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解讀金剛經,古老的思辨,執而不捨與鍥而不捨

《金剛經》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描述了這樣一段對話,“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所謂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佈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佈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解讀金剛經,古老的思辨,執而不捨與鍥而不捨

法是梵文的音譯,泛指一切現象。只有那些不願意思辨的人,才會以為法有其他的內涵。古印度文化認為,修行的人對一切現象,都不應該執而不捨。大家一定要關注,不是鍥而不捨!堅定目標,砥礪前行,是鍥而不捨。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放不下誘惑,迷失了努力的方向,是執而不捨。

解讀金剛經,古老的思辨,執而不捨與鍥而不捨

走走看看,看看停停,遠方到底在何方?


再說印度文化中的佈施吧,很多人真的不知道。佈施在印度文化中,是修行方法之一,分為三類,財佈施,法佈施,無畏佈施。梵文音譯“檀那“,將財物、體力、智慧施與別人。其中以法佈施為最重要,一個印度版本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不過,六塵的說法,就有些高難了,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印度文化認為,如果矇昧於色、聲、香、味、觸、法,就是昏昧真性。這樣我想到了一個典故,佛祖心頭坐,酒肉穿腸過。

解讀金剛經,古老的思辨,執而不捨與鍥而不捨

原住民的印第安美國女子


任何文化傳承,都是立足於人事。今天介紹的內容,很簡單!想要有所成就,就不要被其他的誘惑迷失了心智,在一方面做得好,做得優秀,就是一個優秀的人,但凡有所成就者,都有一個特質,專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