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双辽“金百利”董事长张翠华建起吉林省首家“双创扶贫”孵化园区

她是双辽市创新创业的典型代表和创业带头人,更是扶贫创新的实践者。她根据自己的创业经验和产业资源,根据家乡实际情况,扎根贫困地区,建立吉林省首家以“双创扶贫”为服务宗旨的创新创业孵化园区,开创探索“双创+X+扶贫”新模式,打开脱贫攻坚新局面。她就是四平市双辽市金百利工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翠华。

双辽“金百利”董事长张翠华建起吉林省首家“双创扶贫”孵化园区

双辽市是省级贫困县,长期面临人才外流、人才短缺的问题。随着张翠华的金百利制衣企业不断发展,她深刻感受到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制约,更看到了人才对于家乡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作用。

为了缓解双辽市人才短缺问题,同时通过人才的教育培养工作解决就业问题,进而实现脱贫带动。2007年,张翠华建立了金百利培训学校,投资50万元购置了现代化教学设备,聘请专业技能老师授课。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青年学员和残疾人,并推荐就业。几年来,通过培训安置就业的本、专科毕业生共计113 人。累计培训城乡妇女2600余人,安置就业近1100人。“金百利”与双辽特教学校联谊,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平台。目前,已有6名在特教学校毕业的聋哑人供职于金百利制衣公司,学习服装制作。

双辽“金百利”董事长张翠华建起吉林省首家“双创扶贫”孵化园区

有人才,还要有事做。张翠华为了帮助更多人实现脱贫,依托自身服装产业,开展产业带动扶贫工作。

她深入贫困村调研,充分发挥企业在服装定做、工艺品制作、培训教育、产品销售等方面的优势,建设实施“互联网+手工业”精准扶贫模式,成立“巧姐”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加工模式,由公司负责提供设备、设施及加工技术,村民则主要从事手工艺品的研发、设计和加工制作及后期的销售运营,通过线上线下方式进行同时销售,起到了很好的产业扶贫带动效应。

双辽“金百利”董事长张翠华建起吉林省首家“双创扶贫”孵化园区

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席卷全国,正值在北京考察学习的张翠华第一次走进孵化器,在一个个创业者身上,她看到了20年前的自己,看到了创业燃烧的激情。受到“双创”的启发,张翠华开始思考如何通过“双创”振兴家乡经济,思考如何能够帮助更多的双辽人实现脱贫。

于是她着手建设双辽市金百利创业园,在现有建筑设施设备的基础上,采取规划设计装修、改扩建实训室,孵化空间。增加实训孵化功能,完善培训孵化硬件建设,建成集精准扶贫、电商扶贫、学生实训、孵化、就业、创业创新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孵化基地。

双辽“金百利”董事长张翠华建起吉林省首家“双创扶贫”孵化园区

成立以来,共孵化企业70户,投资项目11个,投资额300余万元,开展各类人才培训164场,培训学员6454人,服务创业者7300余人次,建设电商服务站115个,精准扶贫135户,实现脱贫20户,带动就业795人,带动创业169人。

为了更好的实现“双创扶贫”带动效益,张翠华摸索出一套“双创+X+扶贫”的发展模式。“双创+教育+扶贫”,她在园区开展创新创业实用技能实训服务,涵盖电商运营、数据分析、营销推广等项目孵化培训,共计培训两千余人。“双创+电商+扶贫”,她积极引入阿里巴巴、苏宁易购、京东商城等第三方交易平台服务资源,融入快递公司、摄影美工机构、网店代运营机构等电商上下游产业,满足中心内电商企业各类服务需求。建立115个电商服务工作站,线上线下累计销售额约80万元;开设网络店铺214个,销售额约24万元;通过电商平台和线下展销会累计帮助贫困户销售土豆10万斤约 3万元,地瓜10万斤约15万元。

双辽“金百利”董事长张翠华建起吉林省首家“双创扶贫”孵化园区

张翠华还致力于推广“双创+就业+扶贫”模式,通过培养实用新型人才,帮助其实现就地转化和劳务输出,推动本土特色农产品上行,提升地方经济和产业的区域竞争力,助力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她先后与成都富士康、吉林省汇金经济合作有限公司、吉林省金狮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等企业达成合作,积极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通过采取集中输出和分散输出相结合的方式,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100余人。积极引导群众转变传统观念,多途径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把劳务输出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战略举措常抓不懈。

双辽“金百利”董事长张翠华建起吉林省首家“双创扶贫”孵化园区

据统计,在张翠华的努力下,共孵化企业70户,开展各类人才培训164场,培训学员6454人,服务7300余人次,建设电商服务站115个,精准扶贫135户,实现脱贫20户,带动创业169人,带动就业795人……下一步,张翠华计划充分发挥平台效应,积极吸引各方资源汇聚家乡,不断开展精准扶贫成果转化项目,用实际行动为家乡脱贫攻坚工作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于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