佔地兒。

電影放映前,大喇叭裡總是放一些革命歌曲。村民們陸陸續續地來到放映的地方,聊著家長裡短,孩子們則在銀幕下追跑打鬧,一片熱鬧景象。常常是主片兒放映前,要放一個”夾片“,一般是20來分鐘的動畫片。那時的電影前面,沒有廣告,卻有毛主席語錄,語錄放映完,才進入正片兒。黑壓壓一片,孩子或坐,或蹲在銀幕前,大人們則更多地是站在後面觀看,全場沒有人說話,只有低低的嗑瓜子的聲音。坐在高高懸起的銀幕前,時間久了,脖子就會痠痛。有些小孩就會搬著自己的板凳,跑到銀幕的背面,因為背面看電影的人會少一些,可以離得遠一些。

因為是露天放映,冬天就免不了跺腳搓手,夏天也就免不了要煽扇子,拍蚊子。那時,沒有什麼風油精,只能一人拿一個芭蕉扇,一邊看,一邊煽。更小一點孩子,會被父親託在脖子上,或躺在他*的懷裡,看著看著,就睡著了。但大人還是興趣盎然地把電影看完。電影放映完後,孩子們都依依不捨地不肯回家,圍著放映員,看放映員如何把放映機收到箱子裡,如何把銀幕摘下來,時不常地,還要諾諾地問上一些問題。直至看著放映員將設備放在”三蹦子“上,絕塵而去,才戀戀不捨地往家走。因為沒有路燈,回來的路上,還要哼著小曲兒,為自己壯膽。

那個時候,除了八個樣板戲,沒有太多的影視作品。但是因為貧乏,人們還是津津樂道於”看電影“。即使是鄰村放映,也要去看,樂此不疲。自行車很少,再遠的路,也都走著去,走著回,甚至有的地方要走上十幾里路,那也要去看,回來便是滔滔不絕地向小夥伴們炫耀。自然,看電影也成為了那時年輕人約會兒的大好機會,美其名曰”看電影去“,實質上是去會情人。看電影是談戀愛的必不可少的內容。雖然是露天,年輕人確是逢電影必去,其用心便是昭然若揭了。

能想起下列電影的人應該是四、五十歲得人了吧。《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紅色娘子軍》《杜鵑山》《白毛女》《龍江頌》《磐石灣》《奇襲白虎團》《草原兒女》《向陽商店》《洪湖赤衛隊》《平原作戰》《鐵道游擊隊》《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地道戰》《地雷戰》《小兵張嘎》《雞毛信》《閃閃的紅星》《渡江偵察記》等,直至後來,到了八十年代,電影的種類才多了起來。

露天電影帶給我的回憶


露天電影帶給我的回憶


露天電影帶給我的回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