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現在老師這種人文關懷還在嗎?

臭皮囊4


老師的人文關懷是一直都在的,只是社會對教師的期待太高。作教師跟作父母是一樣的,都希望自己的學生有成就。但是父母中總有幾個不合格,教師也是一樣的。

在教育工作中,我們總是別被社會的個別現象影響,總是認為教師是用同一類方法教育所有的學生。其實教師每天都在很努力的為學生制定計劃,都希望自己教的學生都有好的未來。但在教育的過程中總存在很多問題,例如父母的不支持,學校的雜事情等等,讓許多家長感覺到教師沒有做好教育工作。

許多家長還存在這樣的思想,孩子送進學校,所有的一切都是老師的。自己很少關注孩子的習慣養成,只在乎考試成績。很少和老師溝通,認為教師就應該是全能的,自己學習不好就是老師不負責任。

教育是一個多方參與的過程。它有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等,每個群體都在影響。一個失敗的教育總是把一切推給一方。這樣終究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我們只有多方聯繫,把問題找出來,根據問題多方面聯繫才能有好的教育。

如果沒有溝通,總是把責任推一方,那麼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



孤獨中成長ty


這種人文關懷一直都在,仍有教師在堅守著教育的本心。

當今社會對教師充滿了敵意和誤解,在有些家長眼裡教師的工作輕鬆工資高,所有的教師都補課,所有的老師都收紅包,班主任每次調位都收禮,老師每次找家長都是為了讓送禮。這種誤解不是空穴來風,確實存在一批這樣的老師,把學生當作了發財樹,但哪所學校裡也不缺令人敬佩的師者。

現實中想做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真的不容易。

我自認為自己配得上教師這個稱謂。之前在鄉鎮學校上班時,班級裡三十多個學生,我瞭解每一位學生的家庭情況,他們的每個人興趣愛好。我總能用最合適的話題去切入他們的內心,鼓勵他們學習。他們是農村孩子,有些女孩很內向,有些男孩子因貧窮而自卑,我也能拿自己舉例子給他們帶來希望。班裡學生的成績差別很大,整體偏低,但因為學生少,全部都能坐在前四排,我們班的“好位”總是差生在坐,我上課時最關注的也是那十幾個學生。班裡有兩個男孩子體育特別好,每次體育比賽都能給班裡掙到名次,我也一直鼓勵他們堅持訓練,也許會是他倆成功的捷徑,很驚喜,最後他倆進了市體校。

近兩年我來到了縣裡最好的小學,學生人數居高不下,超過八十人。再去想了解每一個學生變得很困難,甚至想記住每個學生都是個挑戰。學生擠擠抗抗的坐在教室,連下課走動都變成了一種奢望,因為人多,空氣都不新鮮了。我還一直堅持的是照顧後進生,我是後進生的組長,他們的作業直接由我負責,數量上減少,字體上要求嚴格,每學年花三個月去幫他們養成好習慣,去掉壞毛病。班裡的中等生由優生管,成績巨大進步的也會邁入優生的行列。因材施教在教育上確實很重要。

我的經歷告訴我,教學想做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學生數量一定要少,三十人以內是最好的(歐洲很多國家班級人數只有二十人左右)。超過五十人對學生、對教學都是不利的!

你同意我的觀點嗎?你覺得班裡多少個學生最好?


鹿鳴老師S


每個老師都希望做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但是在現行的教育制度下很難做到。

具體原因,我談談一下幾點

班課制度

要做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那就要對每個孩子不同的特點施加不同的教學方法,有些孩子接受慢,要慢點講,有些孩子接受能力強就要快點講,有些孩子動手能力強,則要多從實踐中帶他去學習。

但是,我們目前教育都是採用的班級制度,一個班幾十個人,每個孩子特點都不同,那麼如何做到“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呢?

教學目標單一

讀了小學就要考初中,讀了初中要參加中考才能讀高中,讀了高中要參加高考讀大學。

我們在學校讀數的目標就是要不斷的往上升學

所有的孩子考核標準就是分數,“拿分數說話”不是一句空話,而是一句實實在在壓在每個家長和學生身上的硬指標。

老師只有拼命的講知識,學生們才能吸收知識,規定的時間要參加考試,留給老師的發揮空間真的不多。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讓老師“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呢?

老師自身工作量巨大

我們現在的教師,每個老師帶班量都很多,每天要備課、批改作業還要找學生們談話等等,留給老師的時間真的不多。

再此基礎上還要要求“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對老師也是巨大的壓力。

雖然現實如此,也不用過分悲觀,多數老師還是在積極的對每個孩子進行不同的引導

多數老師會和學生們談談心,聊聊近況,所以老師們其實很關心每個孩子的學習情況,只是在教學上難以做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但是在其他方面,老師還是很積極的去引導學生去學習的。


我是方哥,校外教培高中物理老師一枚如果喜歡我的回答,歡迎點贊、轉發和關注~~

方哥物理


大部分教師實際做不到,幾個原因,第一本身這種提法不適合目前這種學制和大班教育,水土不服,從資源角度,大部分教師沒有那麼多精力去實現。例如,現在有的學生採用課後一對一,這種方式根據個人實際量身定做,可以解決,但是這是需要資源和金錢的,公立教育實現不了。第二,學習是自我驅動的問題,在目前高考制度下,實際可以選擇並不多,沒得選,怎麼分類,都知道按照分數分不合理,有沒有合適辦法,所以,不合時宜。最後,提出這些想法其實都是理想化了,而現實就是現實,不言而喻,說說可以,整體不是沒有去做的,但是真的做到多少,就很可憐了


Neptune海王星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教育家,有很多著名的思想和方法,也是我國第一個提出“因材施教”的人。

有教無類的意思是不分階級,只要想學習,交給孔子十條幹肉就可以。因材施教更是明顯,孔子會根據和學生談話自己觀察學生,得知學生的性格,從而根據學生性格進行不同的教育。

至於現在的老師還有沒有這樣的做法我們可以做以下分析。

有教無類

這是必然的,孔子提出“有教無類”是因為西周時期“學在官府,官師合一”,平民接受不到良好教育,甚至不能受教育。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私學興起,孔子更是大辦私學,所以提出“有教無類”。

而在今天,我們本來就不再有貴族這樣的說法,“人人平等”已經深入人心,所以根本就不再存在這樣的說法。至於老師是不是平等的對待每個學生,家長要信任老師,老師也是一片赤誠的對待每個學生,希望自己的學生越來越好。

因材施教

不管是古代,還是現在社會,因材施教確實在教育上具有一定的意義。但是也稍有不同,孔子培養學生的目的是做官,而現在的教育,除了大學和專科要培養專業人才外,主要是提高學生的素質。在中小學時,老師尚不能斷定孩子適合做什麼,所以中小學的因材施教可能更多體現在教學方法上,用學生感興趣的事或者根據他的性格,講授知識點使其更容易接受。

其實因材施教也好,“以人為本”也好。老師每天面對那麼多的學生,是真正的從內心裡希望孩子好的。孩子每天在家和學校生活學習,家長和老師一起配合,一定可以給孩子一個有愛的環境和美好的未來!

為了孩子的未來,一起努力吧~


粉喵愛吃魚


【人文關懷應該貫穿於教師整個職業生涯】

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有兩種解釋,解釋一: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為貧富、貴賤、智愚、善惡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對象之外。解釋二:“有教無類”是說,人,原本是“有類”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孝順,有的不肖。但通過教育,卻可以消除這些差別。這就叫“有教則無類,簡稱“有教無類”。

教育界很早就有兩句宣傳語“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就是對應“有教無類”第一種解釋的,《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了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受教育權利的保證,以法律形式確認了這一不可剝奪的權利。老師在進行職業選擇時,就有了這種法律意識和人文關懷。

“有教無類”的第二種解釋,實際上是承認了個體之間的差異,解決辦法就是“因材施教”,學生智力水平有高低、身體心理發育有先後,教師要因人而異,不能搞“一刀切”的教育方式。要讓尖子更尖、讓後進大步向前,營造趕學比幫的氛圍,班級總體質量才會穩步推進。

教師應該具有人文情懷,家國情懷,而且也應該貫穿於教師職業生涯全過程。如果連最基本的愛都沒有,只能嚴重懷疑教師的職業道德了。



老馬的那點x事


首先,請相信:我們的教師隊伍絕大多數是敬業愛生的!孔子先生提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在每位教師走上工作崗位之前,就反覆被這樣教育和提醒,在教育教學實際中,絕大多數老師也都遵從這樣的教育原則。沒有哪位老師願意放棄班裡的任何一個孩子,每一位學生都是一個個不同的個體,老師們想盡很多辦法,熟悉自己的學生,就是為了能更好的幫助孩子成長。在學習上幫助學困生,在生活上關心家庭有困難的孩子;對一些比較特殊的學生,很多老師能耐心和學生談心;對有發展潛力的學生,很多老師會適當給予更高期望……這種種付出,就是在踐行為人師的根本。


追雲的魚兒


這是教師起碼的師德,也是為師的教育良知。“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老師最大的幸福。每個學生都是一塊璞玉,老師應當用自己的師能師德對他們進行雕琢,順應每個學生的天性,幫助他們成為更好的“唯一”。

現實中,確實有一部分教師對學生不能一視同仁,歪曲了教育本質,讓教師這個職業蒙羞。所以,師德修為,永無止境。行為惡劣的老師,受到社會的指責,得到各種處理,對老師敲響了警鐘。

身為老師,每時每刻都應嚴格自律,為人師表,用大愛無私培育英才,成就學生的同時,也提升自已。



秋葉如詩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

父親是社會的靈魂。

家庭的不穩,由於女德的缺失。

社會的不穩,由於家庭的不穩。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幫忙複製粘貼,轉發。中華復興有你一份力量


用戶52245638526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現在有這種情懷的老師非常多。

提出這個問題。就是因為有些人認為老師們缺少這種情懷了,實際上老師們並不缺少這種情懷,而是限於種種,不能發揮這種情懷而已。

首先就是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大家想一想中考,高考,所有的老師們都是在這條指揮棒的指揮下,如果老師們稍微脫離這條指揮棒的指揮,後果顯而易見。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有些孩子的天賦就不是學習。他們的天賦就是玩兒就是吃。那麼我們如果真正的因材施教的話,將會使班風校風產生什麼樣的變化呢?

其次,所謂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這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因為在家長的心目中,自己的孩子可能是一個天才。然而在老師的心目中,這樣的孩子可能就是平凡的平庸的一個人。一旦孩子的發展沒有達到家長的預期,家長就會對老師扣上一頂,你沒有因材施教的大帽子。何其沉重。

這次我們的老師們的精力是有限的。在班級化教學的今天,一個班有幾十個學生,你讓他去考量不同的學生的類型,針對每一個學生制定一套教育方案,那就太難為人了。特別是有些人非常的自私。他就以自己的孩子發展為標準。他不管別人的孩子怎麼樣。不管學校,不管集體,只要自己的孩子高興,只要自己的孩子痛快了,他就覺得好,如果達不到這一點,他們就認為老師不對,這樣顯然是不對的。

有很多家長能夠認識到這些點。所以他們努力和老師和學校保持同樣的節奏,保持大方向上的一致,保持相同的節奏,這樣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就遇達到一個和諧,產生共鳴,孩子越來越好。

而只要求別人遷就自己的孩子,特別強調自己孩子個性,達不到就怨天尤人,這樣的孩子的成長肯定會是有問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