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姐姐是外婆帶大的,覺得媽媽不待見她,所以她們總是吵架,媽媽卻最溺愛我,怎麼辦?

村花王二妞


我有一個同學,家裡情況跟問題中的一模一樣,姐姐從小跟著外婆,她一直跟著媽媽。姐姐永遠跟外婆,跟外公,跟舅舅最親,她永遠跟她媽媽親。

她們家裡,偶爾爆發出吵架聲,也是姐姐在跟媽媽吵,她感覺媽媽不疼自己,有時候就情不自禁說:你就是偏向你小閨女!

媽媽也辯解:不是呀,因為當時帶不了,才把你放外婆家……

姐姐一直有隔閡,感覺父母就是不疼愛自己,在考大學,分配工作時,姐姐就直接挑的外地,對這個家也沒有很多眷戀。

而她,從小到大,就沒有離開過家。工作也在家附近。

有一次,她媽媽還傷感的說,姐姐其實在外婆家,待遇特別好,外婆偏疼姐姐,每天都給姐姐喝牛奶。她都很大了,從來沒喝過。

有一次,回外婆家,外婆照樣熱了牛奶,給姐姐喝。她饞的要命,就問:姐姐你在喝什麼?

媽媽說:給妹妹喝點。

外婆卻說:姐姐從小沒吃奶,身體弱,就給姐姐喝吧!

再比如,姥姥打電話來的時候,跟她頂多說倆句話,就會問:姐姐呢?找姐姐接電話。然後,倆個人就在電話裡,親熱地能說半天。

她感覺外婆不疼自己,姐姐感覺媽媽不疼自己。

媽媽忽略了,姐姐也是需要媽媽親情的,姥姥再疼,她也缺少媽媽的疼愛。

大人對倆個孩子不一樣,倆個孩子因為小時候不在一起,姐姐高中才回來,長大了,倆人也不親熱。

這就是不帶在身邊,人為造成的親情隔閡。孩子,永遠是越帶越親,越帶,你感覺方方面面都不放心,不帶,啥都不要操心,反而感覺無所謂了。

所以,不管幾個孩子,還是都帶在身邊吧,如果真感覺帶不過來,就別生那麼多。做不到公平公正,就別生好幾個。


Longsuixinyuan


我六個月就被媽媽送到外婆家了,等我七歲時才回自己的爸爸媽媽家上學,我有個姐姐、弟弟、妹妹,小時候我媽媽非常偏心,過年的時候給姐姐他們買新衣服,唯獨我沒有,還好有外婆給我買,從小我就恨我媽媽,後來長大了,我外婆經常在我面前說我媽媽有多麼的不容易這些話來感化我,後來等自己結婚了,我生女孩時在產房裡疼的死去活來,那時候我心裡只想到我媽媽一個人,我想原來我媽媽生我的時候是有多痛,從那以後我才從心裡徹徹底底沒有對媽媽一點恨意了……


棉花糖822922


你在媽媽身邊長大所以比起姐姐你要幸福,能讓的就儘量讓點吧,家和萬事興!

不在父母身邊的孩子會比較敏感,而且稍微不注意說話他們彷彿就會覺得你針對他們,不愛他們,而在跟前長大的孩子父母多少也會有點點偏心。

我的小堂妹因為上面有兩個姐姐,而且那時候計劃生育比較嚴格,所以奶奶就把她帶在身邊,因為奶奶跟二叔住,所以她也就到我二叔家住,一直到上小學才回到我小叔身邊!

所以現在她除了要錢基本不叫我小嬸,也基本不說話,我小嬸覺得她反叛也對兩個姐姐多少會偏心。

去年家裡有點事,兩個姐姐跟她說要懂事,要體諒父母不要再任性,結果她一把鼻涕一把淚訴說:你們都欺負我!為什麼送走的是我而不是你們(雖然在奶奶跟前我們都寵她像個寶,沒想到她還是那麼敏感),說她從小沒有感受父愛母愛,說她幹嗎要體諒等等。。。

聽完我們也覺得很內疚,所以現在都儘量滿足她要求。


天寒不是秋


首先告訴你,你媽的生而不養是錯誤的,是一生的痛。不是孩子跟你沒有感情,是你媽對孩子不負責任。所以導致你姐跟你媽媽打架,你媽媽又不待見她,又偏心你,你媽就是心術不正罷了。反省的應該是你媽,我說這話用不著道德綁架,是實事求是,這件事只有自己經歷過的才有體會。


歐陽楚楚pxj


這種事你是無法調解的,靜觀其變吧,被姥姥奶奶帶大的孩子確實不會受父母待見,這是真實存在的不是你姐姐自己覺得,希望你不要以家裡主人的身份自居對你姐姐吆五喝六的,在你們家裡你姐姐是孤獨的,有些事多讓著你姐姐,我有同感,我是姥姥帶大的,直到父母去世都無法融入他們的家庭。


誰是我知心


都說:“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其實這就是你們家的現狀。


從小被外婆帶大的姐姐,本來就跟媽媽在感情上有了隔閡,人都是通過時間和相處來加深關係,越是親密接近的人,相處的時間越長,所以從這一點上,姐姐自我認定媽媽並沒有那麼喜歡她。


特別是旁邊還有一個你,被媽媽過分溺愛,讓她有了對比,就受到了傷害。



到底怎麼做才能讓姐姐和媽媽改變,少吵架呢?


其實,一方面是母女多點交心、彼此和解。另一方面當然是儘量一碗水端平,不能說對姐姐過分要求,回家要洗衣做飯做家務,然後你回家就能吃吃喝喝看電視,這樣的家庭環境長久下去,你姐姐不抑鬱或者情緒爆發才怪。


像我之前認識的一個小姑娘,也是從小被外婆帶大的,她上面有個姐姐,下面還有個弟弟,就她在中間被父母忽略,什麼事情都很少想起她。


比如過新年買衣服,她媽媽居然給全家人都買了衣服,獨獨忘了她。雖然後來她媽媽有給她買了,但是當時她心裡覺得特別難受,特別是當媽媽大包小包回家,說:“孩子們,快過來,我給你們買新衣服了。”


然後大家都圍了上去,個個都拿著新衣服開心地不得了,就她一個人尷尬地發現媽媽居然沒有給她買,而媽媽的表現只是淡淡的說了句:“哦,對了,忘了給你買了。”


聽了那話,當時她的眼淚就藏不住了。可是爸爸還跟著訓斥了一句,說:“又不是不買,不過今天買太多忘記了,明天再給你買,哭什麼哭,沒得晦氣。”


她當時眼淚是止住了,可是全往肚子裡咽了。



沒有對比沒有傷害,從父母的行為就可以看出他們對待自己的態度。一個15歲的小姑娘,當時得有多難過,在那個家有多覺得格格不入啊。


後來,她高考後填志願,全部寫的是外省的學校,而且離家越遠越好,她說自從外婆過世後,她就沒有體驗到家的溫暖。


大學畢業後,父母要求她回家鄉工作,但是她拒絕了,寧願在陌生的城市裡生根發芽,也不願意回去那片沒有帶給她溫暖的地方。


所以,如果你的家庭情況真的像你所說的,你真的想要做點什麼的話,希望你能當好姐姐和媽媽之間的潤滑劑。


你跟姐姐多相處,多交心,多寬慰她,用你的方式多對她好,即使是每天多給姐姐一顆糖,都能讓她感受到你的善意和愛。


不管吃飯、睡覺、看電視、去玩,你儘量拉著姐姐一塊去,讓她更好地融入家庭裡。


對於媽媽,你可以私下跟她說,沒有父母是不愛孩子的,都是十月懷胎,感情是一定有的,只不過時間太久遠,讓她不知道如何跟姐姐相處。


你可以跟父母多點溝通,讓他們別太偏愛自己,儘量一碗水端平。



我是林桐


我覺得會恨很正常,可以接受像個留守兒童一樣,但接受不了把一個放去寄養,另一個留在身邊事事都能讓那個媽親力親為。或許年幼的她就知道要看人眼色行事,周圍偶爾響起關於她為什麼會在這裡的竊竊聲……這些都紮根在心裡,敏感的人就算長大還是會記住那股滋味。

直到有一天你們想起她了,把她接回身邊了,認為一家人終於團聚了……然後發現現實不一樣,她會吵,會鬧,會不待見你們。也許這個時候媽媽就會感慨她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她怎麼不像她妹妹一樣懂事呢?再或許還會在她面前一遍一遍的訴說當媽的不易,生她有多痛苦……說得多了,她還是不諒解大概就會升為怒罵,什麼生塊叉燒好過生你。但無論怎樣,現實裡,當媽的都是偏心那個她一直帶在身邊的孩子,因為那個孩子最像她,最能達到她的期盼。


沒有安徒生的童話


作為被偏愛的那一個,你是永遠理解不了被自己父母冷落的感覺,你也沒有資格指責姐姐什麼,不要有恃無恐。也不要得了便宜還賣乖就行。電視劇都挺好不都演了麼


Maze123654


就算外婆再怎麼疼愛她,也彌補不了母愛的缺失。


半世流光


親情是結合培養的,家中姐弟不要爭。

讓她三尺又何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