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廣東明清古鎮裡真正的“蠔宅”!數萬蠔殼砌成,600多年完好無損


廣州沙灣古鎮、番禺大嶺村、小洲村等地至今保存著數間明清時期的嶺南特色建築——“蠔宅”。

珠三角一帶盛產生蠔,古時聰明的老百姓就地取材,在建造房屋時,將數萬只蠔殼一層一層堆砌起來,蠔殼呈鱗狀以向下45度的方式整齊壘砌,殼尾向外,拌上黃泥,紅糖、蒸熟的糯米,形成“蠔宅”。

密密麻麻的生蠔殼拼湊而成的“蠔殼牆”,如今已成為獨特的嶺南文化景觀,讓遊人讚歎的同時,也引爆了不少人的密集恐懼症。

時光荏苒,斗轉星移,數百年過去,許多木質結構的老建築已經搖搖欲墜或灰飛煙滅,可是這些生蠔做的房屋,卻堅若磐石。

此外,蠔殼表面凹凸不平,在日照下可以形成大片的蠔殼陰影,從而起到隔熱效果,因此蠔殼牆又被稱為“凸磚遮陽牆”,有冬暖夏涼的效果,十分適合嶺南的溼熱氣候。

“蠔宅”堅固耐用,據說還能抵擋槍炮的攻擊,如今已經經歷幾百年風雨的蠔牆依舊完好密實,歲久彌堅,甚至難於從牆上抽出一隻蠔殼。

用蠔殼砌成的牆具有防水、防蟲、隔音的效果。雨季時,蠔殼牆上的雨水會迅速流走,保持室內乾爽。

傳宋元時期就有“蠔宅”,明清時期更是流行款。

清初,番禺學士屈大均於《廣東新語》就有記載:“蠔,鹹水所結,以其殼壘牆,高至五六丈不僕。”

除了常見,蠔殼作為建築材料,還不怕滲水、不怕蟲蛀、不怕江風侵襲,當地人遂有“千年磚,萬年蠔”的說法。

據統計,要建造“蠔宅”,每平方米至少需蠔殼1000個以上,密密麻麻的蠔殼整齊排列在一起,讓人不禁密集恐懼症發作。

蠔殼牆水平堆砌,每隻之間間距相等,整齊劃一,一隻只排列起來氣魄恢宏。

蠔殼牆是嶺南建築中比較獨特而別緻的一種建築工藝形式。

當地漁民用生蠔殼這一隨手可得的砌築原材料,建出了許多別具一格、地域特色濃厚的南方歷史建築,這就是名副其實的“蠔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