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閱讀中遇見更好的自己


閱讀中遇見更好的自己

李娜在一個讀書公益廣告中說過這樣一段話: “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像是一個真誠而又有遠見的朋友,閱讀讓我懂得前行的方向,給予我堅持的力量”。

近日,一張武漢國際會展中心方艙醫院裡,一位新冠肺炎患者在病床上讀書的照片走紅網絡。壓抑且喧囂的白色病房裡,這個叫付先生的年輕人,安靜地捧著一本書,專心地閱讀,他身上那份“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的從容淡定令我欽佩折服。

面對2020年初這場新冠狀病毒導致的災難,不論是奮戰在一線的戰士,患病的病人,還是我們這群居家隔離的人,每天都是在焦慮惶恐中度日。疫情下生活的無力感,精神的緊張,心靈的空虛,唯有讀書才能聊以慰藉,找到治癒的良藥。在書籍這個避難所裡,我們才有“飢之以當食、寒之以當裘,憂患以當安樂,孤寂以當金石琴瑟”充實滿足之感。

作為一名老師,從職業來看應是讀書萬卷之人,說起來卻很慚愧,在應該讀書的年齡因條件限制讀書甚少,工作後有書讀時又被工作生活的瑣碎攪合的心浮氣躁無心閱讀,生活中常常是書到用時方覺少。

教師每天面臨的工作不單是備課,上課,批改作業這些教書任務;還要面對學習困難的學生、調皮搗蛋的孩子,如何教育疏導的問題;面對不可理喻的家長,如何溝通交流的問題……社會的發展不斷給予教師新的要求,如2020年初這場疫情,“停課不停學”的使命迫使老師們必須學會網上教學。很多老師調侃自己的工作像警察、像保姆,現在像十八線主播。即使你再有怨言,這些都是教育發展賦予我們老師的責任和義務。而這些任務完成的優劣都督促我們不得不與“書籍”打交道。有人說,對於老師而言,“讀書就是最好的備課”。好教師的知識結構應當由三塊組成,即精深的專業知識,開闊的人文視野,深厚的教育理論功底。如果教師以其不讀書的形象去影響學生,以其空空如也的頭腦去思考問題,以其匱乏的信息去與人交流,以其貧乏的知識去教育學生,教育怎會有好的結果。是的,我認為一個成功的師者,首先應具有博學睿智的思想,教學中妙語連珠的口才,處理繁縟雜亂的工作有寵辱不驚的良好心態,還應具有能把孩子們培養成“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本領,教會他們寫出“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這種詩意且富有文化內涵文字的能力。

理查•芒格說過:“一個人一生若想獲得過人的成就,就必須與讀書和終生學習形影不離。” 在生命的不同階段, 有針對性地看書,才能更有針對性地提升自己,讀不同的書籍會給自己填補不同的營養。

讀《陶行知教育名篇》,從文中瞭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和“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 運用他“做中學”的教育方法指導我們的課堂教學。體會耳熟能詳的“四塊糖果”教育故事,理解其中蘊含的教育真諦,常懷一顆仁愛之心對待每一個學生。學習陶行知先生“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教育人生,用他崇高的精神溫暖激勵我們的教育生活。

讀《曾國藩傳》,有感於一個天資平平的普通人如何通過極端自律和不斷學習最終成為“晚清中興第一名臣”。讀此書讓人感覺到原來成功並不難,原來成功人士也曾有和普通人一樣的諸多缺點,只是他們懂得如何去克服改正,原來成為一名成功人士是有跡可循的。為科舉苦讀20年,鄉試7次才中秀才,一次又一次的科舉失敗沒有壓垮他,卻塑造了曾國藩“愈挫愈奮”的性格,他的一生讓我懂得“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的人生哲學。

讀兒童書,走進孩子們的內心。《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的封面上有一行字:“每個人都能在這本書裡找到自己陽光燦爛的童年”。讀完小豆豆在巴學園中的點點滴滴,無不被校長小林宗作真誠博大的愛心所感動,他的教育理念超越了國界,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包括所有的家長深思。

生活總是充滿苦難,書中也一樣。沒有答案,沒有指引,卻能增強我們心理上的健康和勇氣!讀書可以開闊人的眼界和心境,完善人的內在格局,從而成就更好的自己。讀書學習是我們一生要做的修為,也是我們每一個人通向廣闊世界最好的路。讀時,你會發現焦躁的心平息下來了,突然有種豁然開朗的安全感,你會發現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千百年來被無數的人思考過,並且提供了各種各樣的答案。

面對這次兇猛的疫情,教師的假期還在不斷地延長,宅家的日子裡,我們不做“斗室”間無聊的困獸,拿起書籍,再次翻開那些或已泛黃的舊書,在閱讀中遇見更好的自己,而那些讀過的書,終將成就更好的我們。(陳宗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