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車廠競爭燒到太空 李書福的衛星公司是效仿馬斯克嗎

3月2日,有媒體報道稱吉利科技集團下屬公司浙江時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時空道宇”)宣佈,目前已完成首發雙星的定型研製,投產正樣,預計於2020年完成首發,並展開全球商用低軌導航增強系統驗證。

李書福的這一計劃讓人不由得聯想起另一位“造車狂人”馬斯克的Starlink計劃,該計劃將由SpaceX公司初步發射12000顆衛星,後續發射總量共42000顆,並在太空中佈局一個巨大的人造衛星星座,為全球除中國外的的衛星接收器提供高速互聯網連接。

馬斯克與李書福的相同之處在於造車。馬斯克“統治”下的特斯拉正以瘋狂的速度建廠開工,最新消息顯示,其Model Y即將交付使用。而李書福麾下的吉利汽車(0175.HK)除了作為國內優秀的名企汽車品牌之外,也在不斷地通過收購完善產業佈局。2017年吉利收購寶騰汽車49.9%的股權以及豪華跑車品牌蓮花51%的股權,2018年又收購了戴姆勒集團9.69%股權,與沃爾沃的合併也正在交易過程中。此外還有消息稱吉利已3億元入股蔚來(NIO)佈局新能源汽車。與馬斯克殖民火星的野心相比,李書福汽車圈的版圖也不小。

馬斯克的Starlink衛星計劃,對於提供衛星上網的服務商來說具有毀滅性的成本優勢。SpaceX負責衛星政府事務的副總裁Patricia Cooper在出席美國參議院商業、科學與技術委員會聽證時表示,公司將利用自己的獵鷹9號可回收火箭,在2019年到2024年的6年時間內分別將4425顆衛星送到軌道平面,為全球客戶提供高速寬帶互聯網服務。那李書福的衛星公司是在效仿馬斯克嗎?兩者的衛星計劃又有什麼區別?

車廠的競爭從陸地燒到太空

天眼查數據顯示,時空道宇成立於2018年11月20日,註冊資本5億元,李書福任董事長,足見其重視程度。

過去幾年,車企的技術迭代主要是圍繞電動化、智能化這兩大方向,背後的終極目的則是自動駕駛。目前,自動駕駛遇到的瓶頸之一就是定位的精度問題。

當前北斗、GPS系統的民用定位精度在5到10米,無法用於車道分辨,自動駕駛技術需要至少達到實時釐米級的精度。不難推測,李書福對時空道宇的看中,背後的推手是吉利自動駕駛戰略。

相比於Starlink覆蓋全球的通信體系,時空道宇更偏重導航功能,其核心是低軌導航增強系統,該系統通過低軌小衛星星座,向用戶廣播導航增強信息,併發揮星座全球覆蓋和信號鏈路增益大等獨特優勢,提高用戶收斂時間,實現快速釐米級定位增強服務。

衛星發射成功之後,還將改善目前車聯網無法覆蓋的邊遠地區的弊端,未來還可能通過衛星短報文的方式實現互聯,進一步改善用戶體驗。如果展望更加長遠,吉利旗下的太力飛行汽車,也將通過衛星接入到車聯網。

吉利的此番佈局,有主動升維之意,可能出於三點考慮,一是低軌衛星在導航和車聯網方面與吉利汽車有較強的協同效應;二是頻段和軌道位置都是不可再生資源,先到先得,通過”太空基建“率先佔坑有利於吉利未來在遙感、物聯網等汽車以外領域的進一步拓展;三是品牌形象提升,很多人對於吉利的印象還停留在“四個輪子加兩個沙發”,吉利要在中高端市場站穩腳跟,提升科技感不失為一種策略。

接下來的一個問題是,吉利在這一“偉業”上需要投入多少?

Starlink預計總投資不低於100億美元,而根據國內做類似業務公司的表述,低軌導航增強系統要實現基本功能,總投資在2到3億美元,完成組網要花2到3年時間。對於年收入近千億淨利潤近百億的吉利來說,這個投入完全能夠承受。

A股衛星概念股成色幾何?

拋開吉利的衛星計劃,近期,以中國衛星(600118.SH)為代表的衛星概念股表現強勢。那這些公司究竟成色如何?會從時空道宇的大力發展中收益嗎?

美國衛星工業協會(SIA)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衛星行業總產值為2774億元,其中衛星製造產值為195億美元,衛星發射產值為62億美元,衛星應用產值為1265億美元,地面設備產值為1252億美元。

車廠競爭燒到太空 李書福的衛星公司是效仿馬斯克嗎

與5G類似,衛星製造和發射可以歸為建設期的炒作標的,衛星應用和地面設備可以歸為運營期的炒作標的。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很多衛星概念股,如上海滬工(603131.SH)等,衛星相關業務佔比並不高,即使帶有航天兩字,如航天發展(000547.SZ),其主要產品為電子藍軍仿真設備,大量發射衛星對這些公司業績拉動作用很小。

目前A股中,主業與衛星製造和發射環節密切相關的其實只有兩家公司,分別為中國衛星和航天電子(600879.SH)。以衛星應用和地面設備為主業的公司更多,包括為中國衛通(601698.SH)、海格通信(002465.SZ)、北斗星通(002151.SZ)、振芯科技(300101.SZ)、天奧電子(002935.SZ)等,中國衛通是目前國內唯一的衛星運營平臺,是最核心的公司。

一般來說,科技股的運行一般分為五個階段,從頭到尾分別為觸發期、膨脹期、幻滅期、復甦期和成熟期,目前衛星概念股仍處於從觸發期向膨脹期過渡的階段,但在產業大規模應用之前,投資者還需留意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