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莫文泉給中醫初學者的建議

《研經言》學醫說

要學醫,先明理。理論性書籍,最好的就是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病源》一書依據的是經典理論,對病證分門別類而成,比學習《靈》、《素》更容易懂,也容易入門。研習《病源》日久,有一定基礎後,再進一步學習《靈》、《素》,併兼顧學習《難經》、《甲乙經》兩書作為輔助。明確經絡、臟腑的來龍去脈,通曉望聞問切的理論基礎,對以往所學能夠融會貫通,基礎理論紮實後逐漸才能運用自如。

之後再研讀《玉函》、《傷寒》、《金匱》這樣有方藥的書籍。讀這三本書尤其應該兼顧學習《脈經》,以分析其中的異同,攻讀本草著作(《證類本草》較好)以瞭解方藥的具體應用,這樣看病的手段就具備了。

不過《傷寒》的理論,不能強求短時間內就全部掌握,一定要長期的深入到《肘後》、《千金》及《千金翼方》、《外臺》四書中,以及《本事方》、《百證歌》、《九十論》、《明理論》這些著作裡,相互對比學習,慢慢的體會其中的道理,豁然領悟的時候,一定可以進入更高一種境界。

大致來說,開始的時候醫生對傷寒一類病證的研習要比對雜病的研習所用精力更多,一通百通,對傷寒一類病證有所心得以後,對於雜證的治療也會水到渠成的加以把握,這樣就可有所成就。如此漸進的過程不是親自經歷的人是不知道的。明瞭中醫傳承順序,瞭解醫道本源,關於如何學醫也就這樣了,至於理論與臨證實際結合,而達到登堂入室的境地,就要依靠各自的努力修為了。

至於《聖濟》、《局方》以後的書,等到學有所成的時候再去學習,也可以開闊思路,廣博見識。沒必要因後世之書相對經典來說屬於末流就完全否定而固步自封。

莫文泉給中醫初學者的建議

共分四卷。撰於1856年。為作者平生研究《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的心得體會。

莫文泉,字枚士,浙江歸安(今吳興縣)人,清·同治九年舉人,《浙江通志稿》言其"潛心經術,精聲音、訓詁之學,於《爾雅》、《毛詩》多所考證,生平善病,則移其治經之法以治醫",著《研經言》四卷。該書首刊於清光緒五年己卯(1879年)月河莫氏,後收入《裘氏醫學叢書》及《中國醫學大成》之中,近年來有江蘇科技小叢書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