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中國歷史上運氣最好的人是誰?

七追風


運氣最好的是朱元璋,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起義成功的。朱元璋的一生很有傳奇色彩,從一個放牛娃、流浪兒,最終成為開國君主,實現了從草根到皇帝的逆襲,這個過程絕不是偶然的。他能夠脫穎而出的原因是什麼呢?

朱元璋能夠崛起並能夠成功奪得天下,在農民起義的各路英雄中脫穎而出,固然與當時時代大勢分不開,但是更主要的還是在朱元璋本身。朱元璋能時刻根據不同場景,精準調用多種不同的人格類型,簡單說就是根據形勢調整戰略戰術,跟著趨勢來調整自己的策略。我們可以從朱元璋人生的四個階段,來看看他是如何應時而變的。

第一階段,農民時期,生活困苦,此時的朱元璋雖然不甘願受壓迫,但是主要是忍耐。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祖籍是江蘇沛縣,是漢代開國皇帝劉邦的同鄉。後來不斷遷徙,到了濠州鍾離也就是今天的安徽鳳陽。朱元璋10歲時,又搬到了一個叫太平鄉孤莊的地方,成了放牛娃。

當時的時代形勢是,元朝統治的末期,政治腐敗,民不聊生。1343年,濠州發生旱災,次年又發生蝗災、瘟疫。 不久,朱元璋家也染上了瘟疫,不到半個月,父親、大哥以及母親先後去世。當時家裡不僅沒錢買棺材,甚至連埋葬親人的土地都沒有。為了活命,朱元璋與二哥、大嫂和侄兒不得不分開,各尋活路。他先是去了家鄉附近的皇覺寺。到了皇覺寺,主要就是幹活,掃地、上香、打鐘擊鼓、燒飯洗衣,有時會受到老和尚的斥責。

有一次,老和尚見大殿上的蠟燭讓老鼠咬壞了,就當眾訓斥朱元璋。朱元璋心想,大殿上被人供奉的伽藍神竟然連自己面前的東西都管不住,那還怎麼管殿宇呢?更重要的是,害得自己受罵,結果越想越氣,就在伽藍神背後寫了五個字:發配三千里。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出朱元璋具有不甘於受壓迫、但又不得不忍耐的性格。寺廟的生活還算穩定,但是也沒能持續。後來因為寺裡的糧食就不夠吃了,被打發出去乞討要飯。

第二階段,流民到起義軍大帥階段,流浪生活,積累社會經驗,洞察人性,注重結交英雄,堅強果斷,有勇有謀,體現出了極強的生存適應能力和軍事才能。

離開皇覺寺,這時的朱元璋僅僅17歲。 他邊走邊乞討,流浪了三年,接觸了各地的風土人情。這段生活不僅讓朱元璋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而且艱苦的流浪生活養成了他堅毅、果敢的性格,同時也使他變得殘忍、猜忌。

朱元璋在外雲遊的三年,正好是元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的時候。社會上流傳著“明王出世,普度眾生”的說法。所謂明王,他是明教的神。明教來源於唐朝的摩尼教,基本教義是認為世界有兩種不同的力量,一種是明,一種是暗,光明一到,黑暗就消失了。明教相信光明必然會戰勝黑暗,最後人類會走上光明極樂的世界。而這個理想世界的實現有個明顯的標誌就是“明王”出世,明王來了就是為解放我們。我們要聽從他的號召,用人民的力量來實現理想。很明顯,明王出世的宣傳是為了號召人們起來反抗元的統治,朱元璋當然也接觸到這樣的宣傳,認為很快就要天下大亂了。1347年,回到皇覺寺後,朱元璋發奮讀書識字,廣泛結交敢作敢為的好漢,目的就是為幹出一番大事業而準備。

有人說朱元璋參加農民起義,是懷著做皇帝、打天下、開創王朝的雄心才去的。其實,當時能填飽肚子、活下去就不錯了。他去當和尚、去流浪、又回到皇覺寺以及參加紅巾軍,其實都是為了一個目的,吃飽肚子活下去。當時,生存下去,活下去才是他的主要目標。

1351年,“紅巾軍”起義爆發。第二年,郭子興在濠州起義,25歲的朱元璋去投奔了郭子興的紅巾軍。入伍後,朱元璋不僅作戰勇敢,機智靈活,很快得到郭子興的賞識。郭子興還把21歲的養女馬氏嫁給了朱元璋。 朱元璋率軍攻城略地,隊伍紀律嚴明,郭子興不斷提拔朱元璋。郭子興病逝後,朱元璋成了隊伍事實上的主帥。

第三階段,起義軍領袖階段,注重收買人心、眼光遠、格局大、謀略深,調用各種資源為自己服務。

朱元璋稱帝之前,所奉行的策略是朱升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所謂高築牆,是指加強軍事防備,鞏固後方;廣積糧就是儲備糧食,增強經濟實力;緩稱王則是不要過早稱帝,以免樹敵過多。這三條建議極有戰略眼光,成為朱元璋發展初期的指導思想。

以“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為指導,朱元璋實力不斷壯大,建立起以應天為中心的根據地。但是要最後取得天下,還要與幾股割據勢力作鬥爭:長江上游有陳友諒,長江下游有張士誠,東南鄰方國珍,南鄰陳友定。方國珍、陳友定的目標只是保土割據,而張士誠最沒有雄心,對元朝的態度搖擺不定。力量最強、疆土最大、野心最大、對朱元璋威脅最大的是陳友諒。

陳友諒原來只是徐壽輝手下大將倪文俊的部下,後來他先後殺死倪文俊和徐壽輝,在應天附近的採石這個地方稱帝。接著,陳友諒和張士誠約定一起東西夾擊朱元璋。當時朱元璋的謀臣劉基認為,目前最危險的敵人就是陳友諒,必須集中力量消滅他。可是陳友諒勢力強大,怎麼辦呢?劉基分析,陳友諒有明顯的缺點,就是不得人心,他殺君自立,部下離心離德,連年征戰,人民厭戰,所以要戰勝他,並不難。

大方向已定,朱元璋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誘敵深入、製造戰機。朱元璋的部將康茂才和陳友諒是老朋友,康茂才寫信,假裝作內應。結果陳友諒上當,大敗而逃。最後,朱元璋又通過一系列交戰,尤其鄱陽湖水戰,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經過十六年的征戰討伐,朱元璋從一個放牛娃成為明朝的開國皇帝。

第四階段,稱帝之後,巧妙調整與功臣們的關係,從“上下級關係”過渡到君臣關係。

朱元璋稱帝后,以前的一起出生入死的文臣將領,地位一下子也尊貴起來,有人開始變得驕傲,貪汙腐敗,欺壓百姓,甚至不把朱元璋放在眼裡。此時,朱元璋需要重新讓這些功臣明白昔日的生死兄弟關係,已經變成了今天的君臣關係。朱元璋從建立明朝到去世,一直喋喋不休、不斷地教育他們堅守君臣之道、遵紀守法,而且頒佈針對性的法令制度和警示性文件。與功臣之間的權力之爭,朱元璋轉化為法制和破壞法制之爭,充分利用了自己作為皇帝的權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