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古玉學步(189):碾琢刻砣 源起推磨

工具的發展帶動工藝的不斷改進,琢玉工具的細微差別帶來不同歷史階段的工藝變革。同為琢磨製玉,不同歷史時期的工藝側重點卻各有突出。例如:商周用砣具推磨劃磋特點稱“碾”;春秋戰國剮蹭遊絲精描特點稱“琢”;兩漢陰線硬朗勾劃毛雕特點稱“刻”;唐以後順刺滑削線條痕跡特點稱“砣”。而遠在文化期的砣具產生之前,制玉的原始工藝為真正的“磨”,原始的推磨是制玉工藝的起源。

文化期制玉工藝傳承於新石器的打磨技術,即舊石器往新石器過渡的“細石器”階段。舊石器的特點是打製,新石器的特點是磨製。

漫漫五千年(甚至更長)的文化期制玉工藝探索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最早期的打磨階段、中期的推磨階段和中晚期的推磨與砣琢並存階段。

(一)打磨製玉階段

最早期的打磨製玉是在打擊成型基礎上進行磨製,許多新石器時代的工具如石斧、玉斧及切方取圓的文化期玉璧(圖1)等都是這樣製成。

古玉學步(189):碾琢刻砣 源起推磨

圖1-1:新石器玉斧

古玉學步(189):碾琢刻砣 源起推磨

圖1-2:紅山文化玉璧

古玉學步(189):碾琢刻砣 源起推磨

圖1-3:良渚文化玉璧

古玉學步(189):碾琢刻砣 源起推磨

圖1-4:紅山文化玉龍

(二)推磨製玉階段

中期的推磨製玉更加細緻,其工藝的探索同樣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參見《古玉學步(145):古砣痕跡說(2)——切料推磨雕》):

1、大約早期的打窪推磨,以紅山文化早期和良渚文化為代表。打窪推磨像瓦楞的形狀,所以又形象地稱為瓦楞紋。紅山文化玉器中,打窪推磨的瓦楞紋玉器比比皆是(圖2)。

古玉學步(189):碾琢刻砣 源起推磨

圖2-1

古玉學步(189):碾琢刻砣 源起推磨

圖2-2

古玉學步(189):碾琢刻砣 源起推磨

圖2-3

良渚文化神徽紋的獸眼同樣是打窪工藝的傑作(圖3)。良渚工匠打製的神獸重圈大眼睛是一項“畫龍點睛”的工藝運用(參見《古玉學步(184):良渚神玉的傳神賞識點》)。

古玉學步(189):碾琢刻砣 源起推磨

圖3-1:良渚神徽紋

古玉學步(189):碾琢刻砣 源起推磨

圖3-2:良渚文化神獸眼打窪工藝

古玉學步(189):碾琢刻砣 源起推磨

圖3-3:良渚文化神獸眼打窪工藝

2、大約中期的造型推磨:

①推磨起稜——弦紋。推磨向上凸起的弦紋是文化期制玉工藝探索的一大發現。以棒形器推磨製作的紅山文化晚期的弦紋鷹(圖4)、以片形器推磨製作的良渚文化的弦紋琮(圖5)等都是推磨起稜工藝的代表。

古玉學步(189):碾琢刻砣 源起推磨

圖4-1:紅山文化弦紋臂飾

古玉學步(189):碾琢刻砣 源起推磨

圖4-2A:紅山文化弦紋鷹

古玉學步(189):碾琢刻砣 源起推磨

圖4-2B:弦紋鷹局部

古玉學步(189):碾琢刻砣 源起推磨

圖5-1:良渚文化弦紋琮

古玉學步(189):碾琢刻砣 源起推磨

圖5-2:良渚文化推磨工藝近距圖

②推磨成線——陰線紋。推磨向下成早期(砣具出現之前)的陰線紋,成為最早“陰刻線”的雛形。凌家灘文化的玉鷹是這類工藝的代表,推磨成線尤其在表現鳥尾羽上用得最為廣泛(圖6)。

古玉學步(189):碾琢刻砣 源起推磨

圖6-1:凌家灘玉鷹推磨陰線

古玉學步(189):碾琢刻砣 源起推磨

圖6-2:凌家灘玉鷹推磨尾羽陰線

3、大約晚期的推磨出真陽。推磨工藝發展到頂峰的標誌就是最早期的古玉真陽線的產生了。

推磨起陽是實實在在的推磨掉底子(與後來的剔地在工藝程序上有本質區別),所以文化期古人制玉是花的真功夫(參見《古玉學步(129):打窪起稜出真陽如琢如磨見真章》)。

古玉真陽線頗具視覺衝擊力和形象震撼力,其製作工藝至今仍有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方。以東夷龍山文化為代表(圖7)。

古玉學步(189):碾琢刻砣 源起推磨

圖7-1:龍山文化玉圭(局部)

古玉學步(189):碾琢刻砣 源起推磨

圖7-2:龍山文化玉圭(局部)

古玉學步(189):碾琢刻砣 源起推磨

圖7-3:龍山文化玉圭(局部)

(三)推磨與砣琢並存階段

文化期中晚期砣具發明後,經歷了很長一段時期的推磨與砣琢並存的發展階段。

高古玉推磨工藝的發展相對而言有先後之分,實質上是互相疊加的,不是簡單的分段延續,很多時期都是新、老工藝模式並行不悖。如推磨產生真陽線的工藝從文化期晚期一直延續到商代,後來才被雙陰起陽(砣工)的相對陽線所取代(圖8)。

古玉學步(189):碾琢刻砣 源起推磨

圖8

(四)打磨製玉與推磨製玉的工藝比較:
1、作工方式不同

早期打磨製玉,用礫石作為天然磨具,加水加解玉砂手工磨製,手持被加工的玉器,磨具(礫石)相對固定而被加工器處於動態,作工方式毫無限制,所留存的磨製砂痕方向無序。

後期推磨製玉,用棒狀器、片狀器作為磨具,加水粘解玉砂手工磨製,手持磨具處於動態,被加工器處於相對固定狀態,作工方式受器形限制(如瓦楞方向),所留存的磨製解玉砂痕沿器形方向滑動,大致縱向一致但絕不結束平行。

2、工藝效果不同

早期打磨製玉只能限制在簡樸的器型上,如璧、環、珏、斧及類似的坯件,不受紋飾的要求所限制;而後期推磨製玉則增加了紋飾要素,或者下窪、或起稜(弦)、或成線、或起陽,走向更為複雜意義上的古玉琢磨。

3、工藝痕跡不同

除上述兩種作工留存的解玉砂痕跡不同外,還有留存的磨具痕跡差別(另文講述,此不贅述)。

參考文獻:

吳棠海著《中國古代玉器》、良渚博物院《瑤琨美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