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和自興】十大典型案例詮釋麗江輝煌三十年

【和自興】十大典型案例詮釋麗江輝煌三十年

【編者按】這篇文章寫於紀念改革開放30年之際,作者是時任中共麗江市委書記的和自興同志。他作為麗江改革開放的實踐者、見證者,以親身經歷和切身感受,選擇了麗江市改革開放30年的十大典型案例,真實生動地闡述了麗江之路:自然資源開發與文化資源開發相結合、旅遊產業建設與民族文化事業發展相結合、民族文化保護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結合的發展道路。

【和自興】十大典型案例詮釋麗江輝煌三十年

十大典型案例詮釋麗江輝煌三十年

和自興

改革開放30年來,麗江廣大幹部和群眾思想觀念的大解放、精神面貌的大變化帶來了麗江經濟社會大發展。通過大膽實踐,麗江走出了一條自然資源開發與文化資源開發相結合、旅遊產業建設與民族文化事業發展相結合、民族文化保護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結合的發展道路。

麗江已成為世人矚目的文化旅遊品牌、全國主要的旅遊熱區和世界上最令人嚮往的旅遊目的地之一,並逐步建設成為中國西部投資創業環境最好、人居環境最佳、民營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地區之一。

一、震後精神不倒,三項世界遺產申報成功

1997年12月,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1次會議正式批准,麗江古城被正式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它是我國第一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少數民族古城鎮。這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更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

2003年7月,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第27屆世界遺產大會將中國雲南省西北部的“三江並流”自然景觀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

2003年8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諮詢委員會第6次評審會上,經評委審議表決,納西東巴古籍文獻被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麗江市位於滇西北雲貴高原和青藏高原連接地帶,東部與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接壤,這裡歷史文化悠久,自然景觀絢麗多彩,民族風情淳樸濃郁,境內蘊藏著豐富的生物資源、水能資源、礦產資源,擁有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世界自然遺產——三江並流老君山景區、世界記憶遺產——納西東巴古籍,是一個在海內外享有較高知名度的旅遊目的地。

麗江因金沙江流經境內,金沙江古名麗水,故而得名。在戰國時期屬秦國邊地,蜀漢、晉時屬雲南部,唐朝南詔置鐵橋節度。宋朝大理國時屬善巨郡、謀統府及麼些部地。元憲宗四年(公元1254年)立茶罕章管民官,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置麗江府,清朝時為麗江軍民府,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改土歸流”,隸屬雲南布政使司。民國2年(1913年)廢府改縣,分設麗江、永北、華坪等縣。

1949年7月1日,麗江縣解放,屬滇西北人民專員公署管轄。1950年4月設立麗江專員公署,轄麗江、永勝、華坪、寧蒗、中甸、德欽、維西、碧江、福貢、貢山、蘭坪、鶴慶、劍川、瀘水14個縣。1954年8月成立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碧江、福貢、貢山、蘭坪等縣相繼劃歸怒江州;1956年將鶴慶、劍川兩縣劃歸大理白族自治州;1957年9月,中甸、德欽、維西3縣劃出,成立迪慶藏族自治州(怒江、迪慶兩州從成立後到1973年,曾由麗江專區代管)。1980年設立麗江地區行政公署,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永勝縣、華坪縣、寧蒗彝族自治縣。麗江地區於2002年12月26日經國務院批准撤地設市,轄1區4縣,即:古城區、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永勝縣、華坪縣、寧蒗彝族自治縣。全市幅員面積2.0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18萬,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58.3%,有漢族、納西族、彝族、傈僳族、普米族、白族、藏族等12個世居民族。

麗江市的核心景區——麗江古城已有800年曆史。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蒙古軍從甘肅臨洮南下渡金沙江到麗江時,納西族首領阿宗阿良(麥良)歸順蒙古軍,當時部分蒙古軍就駐紮在現在的古城一帶。從此麗江古城的街道及集市貿易得到長足發展,並逐漸成為納西族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中心。明洪武15年(公元1382年)春,明朝大將傅友德、藍玉、沐英率軍西征雲南,納西族首領阿甲阿得“率眾先歸”,被明王朝任命為世襲麗江土知府,並賜姓為“木”。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麗江“改土歸流”。

二戰時期,麗江作為西南大後方的一個重要集鎮,商業活動得到空前發展,成為通過“茶馬古道”馬幫運輸國際援華物資的重要基地。據記載,當時麗江古城內有1200多家商鋪。

建國後,麗江地方黨委、政府作出“保留古城,另闢新城”的城建發展方略,特別是麗江地震恢復重建過程中,在雲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麗江地、縣黨委、政府全力以赴實施了《麗江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和大研古城保護工程,使麗江古城建築風貌和文化特色得以完好保存。

【和自興】十大典型案例詮釋麗江輝煌三十年

1996年2月3日19時14分18秒,麗江境內發生里氏7.0級大地震。這次地震震級高、裂度大、範圍廣。傷亡16335人,其中:死亡309人,重傷3725人,輕傷12301人。20多萬人無家可歸,10多萬頭大小牲畜死亡,房屋受損面積1461萬平方米,直接經濟損失46億元。

地震發生後,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極為關心和重視,地震發生後不到24小時,吳邦國同志(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就率領中央慰問團趕到災區視察災情、慰問災民,對抗震救災工作作了重要指示。李鵬、劉華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也先後到麗江視察災情,指導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工作。省委、省政府立即進行了緊急動員,迅速組織了近萬人的應急搶險隊伍,全力以赴奮戰在抗震救災第一線,為搶救人民生命、國家財產作出了重大貢獻。全國各地群眾和港澳同胞、海外僑胞紛紛捐款捐物,一些國家、地區、國際組織及友好人士也紛紛伸出援手,在資金、救災物資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援助。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英勇的麗江人民並沒有被困難嚇倒,而是勇敢地從廢墟中爬起來,站直身軀,把對黨中央、國務院、全國人民及國際社會多方支援的感激之情,凝聚成為公而忘私、患難與共、撼天動地的抗震救災精神,以飽滿的熱情、全新的風貌投入到抗震救災、恢復重建的繁重工作中,經過艱苦奮戰,地震災區的死者得到了妥善安埋,輕重傷員全部得到救治,震到15天內解決了20多萬受災群眾的“吃、穿、蓋、住、醫”問題。

恢復重建主要開展了以下五項工作:

——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

及時組織市內電力、供水、通信部門開展生產重建,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了災區通水、通電、通訊暢通。震後30天內排除了基礎設施險情,基本恢復了災區生產、生活、工作秩序,所有受災學校能在防震棚教室如期開學上課。震到90天內,災區農戶基本實現“人有住處、糧有放處、畜有關處”的三有目標。

——精心制定和實施科學合理的恢復重建規劃方案

麗江地震發生後,我們提出了麗江地震災區恢復重建必須堅持的“一個方針”、“二個結合”、“四個原則”即:“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生產自救、各方支持、重建家園”的方針;恢復重建與扶貧攻堅相結合,恢復重建與發展包括旅遊業在內的民族地區經濟相結合;先急後緩、先重後輕;確保重點、照顧一般;條塊結合、以塊為主、責任到縣;先抓恢復、後量力發展的原則。按照省政府批准的《麗江地震災區恢復重建規劃方案》,實事求是、科學合理地制定了民房恢復重建規劃,基礎設施恢復重建規則,教育、衛生系統和重要工業企業系統恢復重建規劃,古城恢復重建規劃等,確保了恢復重建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

——嚴格建立和執行恢復重建管理制度

為了按時、按質、按量完成恢復重建任務,並給後人留下一份合格的工程質量答卷、一分清正廉潔的政治答卷。恢復重建剛開始,當時的地委、行署就提出了“確保幹部不出問題,確保工程質量不出問題”的要求。為確保這一目標的實現,我們制定並實施了包括規劃設計、項目審批、項目管理、資金管理、施工管理、質量管理、事後審計等在內的恢復重建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做到職責明確、層層落實。

黨中央、國務院、雲南省委、省政府的關心支持和正確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的大力幫助和國際友人的支援下,全市廣大幹部群眾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原定3年完成的恢復重建計劃,在2年內基本完成,實現了爭取國家補助5億元,招商引資5億元,借貸5億元完成震後恢復重建的奮鬥目標。災區呈現出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民族團結、人民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

——極大改善了災區生產生活條件

恢復重建完成項目1171項,投資16.7億元,推動了麗江經濟結構的合理調整和經濟社會事業的飛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迅速發展,實現了鄉鄉通公路,建成了我市第一座汙水處理廠,建成了寬40米、長4.3公里的城市主幹道——雪山中路,開通了會議電視網、數字移動電話網等一批新業務,基本實現了各鄉鎮交換程控化、傳輸光纜化。人民群眾的居住條件得到改善。完成了68267戶1365萬平方米的民居修復和重建。社會事業發展上了一個新臺階,各級政府把教育、衛生、文化系統的恢復重建擺在重要位置,實施了麗江地區人民醫院、麗江縣婦幼保健院的總體搬遷,麗江地區中學、麗江縣第一中學、麗江衛校、麗江師範學校、麗江體育場、民族文化交流中心、雲嶺劇場等重點項目得到恢復重建。

——完成了麗江古城的恢復重建工作

在麗江古城恢復重建中,我們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創造性地開展了恢復重建工作,按照“搶救第一、保護為主、統一規劃、合理利用、強化管理、依法治城”的原則。在此基礎上,實施了古城恢復重建“五四三二一”工程(完善“五個系統”,即供水與消防、電力與電信、排水、道路、路燈;實現“四個增加”,即增加環衛設施、綠化用地、文化設施、旅遊接待設施;修繕三條街道,即整修四方街、新華街、七一街;實現“兩個降低”,即降低古城的建築密度和人口密度;一個提高,即提高古城的環境質量)。

自麗江1996年“2·3”地震恢復重建以來的10餘年間,麗江進入了以旅遊業的發展壯大帶動全市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加快發展的時期,2007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84.82億元,是1996年的3.98倍,年均增長10.38%;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7.3億元,是1996年的7.06倍,年均增長19.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8.6億元,是1996年的7.94倍,年均增長20.7%;接待旅遊530.93萬人次,是1996年的4.8倍,年均增長15.3%;旅遊業總收入58.24億元,是1996年的19.4倍,年均增長30.9%。

汶川地震,麗江有情。曾經歷過大地震災難的麗江人民,對於汶川地震災區同胞的苦難更是感同身受,倍加關切。汶川地震發生後,麗江各族人民以開放、感恩的胸懷,迅速行動,率先開展了捐款捐物活動,全市黨員共繳納特殊黨費達905.66萬元,社會募集捐款達2246萬元,積極支援四川災區抗震救災、恢復重建工作。大難新生,多難興邦。經歷過大地震災難的麗江人民堅信:有社會主義制度,有中國共產黨的堅持領導,有13億同胞的支持和援助,有自強不息、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汶川地震災區人民一定能夠儘快戰勝災害,重建更加美好的家園。

【和自興】十大典型案例詮釋麗江輝煌三十年

二、東大街的拆遷——麗江古城“修舊如舊”的開端

進入20世紀80年代,受當時外地“拆舊城、建新城”之風的影響,麗江古城一度出現了一些新式建築。1986年7月,雲南工學院建工系教授朱良文給雲南省省長和志強同志寫了一封題為“緊急呼籲”的信,信中說:麗江古城目前遭到極大的威脅,新街像一把尖刀已經插入古城之中……這些都破壞了古城的和諧與協調,威脅著古城的存亡,建議政府要採取措施,加強管理與保護,千萬不要搞建設性的破壞。否則,麗江這樣一座解放後30多年來在我國難得較完整地保存下來的古城將在我們這一代領導者手中遭到毀滅。

和志強省長收到信後,立即批示麗江地委、行署和麗江縣委、縣政府;“較完整的保留麗江古城很有必要,這不僅是為了研究頗具特色的納西族民居建築的需要,也是為了適應開放和旅遊所必須。國內外專家多次呼籲,請你們認真研究,務必做到保留麗江古城。”

1994年10月,雲南省政府滇西北旅遊規劃會召開,在會上,雲南省省長和志強宣佈了省政府作出的12項重大決定,其中就包括麗江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實施古城保護“五四三二一”工程的決定。以省政府滇西北旅遊規劃會的召開為里程碑,由政府主導的大規模、全方位、系統性的古城保護工作逐步推進。其中,在震後恢復重建過程中實施的古城東大街拆遷項目中,共搬遷了麗江縣農行等17家單位,拆除鋼混建築及各類不協調建築共16000多平方米,該項目的實施標誌著古城“修舊如舊”的開端。

【和自興】十大典型案例詮釋麗江輝煌三十年

三、新城建設的突破點——香格里拉大道(雪山中路)建設

香格里拉大道(雪山中路)是麗江新城的中軸線,它具有城市主幹線和過境線雙重功能。香格里拉大道(雪山中路)全長4.3公里,路基寬40米,總投資7000萬元,於1995年11月6日動工,1997年1月1日竣工,這是麗江交通最繁忙的道路,兩旁矗立著幢幢高樓,最早來麗江投資的企業大都在這條路兩旁紮根落戶。

這條路是雲南省滇西北旅遊規劃會議後,在麗江啟動的最重要的基礎設施項目,當時的目標是建成代表雲南省內道路建設最高水準的“雲南第一路”。項目建設過程中,我們突破傳統,提出了在當時來看十分超前和大膽的計劃,即:在每建設50米道路的同時,兩側各徵用80米寬的規劃建設用地,用來招商引資,再將這些土地的收益投入到道路的建設中去。這在當時是一次創造性的實踐,也是帶有麗江特色的招商引資做法。

【和自興】十大典型案例詮釋麗江輝煌三十年

四、木府重建——中國使用世行貸款的典範

木府是納西人的精神棲息地之一,在地震中全部被夷為平地。在木府的重建過程中,很多人不理解、不支持,有的人甚至認為這是在為封建王朝“樹碑立傳”。我們頂住了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和爭議,籌資5860多萬元(其中向世界銀行貸款3360萬元),完成了木府的重建,並將其作為“麗江古城博物院”對外開放。這一舉措是麗江市委、政府採用公共財政手段培育民族文化產業的破冰之筆。

10年之後,世界銀行行長沃爾芬森專程到麗江考察後認為“這一項目是中國使用世界銀行貸款的示範項目”,增強了世界銀行投資中國文化項目的信心。這一成功舉動,為麗江文化產業發展帶來了深遠影響。如今,木府成了麗江古城的靈魂建築之一,成為對明朝以來納西族學習漢族先進文化、維護國家統一與民族團結這一歷史事實進行展示的重要場所。李瑞環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麗江考察時,都曾給予木府重建項目極高的評價,說它樹立的是民族團結的精神。

【和自興】十大典型案例詮釋麗江輝煌三十年

五、震後建成官房大酒店——雲南省第一個五星級酒店

1995年10月31日,麗江官房項目用地儀式在昆明舉行,時隔三個月就發生了“2·3”地震。儘管如此,麗江官房大酒店於1996年4月18日如期開工,標誌著麗江震後招商引資的重新開始。當時,企業負責人提出3個不變,即:投資信心不變、投資額度不變、投資項目不變。

麗江人把官房大酒店的開工典禮稱之為鑄造新麗江的奠基禮。這場奠基禮鼓舞了麗江人重建家園的信心,也吸引了國內外的客商和投資者,在雪山中路周圍,短時間內投資項目達到了數十億元,掀起了麗江震後酒店建設的高潮。1996年底,全市僅有13家旅遊涉外飯店,標準床位1200個。截至2007年底,全市星級酒店發展到194家,其中五星級4家,四星級13家,三星級48家,標準床位達5萬多個。

【和自興】十大典型案例詮釋麗江輝煌三十年

六、麗江吹響第一家全國地級市文化體制改革的號角

文化就是財富。文化是旅遊發展的靈魂,多元的民族文化資源是旅遊的核心競爭力和強勁牽引力。麗江地處滇、川、藏大香格里拉的核心地區,是羌藏文化圈、漢文化圈和濮越文化圈的重要交匯區。世界上“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東巴文、蜚聲中外的納西古樂和東巴繪畫以及獨特的建築藝術和宗教文化等,是麗江東巴文化鮮活的因子。2003年8月被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的東巴古籍文獻就是麗江東巴文化的代表。瀘沽湖“女兒國”摩梭人風情,因其婚姻家庭仍保存著“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習俗,為人類母系社會婚姻形態的最後領地,被稱為“人類母系文化最後一片淨土”。

通過現代化進程中的民族文化保護工作,真正把麗江這塊土地上古老的東巴文化、麗江古城、納西古樂、茶馬古道等眾多民族文化資源傳承弘揚下來,真正使麗江成為國內外地質學界、植物學界、文化人類學界、歷史學界、音樂界、宗教學界眾多學者開展民族學、文化學、社會學等學術研究的聚焦地是麗江發展的源泉。

麗江的文化離不開旅遊,麗江的旅遊離不開文化,麗江改變把文化裝進“象牙塔”裡存放起來、把文化和經濟割裂開來的陳舊觀念,以敢為天下先的氣魄,為文化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把文化產業放在支柱產業的重要位置來抓。麗江文化體制改革的報春花是1986年,納西族的宣科先生用現代商業手段運作的納西古樂會。樂會以老人演奏者(平均年齡近80歲)、老曲子(唐朝、宋朝、元朝時期的中原曲子)、老樂器(基本均為市場上失傳的古老器樂)“三老”而聞名於世,從而使納西古樂成為世界知名的麗江民族文化品牌,樂隊多次應邀到美國、英國、法國、香港、臺灣等16個國家和地區演出。樂會從成立至今已演出7820場,110萬名中外遊客直接聆聽了樂會的演奏。2007年黨的十七大召開期間,麗江納西古樂隊在北京中山音樂堂為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169個國家大使及其夫人舉辦了專場演出,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

2001年12月,通過市委、政府牽線搭橋,麗江地區民族歌舞團與深圳能量實業有限公司昆明分公司合作組建雪山演藝有限責任公司,投資近800萬元編排上演了大型民族服飾、民族舞蹈詩畫《麗水金沙》,累計演出1000多場,觀眾達300多萬人。

2003年5月,中央領導同志考察麗江時,充分肯定了麗江在民族文化產業建設方面取得的成績,破格將麗江列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綜合試點唯一的一家地級市。作為全國首批文化體制改革綜合試點地區之一,近年來,麗江市委、政府營造了良好的文化產業發展環境,制定了《關於全面開展文化體制改革工作的實施意見》和《麗江市文化產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等政策。全面完成了全市24家文化事業單位的改革工作,把有競爭力的文化事業單位推向市場,湧現出了一大批“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現代文化企業。

文化產業已成為麗江經濟社會發展最活躍的增長點,“納西古樂”、“東巴樂舞”、“麗水金沙”等文化品牌成功進入市場,成為國內外有影響的民族文化亮點。由著名導演張藝謀執導策劃的大型實景演出《印象·麗江》得到廣泛關注和好評,去年接待旅遊客14.4萬人,實現銷售收入1450萬元,今年僅“十一黃金週”就接待遊客2.07萬人,實現銷售收入226萬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束河古鎮被列為全國影視拍攝基地,《一米陽光》、《走裡走單騎》、《大東巴的女兒》等一批影視力作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文化產業增加值由2001年的2.35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8.6億元,佔全市生產總值的10.3%;實現利稅由2001年的2900萬元增至2007年的8800多萬元,增長近3倍。

【和自興】十大典型案例詮釋麗江輝煌三十年

時任雲南省副省長邵琪偉為麗江旅遊上市開槌

七、一千萬帶動十個億——招商引資開發玉龍雪山景區

麗江選準旅遊業作為優勢特色產業後,分步實施,穩步推進,一心一意把旅遊產業辦成精品,做大做強。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市委市政府及時提出並實施各有側重又一脈相承的發展戰略:“八五”期間“抓觀念、打基礎”,“九五”期間“抓機遇、促發展”,“十五”期間“抓質量、增效益”,“十一五”期間“旅遊強市”。我們按照省政府滇西北旅遊規劃現場辦公會提出的“發展大理,開發麗江,帶動迪慶,啟動怒江”的思想,乘勢而上,確定並實施了麗江古城修舊如舊的保護原則,開始玉龍雪山景區開發建設,推動麗江旅遊業進入了實質性發展階段。2003年,麗江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遠學巴厘島、近學九寨溝,加快麗江旅遊產業提質增效步伐”的發展思路。我們提出並實施了旅遊“二次創業”,推動旅遊業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的思路,使全市旅遊業規模不斷擴大。進入“十一五”,我們提出了以加強區域合作、開發旅遊精品、加大旅遊市場開拓力度、完善旅遊管理機制、帶動與旅遊業相關聯的各類產業發展為著力點,實現由旅遊資源大市向旅遊經濟強市轉變的戰略措施。

麗江接待國內外遊客從2002年的337.5萬人次增加到2007年的530.9萬人次,年均增長9.5%;旅遊總收入由23.4億元增加到58.2億元,年均增長20%,以旅遊為龍頭的服務業拉動就業達10萬之眾。

玉龍雪山旅遊區於1993年經雲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為全國首批5A級景區,先後獲得雲南省“旅遊產業發展突出貢獻先進集體”、“歐洲人最喜愛的中國十大景區”等榮譽,是宣傳麗江和展示雲南對外形象的一個重要窗口。旅遊區成立之初,僅有1000萬元的省旅遊發展基金作為啟動資金,通過大力招商引資,引進了近10億元資金完成甘海子開發區、玉龍雪山旅遊索道、雪山高爾夫球場、印象麗江等一批精品景點和旅遊文化品牌的建設。2004年8月25日,麗江玉龍旅遊股票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成為雲南省第一支旅遊股票。

【和自興】十大典型案例詮釋麗江輝煌三十年

2001年11月玉龍雪山與瑞士阿爾卑斯山馬特宏峰結為姊妹峰,和自興(中)參加剪彩儀式

八、不讓一滴汙水進湖——瀘沽湖環境汙染綜合治理

生態環境好是麗江最寶貴的財富,在加快發展中切實留護好、建設好麗江的青山綠水,是我們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最大的歷史責任。麗江在旅遊發展中,努力做到經濟建設與生態建設同步推進、產業競爭力與環境競爭力一起提升、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一起提高、物質文明與生態文明一起發展,對那些地處邊遠、交通不便,經濟社會發展滯後,興辦產業、開發旅遊不具備條件的地方,樹立今天的保護就是為明天的發展創造條件的思想,先把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住,先把青山綠水守護好,堅決糾正和避免以不合理的資源消耗來換取眼前一時利益的做法。加強以環境治理為重點的農村生態建設,鼓勵農民保護好森林、草場、植被、水源、礦藏。

地處滇川交界地大山深處的瀘沽湖,上世紀末以其秀美的自然風光和神奇的摩梭母系文化,成為享譽海內外的旅遊勝地之一。然而,2004年6月,中央電視臺《共同關注》欄目播發了瀘沽湖“正在遭受一場滅頂之災”的節目。這個被稱為“人間僅存的一片淨土”、“高原女兒國”的地方,沿湖搭建違規建築嚴重、水體資源遭到汙染、摩梭人傳統生活方式被外來人員媚俗化……“誰在汙染瀘沽湖?”這一來自媒體輿論的警鐘震撼了風光如畫的“女兒國”瀘沽湖。

上世紀90年代初,瀘沽湖開始接待國內外遊客,隨著外地遊客的紛至沓來,瀘沽湖畔的二三十個摩梭村落也不再古樸和淳厚,家家戶戶都爭相在湖邊改造、修建客棧、酒吧和餐廳,破壞生態環境。

保護瀘沽湖,治理環境汙染成為擺在麗江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燃眉之急。2004年6月7日,麗江市委召開會議,做出開展瀘沽湖環境整治工作的“六項決定”,對瀘沽湖環境整治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瀘沽湖環境整治工作領導小組正式成立,規劃建設、搬遷整治兩個指揮部全面展開了瀘沽湖環境整治工作,在短期內使瀘沽湖的環境汙染、市場經營混亂等情況有了根本性的改觀。

2004年10月27日,雲南省政府召開瀘沽湖保護現場辦公室,確定實施瀘沽湖環境整治“八大工程”,即瀘沽湖環湖道路工程、裡格民族文化生態旅遊示範村項目工程、綜合規劃編制、洛水摩梭民俗觀光村恢復項目工程、汙水處理系統工程、垃圾處理場、湖濱帶生態恢復工程和“禁磷、禁白”工程。根據麗江市瀘沽湖環境整治協調工作領導小組的總體安排及部署,瀘沽湖管委會和規劃建設指揮部於2005年初重點安排了瀘沽湖環湖道路工程、裡格民族文化生態旅遊示範村項目工程、綜合規劃編制、洛水摩梭民俗觀光村恢復項目工程、汙水處理系統工程、垃圾處理場和湖濱帶生態恢復工程七大項目,於2005年4月正式啟動建設。四年多來,積極爭取和多渠道開展籌融資,全面完成了“八大工程”建設,共完成投資8000多萬元,徵用土地236畝,拆除各種違章和不協調建築78戶3.15萬平方米,景區基礎設施和村落面貌有了明顯改觀,基本實現了“不讓一滴汙水進入瀘沽湖”的目標,瀘沽湖的水比過去更清了。如今的瀘沽湖,“環境像天堂,湖水像碧玉,村落像國畫,瀘沽湖確實美得讓人心醉”。這是瀘沽湖今天的真實寫照。

在做好瀘沽湖環境汙染綜合治理工作的同時,近年來,麗江加強了對程海湖的保護與開發。

九、古鎮開發保護的“中國經驗·束河模式”

束河古鎮位於麗江市古城區西北城郊3公里處,具有1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納西族先民在麗江最早的聚居地之一,是“茶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鎮,也是納西民族從農耕文明向商業文明過渡的活標本。

2003年5月,由昆明鼎業集團投入5.6億元實施的束河古鎮保護與發展項目,在保護古鎮古樸風貌的前提下,帶動廣大社區居民參與旅遊服務,給當地居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目前束河古鎮的年旅遊綜合收入達8500多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2年的800元躍升到2007年5100元。

束河茶馬古鎮保護與發展項目的實施,使政府、企業、居民實現了共贏,被譽為“束河模式”。“束河模式”即“對世遺地統一規劃,獨家開發,整體推進,分步實施,惠澤居民”。堅持“在保護的前提下發展,以發展促保護”的原則,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企業不拆一棟房,不砍一棵樹,盡全力維修保護好重點民居。把建設古鎮作為麗江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大研古城和束河古鎮一南一北遙相呼應,遊客流量的交叉行進,讓遊客可以完整地領略到麗江古城的魅力所在。這一模式成為2004年中國宏觀經濟總結回顧中的一個成功案例,被建設部、中央電視臺等單位和媒體稱為“中國經驗·束河模式”,並進行了全面介紹。2005年,束河古鎮被評為“中國最佳人居環境魅力名鎮”。

十、玉龍新縣城建設——延續麗江古城的文脈

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成立於2003年4月,是原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的傳承和延續,也是全國唯一的納西族自治縣。

正在建設的玉龍縣城是麗江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20平方公里的面積中,由縣城中心區、居住區、休閒度假區、工業園區4個片區組成,總投資23.5億元,其規劃定位是具有遺產地特點、納西族特色、新時代特徵,集山、水、田、城、文化共生共融的生態旅遊城市,縣城建設體現了“行雲流水、返璞歸真、經營文化、再造遺產”的全新理念。

玉龍縣城的開發建設通過“政府主導、市場運作、企業開發、經營城市”的理念,首次把一個縣城的建設交由一家企業實施整體開發。目前已初具規模,知名度不斷提升,正成為麗江旅遊與投資的新亮點。2007年6月,國家旅遊局正式確定玉龍縣為首批“中國旅遊強縣”試點縣,這是雲南省唯一獲此殊榮的縣。

注:本文引自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十大典型案例詮釋麗江輝煌30年》一書,作者時任中共麗江市委書記。

【作者簡介】和自興,男,納西族,1960年1月生,雲南省玉龍縣人。1984年10月入黨,1980年7月參加工作,中國科學院環境經濟與環境管理專業在職博士。曾任麗江縣縣長、縣委書記,麗江市市長、市委書記,雲南省國土資源廳廳長、黨組書記,國家核電技術公司黨組成員、紀檢組組長等職。現任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

【和自興】十大典型案例詮釋麗江輝煌三十年
【和自興】十大典型案例詮釋麗江輝煌三十年

顧 問 郭大烈 楊煥典 楊福泉 楊世光

李群育 戈阿幹 牛相奎 和學光

喻遂生 和長紅 和力民 白 郎

張春和 李 錫 和樹榮 曹建平

李之典 楊樹高 木 琛 英扎次裡

編 委:李麗萍 和志華 木 誠 和向軍

和玉玲 和秀成 和冬梅 楊傑宏

和萬花 和根茂 和愛春 趙慶蓮

楊雪飛 和俊香 李學芬 和松陽

和志菊 和積華 和鳳瓊 和正鈞

和振華 和素文 和劍猛

執行主編 楊傑宏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和自興】十大典型案例詮釋麗江輝煌三十年

免責聲明: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與本號無關。

【和自興】十大典型案例詮釋麗江輝煌三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