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太平天國之後的清朝政治格局,解密為何武昌起義時期十八省會獨立

清朝滅亡於1911年,直接原因是武昌起義,但是武昌起義也只是一個城市的起義,對於一個1200多萬平方公里的大帝國來說,也不至於一個城市起義之後就會造成整個帝國的滅亡。其實真正造成清朝滅亡的,是武昌起義之後的連鎖反應,十八省獨立、南北議和以及袁世凱逼宮。

而在這個過程中,十八省的獨立就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十八省獨立,一下子就分割出了清朝近一半的領土和幾乎全部的經濟,對清朝最終的滅亡影響極大。對於一個大一統的,高度集權的中央王朝來說,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地方的獨立呢?下面就解析十八省獨立的原因。

太平天國之後的清朝政治格局,解密為何武昌起義時期十八省會獨立

辛亥革命時期十八省獨立

其實十八省獨立,刨根究底還要從太平天國之後的政治格局說起。

太平天國之後,清廷與漢族大員同治天下

太平天國的鎮壓清朝主要是依靠以曾國藩為首的漢族大臣得以實現的,在太平天國戰爭之後,就形成了湘軍(曾國藩)、淮軍(李鴻章)、楚軍(左宗棠)等系統這些漢族大臣勢力很大,手上掌握著較大的兵權,當然他們的部隊也是相當能打的。

而滿人起家的老本,八旗兵在這個時候基本沒了戰鬥力,一個個都變成了只知道逗狗玩鳥,吃喝嫖賭的紈絝子弟,上了戰場就也沒有戰鬥力。其中唯一能夠依仗的僧格林沁也在追剿捻軍的過程中戰死,滿人已沒有了統治整個中國的能力。

太平天國之後的清朝政治格局,解密為何武昌起義時期十八省會獨立

太平天國之後,中堂大人是漢族地方大員的代表人物

在這種情況下,慈禧採取了一種政治平衡的策略,也就是給漢族大臣財政和正統上的支持,讓他們可以自行招兵買馬組建軍隊,維持朝廷的統治,當然,朝廷也承認他們的合法地位。

在那之後以李鴻章為首的漢族地方大員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經過大約30年的發展,初步建立了一套近代工業體系,軍隊也有了相當的規模。

漢族大臣在得到了清廷相當的授權之後,也不再鬧了,安安心心地發展,這樣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也相安無事,說白了就是清廷與漢族大員同治天下的一種格局。

甲午戰爭及八國聯軍之後,立憲抬頭

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戰爭之後,這種平衡被打破。在兩場戰爭中清廷的腐敗無能和對外作戰的屢屢失利,使漢族大臣對清廷大失所望,於是君主立憲的風潮開始抬頭。

在甲午戰爭中,清廷敗給了當時還是小國的日本,喪失了整個北洋艦隊。之後慈禧更是發了瘋,竟然對十一國宣戰,從而導致了八國聯軍戰爭。在當時的東南都是以漢族大臣為地方大員,他們並沒有遵從慈禧的詔書與各國開戰,詔書到了當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哪裡的時候被李鴻章認定為“偽詔”,實際上是拒絕奉命,在李鴻章的帶頭下,張之洞、袁世凱等地方大員紛紛拒絕奉詔,一同與各國簽訂了“東南互保協議”,在整個八國聯軍戰爭過程中保持中立。

太平天國之後的清朝政治格局,解密為何武昌起義時期十八省會獨立

漢族的主要地區都參與了“東南互保”

其實“東南互保”事件的發生,已經證明了當時漢族大臣對清廷的失望,以及漢族大臣當時的勢力之強,也不是清廷能夠壓的住的了。

在八國聯軍戰爭之後,認清了形式的慈禧也不得不與漢族大臣妥協,面對這種既定的事實,她以退為進,對於不進京勤王的大臣不予追究,還接受了當時袁世凱等人的建議,興辦新政,有大搞君主立憲的態勢,就這樣清廷與漢族大臣之間保持了微妙的平衡。

載灃攝政,打破政治平衡

但是這種平衡在慈禧去世之後,攝政王載灃上臺的時候被徹底打破。

慈禧之後,由當時只有3歲的宣統皇帝,也就是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上臺,而實際權力掌握在以溥儀的父親,也就是攝政王載灃等滿清貴族的手上。他們的政治能力有限,缺乏必要的政治敏銳性和平衡政治的能力,一上臺就大肆提升滿清貴族的權力和地位,排擠漢族大臣,造成了漢族大臣與滿清貴族之間的決裂。

載灃執政後馬上就罷免了袁世凱,由他的兄弟載濤、載洵控制了陸軍和海軍,由此剝奪了漢族大臣的兵權;對於召開國會的事情他一直拖拖拉拉,在看到國會無望後,立憲派官僚對清廷開始失望;最終當他搞出皇族內閣的時候,整個內閣都是滿清權貴,讓人看到要通過滿清走向立憲根本沒戲,也就由此引發了人們對滿清朝廷的透頂失望。

太平天國之後的清朝政治格局,解密為何武昌起義時期十八省會獨立

在載灃作死的操作下,清朝最終分崩離析

在張之洞病重的時候,他就曾經勸過載灃“以一人之見而反輿情,輿情不屬,必激變。”載灃滿不在乎的說“怕什麼,有兵在!”聽到載灃這樣說,張之洞便不再說話了。在他看來,滿清是沒救了。

張之洞死後,維繫滿清與漢族大臣之間聯繫的最後一根稻草被壓垮,面對著沒有能力維繫國家局面,又不願分出一點權力的滿清貴族,漢人的軍閥和官僚心中實際上是極為不滿的,就差掀翻桌子幹了。

載灃時期的政治,完全是滿清貴族擁有幾乎全部權力,而漢族大臣幾乎沒有權力的時期,這種平衡的打破直接導致了對全國的統治無力。

十八省獨立其實是東南互保的延續

正是在這種不滿情緒下,當武昌起義爆發的時候,其實各省的漢族官員立馬紛紛響應,在短短兩個月內就有湖南、陝西、江西、山西、雲南、浙江、貴州、江蘇(包括上海)、安徽、廣西、福建、廣東、四川等省先後獨立,清朝的統治瞬間分崩離析。

太平天國之後的清朝政治格局,解密為何武昌起義時期十八省會獨立

武昌起義敲響了清王朝的喪鐘

這個時候的滿清八旗子弟在做什麼呢?他們也只顧著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利益,對於朝廷來說他們也失去了信心,很少有人參與到保衛朝廷中來,個個退縮不前。

其實十八省獨立和當年的東南互保也是如出一轍,只不過這次不是中立,而是獨立。一個朝廷已經腐爛到了這種地步,最終的滅亡也就不足為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