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寒门学子9岁才上学,曾任北大副校长,5分钟说动总理设立“杰青”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朋友们不会陌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国家杰青”,每年评选一次,入选者可获得80-100万项目资助。各年头人数不定。1994年第一年评选的时候,才49人入选。2019年,入选人数达到300人,是最多的一年,以往每年都是200人。

全国选出二三百人,跟增选院士差不多,可见入选国家杰青还是很难的,而很多青年科学家都是经过杰青后成长为两院院士的,所以,国家杰青有院士摇篮之称。


寒门学子9岁才上学,曾任北大副校长,5分钟说动总理设立“杰青”


他向总理建议设立“国家杰青”

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杰青的设立最先是由谁提出来的,我们今天就来讲讲这个人的故事。

我们都知道,国家杰青设立于1994年,其实从建议的提出到设立用了很多的时间,当年就进行了第一次评选,可以说是非常之快的。

1994年春节前夕,总理召开科技界部分专家座谈会,与会人员每人10分钟发言时间,但有一位最年轻的科学家,只有5分钟的时间,因为他太年轻,才31岁。


寒门学子9岁才上学,曾任北大副校长,5分钟说动总理设立“杰青”


但是,他的身份可不低,他当时是北大教授博导,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轮到他发言时,他向总理提出了一个建议,请总理考虑从总理基金中每年拿出5000万人民币,资助100名海外留学人员回国效力,以吸引留学人员回国。

他提出的这个建议是借鉴美国总统基金的做法,美国总统基金就是每年资助青年科学家,并邀请他们到白宫作客。而当时我国科技人才处于青黄不接时期,而不少留学人员有归来的愿望,又怕科研经费无法保证,都犹疑不决。


寒门学子9岁才上学,曾任北大副校长,5分钟说动总理设立“杰青”


这位年轻的科学家说完后,与会人员和总理都忍不住笑了。为何?因为当时国家基金面上项目每年资助的经费只有2万~3万元,年轻人狮子大张口,5000万,那就是天文数字,这不是天方笑谈吗?年轻的科学家也不好意思地笑了,确实有点不切实际。

半个月之后的元宵节,年轻的科学家应邀参加元宵节招待会,总理对他说:“我觉得你提的建议可行,抓紧时间写一份报告,就两页纸就行。”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事还真成了。就这样,国家杰青设立了。杰青设立以来,对于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鼓励海外学者回国工作,加速培养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寒门学子9岁才上学,曾任北大副校长,5分钟说动总理设立“杰青”


学习没有迟早,小学和大学倒数的他两次逆袭

那么,这位很牛的科学家是谁呢?他叫陈章良,福建福清人,1961年出生于福建沿海的一个小渔村。从小跟村里的一窝孩子一样,是个浪里白条,没事就到海边捞鱼摸虾,自己都没想过要读书。

后来村里人看到他总是说,这孩子这么大了,还不读书,太不像话。在这种情况下,还没玩够的他,背着书包走进了学校,那一年,他已经9岁了。他跟很多神童不一样,从小就跟书打交道,他9岁上学开始,才第一次摸过书,以前都摸鱼摸虾摸海鲜。

不过,他读书跟捞海鲜一样,要就不做,要做就做到最优秀。从小学到中学,成绩一直都十分优异,而且,从小学到中学学杂费,都是自己利用课余时间捞鱼摸虾换来的。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二年,1978年,他成了全村第一个大学生,也是所在中学第一个考上的大学生,当时就成为村里和学校的励志人物。


寒门学子9岁才上学,曾任北大副校长,5分钟说动总理设立“杰青”


在说到自己中小学时代时,陈章良说,学习不存在迟早的问题,他9岁入小学也没有问题,并没有因此而被耽误。不论多大年龄开始学习,关键在于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对某件事特别有兴趣,是一定可以学好的。

他说自己没读书前,海边的孩子对于捉鱼摸虾就很有兴趣,游泳技术特别好,捉鱼都是空手就能抓到,不用网的,这就是兴趣。读书以后,自己开始对学习有了兴趣。他记忆中,五年级时在书店看过一套数学课外书,深深地被书中讲的数学吸引了,因为太有趣了。因为买不起,他一到星期天就去书店看,直到工作人员下班书店关门才离开。


寒门学子9岁才上学,曾任北大副校长,5分钟说动总理设立“杰青”


陈章良的话,跟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说的几乎是不约而同。杨振宁小时候也是一套书爱上数学的,他记得是民国大师刘薰宇先生写的。他之前就在报刊上读到过书里的一些文章,文章新奇有趣的数学知识也把他吸引住了。后来,他看到了刘薰宇大师这些文章结集出版了,就立马买了回来。

这套书就是《刘薰宇数学》,一套三本,适合小学高年级(五六年级)和初中学生阅读,对于学生学习数学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有趣的讲解和有趣的数学现象,会让孩子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的引领,孩子学数学再不是难事,而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也许,您的孩子有了这套只值69元的书,从此爱上数学,学习突飞猛进,会像陈章良、杨振宁一样优秀。有兴趣的,可以点击下面的卡片购买,操作非常简单,人人都会。



他从小渔村来到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现已并入海南大学)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涯。本来作物全村第一全校第一,他还颇有点优越感的,但是到了大学一比,倒数第一。为何?因为其他同学都会英语,而他连26个字母都认不全——那时候高考英语只计入30分,一些农村学校没有英语老师,直接就把英语拿掉,时间用在主科上了。

寒门学子9岁才上学,曾任北大副校长,5分钟说动总理设立“杰青”

这肯定不行,得奋起直追。但是,怎么追,英语是语言,得不断地听才能会说。他那时候的最大愿望就是能有台录音机,但是,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家里无法给他一分钱,他的生活就靠学校每月发的19元助学金维持,休息日假期就想办法打零工。

但是,他还是有办法的,有的同学有录音机,他就想办法蹭,时间不是问题,晚上夜里时间用起来就解决了。就这样,他从倒数很快就赶了上来,跟入小学那时候几乎就是重演一遍。


寒门学子9岁才上学,曾任北大副校长,5分钟说动总理设立“杰青”


一封跨洋求教信获得求学机会

大学逆袭,不仅是提升了成绩,更是开阔了眼界,英语过关了,他可以阅读英语文章,这让他大开眼界。一次,他读到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玛丽·查尔顿的文章,内容是有关植物基因工程技术,让他惊讶而又兴奋,人家美国都走得那么远了。于是,他给玛丽·查尔顿教授写了一封信,信中向其请教了若干问题,并希望能到她的实验室去攻读博士学位。

他自己都没想到,查尔顿竟然派了一位教授到学校对陈章良进行了面试,得知他的学习情况后,这位教授十分惊讶,也特别感动,他回国后立即建议华盛顿大学录取陈章良。


寒门学子9岁才上学,曾任北大副校长,5分钟说动总理设立“杰青”


陈章良的运气真的不是一般的好,但是这运气是他勤奋努力的结果,是他用优异的成绩换来的。就这样,他去了华盛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读博期间,他的科研成果就震惊了世界,连续两次应邀出席代表着世界最高水平的学术会议——美国高登学术会议。

这样的科研新秀,自然吸引了美国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目光,橄榄枝伸了过来,优厚的条件和待遇立马就可以获得。但是,他没有接受这些橄榄枝,而是毅然回到了祖国。


寒门学子9岁才上学,曾任北大副校长,5分钟说动总理设立“杰青”


美国学成毅然回国,成绩斐然

回国后,他进入北大,26岁当上了北大副教授,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他筹建了北大蛋白质工程实验室,他的研究填补了我国多项空白。30岁时,已经是正教授的他,击败140多个国家和地区青年科学家,获得“贾乌德·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而且是创造了该奖自1987年来一人获奖的记录,以前可都是二人共享的。

后来,他做过北大副校长,做过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做过广西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做过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官至正部。

寒门走出来的科学家陈章良的故事我们讲完了,大家有何感想呢?欢迎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