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教師招聘教育學知識: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

在歷年的教師招聘考試中,陶行知與杜威都是教育學部分考察的一個重點人物。此部分關於該兩個人物的知識點會有相似的地方,所以導致部分考生容易混淆,以至於在解答題目的過程中會出現人物與觀點匹配錯誤的情況。本文在此對其在生活教育理論知識點做出總結,希望對各位考生的備考有所幫助!


教師招聘教育學知識: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


一、簡介:

陶行知曾奔赴當時世界教育的中心—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攻讀教育學博士學位。哥大期間,他師從杜威、克伯屈、斯特雷耶等進步主義教育大師,為其日後的教育理論與實踐工作打下了紮實的基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便是來源於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等觀點。杜威認為,教育是經驗的不斷累積過程,而經驗又與實踐是密不可分的。要提倡這種實踐,那麼就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機會,所以他提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做中學”等一系列的觀點。那為什麼陶行知卻將杜威的這一系列觀點翻了個底朝天呢。

二、生活教育理論:

(一)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論

陶行知之所以將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改為“生活即教育”,是因為杜威的教育理念認為教育是為了生活做準備的,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提供必需的基礎。但杜威的理念是當時美國社會已經發展到了一定高度才能夠實施的。可是在中國,大多數人還沒有接受過教育,所以“教育即生活”根本沒有存在的根基。從這一角度來說,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將教育的範圍擴大到生活的每一個角度,凡是生活就有教育的可能,這將每一個國人都納入到教育的範疇。

(二)陶行知的“社會即學校”理論

“社會即學校”強調的是生活教育理論的實施場域。之所以反對杜威的“學校即社會”,首先是因為陶行知在經過與中國國情的調適後發現這也不適用於中國國情,中國當時的學校很少;其次陶行知認為,在“學校即社會”的主張下,學校裡的東西太少,不如反過來主張“社會即學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學生、先生也可以多起來。他希望打通學校與社會之間的圍牆,將社會中的力量運用到教育中去,發揮社會的教育功能。

(三)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理論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這一方法論是陶行知在杜威“做中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思考得出的。陶行知認為,只有這樣,“生活即教育”和“社會即學校”才能夠具有可操作性。“教學做合一”也解決了當時中國教育與實際生活相脫離的問題,以及將教、學、做三者分離的教育狀況。

以上便是有關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在教師招聘考試備考過程中,各位考生可以結合以上的邏輯梳理來對其知識點進行熟練地把握。

最後,再次希望能對各位考生的備考能夠有所幫助!

中公講師解析

文章轉自:http://wuhu.offcn.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