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父母自己從不規範生活習慣,卻認為孩子是學生總是指責孩子,作為孩子應該怎麼想?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什麼樣,都是大人映射出來的,大人沒有自我約束,卻事事要求孩子完美,等於給孩子判刑,孩子心裡很苦惱,為什麼父母可以做,我不可以,為什麼別人的父母和藹,我的父母很苛刻,同樣的事,為什麼我是按著爸爸媽媽的方式就是錯的,他們就得是對的,我到底該怎麼做,別出心裁也不可以,學父母照葫蘆畫瓢也不可以,我太難了,誰能救救我,誰能敲醒我父母,告訴他們是錯的,我有時候都是對的,誰能幫幫我,無助,不想說話,叛逆,沉浸在遊戲世界,哪裡有認可我和我一起作戰的小夥伴。


袁老師速讀速記


看到你的問題 想到了我家

我一年級的女兒也會說爸媽大多時間都花在手機上,陪她們的時間太少,這確實也是 ,但她不懂我們工作離不開手機,因小也不大能明白,當然我們自己也知道這樣對孩子是不好的,也在慢慢改變~

現在很多小小朋友都是玩手機,你不玩遊戲不刷視頻 為你點贊👍有問題 有不開心還是要跟父母多說說,很多時候的問題就是你不言我不語的積累,相信父母是很希望你比他們好,只是可能沒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你是種傷害,也因父母輩很多思想 觀念已經定型所以習慣形成容易改確不易,你要好好堅持做好自己的好習慣。也不要因與他們的矛盾陷入消極狀況。

美好未來 等你們來創!好好學習 天天向上💪




糖糖並不恬


父母真的是孩子的榜樣,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一但複印件出了問題,那問題不會是別的一定是原件有問題。

我家的老公就是那種原件有問題的人,所以我的小兒子就學了他的有些壞習慣。就比如我家用的手巾吧,我向來是把用完手巾對摺好在掛回原處,而我老公用完後揉成一團,東扔一下西扔一下,這算是好時後。更多時候他用過的手巾總是會不意而飛.無影無蹤,再爭吵無次後我真的是沒有力氣再吵下去了,由他去了。我無時無刻不在各個角落忽然發現失蹤數日的已經乾巴巴的毛巾,對他樂此不疲亂放東西的習慣我已見怪不怪。我家小兒子小時真的是規矩的很,四五年級後有時受爸爸影響,居然也明目張膽地學他老爸。他的毛巾都是專用的,孩子畢竟是孩子他開始明目張膽向他爸學習,在罪證面前狡猾地狠絕不承認,我說兒子班裡有壞學生和好學生,所以我們家也有壞學生和好學生,你想做兩面派呢以後就向你爸看齊,想做好學生就向我和哥哥看齊。現在孩子還不是很懂好習慣曰後會帶來的好處,但還好他一直跟在我和哥哥身後,偶有忘忽所以時也會老毛病再犯。我老公就是那種嚴格要求別人,寬鬆要求自已的人。他從不知規範自已

,卻嚴格要求我們三個。但我現在從不在這些小事情上與他爭個你高我低。他在做工作時太忙了,他很認真執行他的任務,他負責掙錢,我負責幫他花錢。對於有些鋼鐵直男來說,不拘小節也許在生活中偶爾也會錦上添花。

你是懂事的孩子,你無法選擇父母,但可以嚴於律已寬已待人,寬容也是一種孝順!


春訊聞言佳樂1


人貴有自知之明,聖人說“六十而耳順”,就是說人到了老年,就應該少管事,不要堅持自己的意見,不要什麼都管。

老年人什麼都管,確實挺煩人的,什麼都操心,什麼都想管,其實什麼也管不了,老年人,如果你手中有錢,子女有了困難,就往外掏錢就得了,不要什麼都管。

我今年68歲了,兒子家中的事,女兒家中的事,什麼都不管,他們的工作如何?幹什麼事業?孩子的學習狀況,什麼我都不管,其實想管也管不了,沒有人聽你的。


劉井隆


父母認為你還是孩子,這是一個無論你多大,都改變不了的啊!!在父母眼裡我永遠都是孩子,即使我現在當老師,可以給別人將道理,說學問,但是我一會到家,我父母就開始給我講道理了,這個太正常不過了,不管你什麼身份,到家你就是個孩子




鄂爾多斯市數學


父母這樣要求你,你不樂意的時候,一定要好好和父母溝通。你不說,他們怎麼知道你晚起的原因,還以為你和他們一樣不務正業,所以睡懶覺!你可以把一天的規劃和父母說。比如睡懶覺是我把規劃好的事情做好了!還有,你們現在開始上網課了,和去學校上差不多,你可以和父母溝通,學習任務重,可以按時做飯嗎?其次要反省自己,網課都開始上了,不要鬆懈!該早起背書背單詞!嚴格要求自己!父母和你當然不一樣,你正值朝陽啊!你只看到現在閒暇的父母,父母為你千辛萬苦掙錢時,你看到了麼,既然在家,為父母做飯不可以嗎?哪怕自己照顧自己,煮麵吃啊!

下面是我想對所有父母說的:

孩子在成長階段的時候,會像周圍進行學習,而家長就是最好的學習對象,家長的言行舉止都會被孩子記在心裡。

  兩會期間,教育部長陳寶生在家庭教育中提到這樣一句話“科學的教育觀,是要對孩子有一個合理的預期。也就是說,要孩子做到的,家長首先做到;要孩子不做的,家長首先不做;家長做不到的,絕不強迫孩子做;孩子想做的,家長理性地引導孩子。”  在家庭教育中,要想讓孩子能夠真正的用心學習,成為你希望的人,那麼家長就需要身教,以身作則,給孩子先做出榜樣。

  教育是一件長久的事情,而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需要先做好自己,如果父母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那麼又如何去要求孩子必須做到呢? 父母在以身作則的時候,不能只是說大道理,而是應該從生活中的點滴,細節做起。


文果媽


這裡想給你幾條建議:一、嘗試在父母面前做真實的自己;二、立志自立;三、用一次儀式來完成一次徹底的叛逆。 下面會詳細談一談。 首先問自己一個問題:「父母的干涉是如何令我不爽的?」 是不爽自己無法獨立?是委屈於自己明明能力很強,父母卻不需要自己照顧?還是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父母依然把我當小孩子? 不同的感覺其實對應了你對父母干涉的不同處理方式。 面對這種被「控制」的情況,最核心的改善方法有三條: 1、在父母面前做真實的自己,不要試圖塑造一個完美的形象來擺脫父母的控制; 2、自立自強,如果在經濟上還對父母有依賴是無法擺脫父母的控制慾的; 3、是我們可以用一個小儀式來完成「徹底的叛逆」。 在家庭關係中,父母過度干涉我,

我該怎麼辦? 我跟很多來訪者都討論過這個問題,他說我都 30 歲了,為什麼我的父母還是事無鉅細啥都要管。比方說,她非要指導我怎麼帶小孩。 又比方說,隨便動我家裡的各種東西,甚至我在網上買了東西,拆快遞的時候,她都要把腦袋伸過來看看我都買了啥。 最沒辦法忍受的是,我和丈夫在房間裡說些私密話,我媽會不敲門就突然衝進來。總之,我生活裡的每一件事,她都要知道。 還有個來訪的女孩子跟我說,她父親對她的愛已經到了一種無微不至的地步。 譬如一天要打好多個電話給她,詢問她生活中各式各樣的細節。包括她交了什麼朋友,應該穿什麼樣的衣服。

她覺得很煩,總感覺哪裡不對勁。 我再給你舉個更典型的例子,有一個成年的男孩,在一家公司上班,有一天下雨了,她媽媽冒著雨到公司給他送傘。 同事們都驚呆了,當他發現大家都在看他和他媽媽的時候,男孩覺得很羞恥,一下子就對媽媽發了很大的脾氣。發完之後,看著媽媽冒雨淋溼的身體,他又覺得很愧疚很難過。 聽完這幾個例子,你是不是也很有同感。爸媽的這些干涉讓你覺得很煩,以至於跟爸媽之間爆發很多衝突。 但是稍微冷靜了想一想,又覺得爸媽這麼做也是因為愛我們啊,又覺得很愧疚。 那麼這裡邊到底是哪裡不對呢?接下來,我就跟你分析一下干涉這種行為背後隱藏的 3 種心理狀態: 從前面個例子,你已經發現了,

父母種種干涉行為總結起來主要就是 3 種情況,一是監視者,二是窺探者,三是建議者。 換句話說就是,你生活裡大大小小的事他都要知道,哪怕你年紀已經不小了,他們還總是像照顧一個孩子那樣來照顧你,幫你安排很多東西。這主要是因為: 一、爸媽是想跟我們達成一種共生狀態 所謂共生狀態,簡單說就是牽一髮而動全身,你所有的東西甚至你的情緒都會引起他們的敏感,然後,他們就會想要在這些事情裡邊做點什麼。 在心理學上,我們把這種情況叫做「共生」。 就好比,有時候你覺得很難受,只想一個人靜靜的呆一下。但是你的爸媽就跑過來問你,你怎麼啦?是不是受什麼委屈啦?這時候爸媽對你難過的情緒產生的那種同情的感覺,就是跟你的共生狀態。 二、打破個人邊界 爸媽對你所有的事都想要知道。有時候我們只好對他們報喜不報憂,甚至連朋友圈都不對他們開放。

因為假如我在朋友圈發了個動態,說打了兩個噴嚏。 一分鐘不到,媽媽的電話可能就過來了,寶貝啊,你是不是生病了啊? 這種情況的本質就是爸媽跟我們的聯動過強了,以至於我們一些屬於自己的私密空間,被他們強行侵入了。 換句話說,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邊界被打破了。 三、失去自主權 父母什麼事都要給建議,不按他們說的辦還不行。你的工作、學習,談戀愛結婚的對象,甚至你要穿什麼樣的衣服,自己都決定不了。這就是你沒有了自主權。 父母對我們的干涉和我們對這些干涉的反映都是我們內心處理與外界關係的內在關係機制的反映,根據這個機制的不同,我們可以將人分為:依賴感強的蝸牛型、高自尊的鴕鳥型、喜歡從照顧他人身上獲得自身成就感的袋鼠型和利益至上的斑鳩型。


一秒萌萌噠


那麼,父母面對成長過程中的孩子應該如何規範自己的生活習慣呢?

第一,父母應該高度重視孩子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一個兒童從小長大接觸的第一教育,理應放在第一位。中國最早的教育家孔子言“子不教父之過。”每一位父母都應該規範自己的生活的一個習慣,做到以身作則。

第二,父母不良的生活習慣或不良的生活方式,可能會很大程度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就比如有的家庭甚至存在家庭暴力的,對孩子的早期的原生家庭,教育氛圍就很差。甚至有的酗酒,等等不良惡習,給孩子的童年或者孩子成長過程的階段中造成巨大的心理陰影。

第三,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也需要父母作為一個榜樣。所以說父母要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始終樹立一個好的榜樣,規範自己的生活習慣,從而引導孩子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更好的成長。

以上就是我的一個分享,希望有家長的,有孩子的朋友們多多相互交流,我是 ,熱愛生活,與你分享每一天的精彩與快樂。謝謝!



lucky松鼠君


習慣會跟隨人的一生,父母如果習慣不規範要求孩子也是沒有用,每天的潛移默化,我們儘量的嚴格要求自己,畢竟不是那麼簡單的,孩子從小就養成好的習慣,父母做出表率,給孩子建立正確的世界觀,是非觀,孩子從小做錯了就要告訴他,給他講道理,也許當時沒有效果,但是他會記得你說的話,會鞭策他,如果孩子指出父母沒有做好,要告訴孩子成人大人也有很多不足,大人也願意努力,孩子當時可能不接受,過後會慢慢理解,我們不也是這樣長大,有誰不愛自己的父母~總之,好習慣,壞習慣都會伴隨人的一生,從小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受益無窮……



m芒


大家好,很高興平臺讓我回答這個問題。

家長是孩子的首任老師,一個家庭給孩子的影響很大,大人的所做所為在孩子那裡會潛移默化的感染孩子,慢慢的孩子也會養成這種習慣,家長要求孩子規範是每個做家長的通病,都想讓孩子做的最好,都想望子成龍的心裡,有的孩子會想你們都這麼懶散怎麼還在要求我來規範自己,這就是父母教育的問題,有的想法就不一樣,想著爸媽都是為了我好,,我也很努力在生活中學習,父母的習慣已經改變不了,那隻能我自己改變,做到在父母心裡最完美的那個,這就是我的想法,分享給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