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阿里回香港上市,割韭菜,還是帶著老鄉一起發財?

摘要:大部分內地投資者目前和阿里無緣(歡迎關注槓桿遊戲)


阿里回香港上市,割韭菜,還是帶著老鄉一起發財?

據說,這個世界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正如2007年,阿里和港交所就曾相戀。只可惜7年之癢沒有熬過,戀情到第5年,也就是2012年戛然而止。

6年前,阿里也想複合。但同股不同權的問題,讓港交所非常為難。阿里被迫遠赴美國,開始了泡洋妞的生活。

公元2019年11月26日,曾經的戀人又回來了。這一次更加轟轟烈烈,阿里在香港聯交所一掛牌交易當天即大漲6.59%。

阿里回香港上市,割韭菜,還是帶著老鄉一起發財?

更重要的數據是,阿里市值突破4萬億港幣,超過騰訊的3.2萬億港幣。

當然,槓桿遊戲不是來給阿里吹牛掰的,而是想要很嚴肅地分析一下,先泡洋妞,再發財榮歸的4萬億帝國阿里,能不能帶著全村老鄉一起賺錢?

阿里回香港上市,割韭菜,還是帶著老鄉一起發財?

1、泡洋妞回來,阿里這次有什麼不同

首先,是上市主體業務有本質不同。當年阿里只是B2B業務上市,而且那時的小年輕阿里,遠沒有今天的世界級企業地位。

但當年阿里也取得不錯不錯的戰績,股價一度是發行價的3倍。不過壓力越來越大,後來阿里也有了別的念頭,自然就從港交所退市了。

而今天,一上市身價就達到4萬億港幣市值。

其次,融資總額不是一個量級。這次阿里在香港拿到9988的超正股票代碼,因為背後是今年全球最大的股票融資案例。

當年是1688,如今9988,88兩個數依舊,99相加剛好也是十八羅漢,且長壽,101歲企業的目標又近一步。此前美國上市8個人敲鐘,而今10個人且更國際化,加起來也是十八羅漢。

2007年,阿里將旗下B2B業務單獨分拆在港上市,融了130億港幣。而今,計劃融資880億港幣(112億美元),發行5億股新股。按照招股書,發售情況好,公司行使“綠鞋”機制後,新股發行量提升,集資額提升至1011.66億港元。

Uber在美股只融了81億美元,阿里真的是今年最大規模新股融資。剩下1個月,不可能有企業可以超過阿里。

再次,作為我村驕傲和希望,老鄉都想認購阿里股票。阿里此次香港招股觸發股份回撥機制,零售投資者最終獲分配的新股數量佔總發行量的10%,機構投資者獲配90%。

結果零售投資者太熱情了,整出三四十倍認購。按照此前股份回撥條件,散戶投資者的認購比例超過計劃分配數量的10倍,阿里將從機構投資者的部分調撥更多新股,給散戶。

阿里回香港上市,割韭菜,還是帶著老鄉一起發財?

真的太熱情了,最後提前半天結束國際配售。

另外,阿里這次港股上市和美股是相通的。此前阿里宣佈進行股份分拆,槓桿遊戲以前就說,這是為香港上市鋪路。每股股份“一拆八”,基本也就是美元和港幣的兌換匯率。

簡單說,美國還是第一上市,港交所是第二上市。兩個市場投資者的股票、存託憑證可以兌換。

比如美國投資者可以把美股的存託憑證,轉成香港的股票,就變成8股。不管港幣價格怎麼變動,都按照1拆8兌換。

最後,港交所自己不同了。5年前,港交所不允許同股不同權,阿里只好去找洋妞。如今,香港金融中心業做了很多努力,希望可以吸引更多優質企業,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於是,前有小米、美團,接著阿里成為港交所第三支實行同股不同權的公司。

阿里回香港上市,割韭菜,還是帶著老鄉一起發財?

2、回家發財,會成為中概股風潮嗎?

夏天的時候,槓桿遊戲寫過一篇文章《阿里又回來割韭菜了?》(7月16日)。我說,阿里回港尋求身份和價值的被認同。

這點其實不需要我說,道理很簡單。因為兩國的因素,“中概股”甚至很多中資背景的公司,在美國都不太受待見。

同時,雖然阿里股價從上市時的40多美元,漲到幾個月前準備回來時的170美元(截至美東時間11月25日,190.45美元)。但阿里始終認為自己的價值被低估。

不僅如此,香港和中央肯定都希望科技巨頭回來。去年CDR發行沒有成行,小米第一個吃螃蟹者最後沒吃成大餐。大家都很遺憾。

如今小米股價不太好,但這件事背後的訴求是明確的,無論香港還是中央,都希望,好公司、科技巨頭可以回來。

至於是回香港,還是A股,都好商量。

現在,香港有金融和城市處境壓力,所以不惜修改規則,也要滿足阿里這樣的企業回來。我們中央也是一樣,誰不希望,自己的企業在自己國內上市呢?

同時,1兌8的設置,如上文槓桿遊戲的簡介,阿里港股和美股可以互通,對於阿里這也是一種防禦性策略。

另外此次阿里在香港成功上市,融到這麼大一筆錢。對於很多中概股來說,這都是示範啊!港股的錢,其實很多也是我國的錢。

不過,我國境內投資者暫時不能投資阿里,滬、深港通尚不允許投資在港第二上市的公司。假如某一天,A股投資者也可以參與了,這吸引力可以想象。

如今這個時機,阿里也選得好。很多中概股大概都想,但也怕,動輒遇到破發咋辦?

阿里回香港上市,割韭菜,還是帶著老鄉一起發財?

3、割韭菜,還是帶著老鄉一起發財?

這回阿里榮歸,在港上市融資,表現得非常低調。包括退休老幹部馬雲,好像也沒去香港站臺、演講、吹牛。實話說,槓桿遊戲感覺,真不是阿里的風格。原因是什麼?

我不知道,大概人到中年想法不同了。錢到包裡就行,其他都不重要。

但是對於股民來說,不得不問,阿里這回泡完洋妞回來,到底是來割韭菜的,還是帶著全村老鄉一起發財的?

此前我說,能不能讓股民賺錢,核心在於業務天花板在哪?其實這個問題,很好理解,小米等手機科技企業的壓力,主要就是行業天花板,和技術迭代導致的淘汰。

我總是在想,阿里目前主要市場還是中國。而中國恰恰面臨流量和需求天花板越來越近。

其實,無論京東還是阿里,包括拼多多,在槓桿遊戲看來,超高增速,不可能永遠維持。

市場在哪?在國外。而國際市場,面臨美國互聯網巨頭的直接白刃戰。

阿里回香港上市,割韭菜,還是帶著老鄉一起發財?

阿里的中長期股價,實際就是這個問題。如果阿里國內盤子可以更好,國際市場也有斬獲,毫無疑問,股價是有支撐的。

上文槓桿遊戲寫了,滬、深港通還不允許這種在第二市場上市的股票投資。所以大部分內地投資者目前還是和阿里無緣。但未來不好說。

阿里現在手上掌握的現金,大概僅次於蘋果。幹很多事更有底氣了。這讓我想起一件割韭菜的事。

2018年包括阿里在內,我國多家互聯網巨頭股價都經歷了過山車。同時,部分企業和經營部門傳出壓力,一度減少員工。雖然他們很多有其他措辭和理由。

不過,2019年開始,阿里股價已經觸底反彈。就在2019年一季度末前後,Altaba基金董事會當時傳出,擬出售不超過其所持阿里巴巴股份的50%。

阿里回香港上市,割韭菜,還是帶著老鄉一起發財?

2016年,我們熟悉的雅虎(Yahoo)和威瑞森(Verizon)合併後成立Altaba。

好玩的是,槓桿遊戲發現,不止是雅虎一再賣出阿里股票。此前,我國企業蘇寧、富士康等都公佈過出售計劃。

比如,2018年,靠出售阿里的股票,蘇寧獲得139.91億元的回報,這一部分投資收益佔利潤總額比例100.32%。

軟銀、雅虎(Altaba)、馬雲、蔡崇信四大股東之外,機構投資者中,阿里的第5大機構投資者淡馬錫2018年末披露,賣出162萬股。

阿里回香港上市,割韭菜,還是帶著老鄉一起發財?

圖1.淡馬錫2018年增減阿里情況 圖表來源|東方財富

同時如上圖1,第7大機構投資者,匯豐控股也賣出38萬股。

此外,槓桿遊戲查閱交易發現,持有阿里股票市值5億美元左右以上的機構投資者中,賣出100萬股左右及以上的,還有資本研究環球投資、富達母公司、傑尼森資產管理公司、摩根士丹利、孤松資本、沃託貝爾資產管理公司、老虎環球管理公司、天達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等。

不過,這些公司雖然賣出,但依舊持有不少。對於阿里的賺錢能力、未來憧憬,大部分投資者依舊是左右逢源。

未來在港股,巨頭們啥時割韭菜呢?村裡的老鄉們是發財命,還是韭菜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