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湖北紅會口罩統計“失誤”:捐贈“統一歸口”非最優解

湖北紅會口罩統計“失誤”:捐贈“統一歸口”非最優解

資料圖。圖/湖北紅十字會官網

1月30日,“武漢協和醫院醫療物資不是告急,而是即將全部用盡”的新聞引發廣泛關注。同日,湖北省紅十字會第一次公佈了本次疫情以來該會接收捐贈物資使用情況,其中,口罩等物資流向“不合理”和捐贈數量“合不上”等問題,引發公眾質疑。

對此,1月31日下午,湖北省紅十字會發布更正聲明稱,複核後,發現確因工作失誤導致公開的信息不準確。現將捐贈的“N95口罩36000個”更正為“KN95口罩36000個”,其流向“武漢仁愛醫院1.6萬、武漢天佑醫院1.6萬”更正為“武漢仁愛醫院1.8萬個、武漢天佑醫院1.8萬個”。

沒有“內幕”,只是“失誤”——湖北省紅十字會給出了這樣的“解釋”:KN95口罩不能用於新冠肺炎治療定點醫院一線醫護人員防護,但可用於普通防護。武漢仁愛醫院向省紅十字會發來緊急求助信息,申請緊急救助,提出也參與了新冠肺炎防治工作,急需防護用品。

這番解釋,又是否經得起質疑,眼下輿論場仍有討論。但無論如何,好鋼要用在刀刃上,作為重要防護物資的口罩,得用到最需要的地方,而不是被濫用挪用。

湖北红会口罩统计“失误”:捐赠“统一归口”非最优解

資料圖。

如果只是“因工作失誤導致捐贈信息發佈不準確”,那或許無需成為各種誅心詬病的靶子。可就算如此,在疫情肆虐、資源緊張的背景下,對社會捐贈的抗疫物資管理工作本就該做細,而不能犯太低級的錯誤。

可這次,除了“三甲醫院跟生殖醫院所獲物資倒掛”外,湖北省紅會的公示中還有“口罩數量對不上”等bug。這些顯然經不起公眾持放大鏡的打量審視。

問題不只是“失誤”本身。按照要求,這次慈善組織為湖北省武漢市疫情防控工作募集的款物,由湖北省紅十字會、湖北省慈善總會、湖北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武漢市慈善總會、武漢市紅十字會接收。

但疫情當前,這次要調配的物資遠超其日常狀態下的總量。工作量劇增以後,這些組織人手短缺、疲於應付,此時社會力量卻難以介入。

這也反映了某些問題:本該充分放開社會參與卻沒放開,導致這些官方公益組織嚴重超負荷運轉,很難應對抗疫物資縝密調配的高要求。

在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0年玉樹地震期間,民政部也出臺過相關規定,指定特定基金會能夠接受款物。2013年雅安地震開始,民政部沒有指定有限的官辦慈善機構統一協調社會資源,為全社會的積極參與建立了一次良好的示範。

但這次還是奉行了“指定”的做法,理由是“統一歸口,避免現在疫情防治的過程中由於混亂,被某些人鑽空子。”

問題是,正如武漢市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陳耘披露的,武漢市紅十字會只有十個人,湖北省紅十字會有二十多個人,人手非常緊張。還有其他三家官辦基金會的人力儲備大同小異,這樣有限的人力儲備,應對當前的局面肯定力量不夠。

從當前展示給社會的狀況來看,因為拒絕社會參與,導致相當數量社會力量缺乏參與渠道而帶來的混亂,也表明“統一歸口”或許並非最優選項。

依據《慈善法》要求,發生重大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和公共衛生事件等突發事件,有關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協調機制,“提供需求信息,及時有序引導開展募捐和救助活動”。根據這一文件的精神,更該做的或許是積極引導社會組織的參與,而不是簡單一刀切指定官方機構壟斷,排斥社會力量的協作。

面對當前緊張的工作局面,將社會捐贈的物資全指定交給有限的官方公益機構承擔,出現各種情況或許是忙中出錯。在此呼籲,應對疫情,要更多地相信和依靠社會力量,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那樣或許更高效更透明,也更契合“共同抗疫”的應有之義。

□趙缶(公益人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