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范仲淹本是蘇州人,死後為何葬於伊川?


范仲淹是蘇州吳縣人,生前從沒有在伊川工作過,又是死在徐州,為何將家族墓地選在伊川了呢? 據考證,范仲淹是漢代清詔使汝南征差範滂的後人,祖籍在今天陝西的彬縣,他的10代祖範履冰在唐朝武則天時期當過宰相,那時舉家遷到長安,後來,他的4代祖,也就是他爺爺的父親,被朝廷任命為浙江麗水縣丞。

其間,因為中原戰亂滯留在了南方,范家從此在蘇州吳縣定居下來。范仲淹生前在給他哥哥的信中曾經說過“我本北人,北人淳厚”之類的話。不難看出,范仲淹始終有一種北方的情結。

范家雖然世代為官,但范仲淹的命運卻頗為坎坷。他兩歲的時候,父親在徐州過世,家境從此變得窘困起來。兩年後,母親謝氏帶著他改嫁到了山東長山縣朱文翰家,范仲淹也更名為朱說。

童年時的范仲淹學習非常刻苦,留下了不少動人的故事。據說當年范仲淹在山東長山縣附近的醴泉寺讀書時,經常徹夜不眠,等到僧人們都起床了,他才和衣而臥。他每天只用一把米,煮成稀粥,放涼凝固後,用木棍劃成4塊,再掐一點叫作“虀”的野草當菜,早晚各吃兩塊。這就是後人廣為流傳的“劃粥斷虀”的典故。

文正公小的時候和大多數喪父失母寄人籬下的孩子一樣,有著不同尋常的成長經歷。一次他看到朱家兄弟的浪費行為,便好言規勸,朱家兄弟脫口說道:“我花的是朱家的錢,關你什麼事?”范仲淹聽了一愣,覺得話中有話,不斷追問下才有人告訴了他的身世。這件事發生後范仲淹變化很大,他從此下定決心獨立生活,並毅然辭別母親到南京應天府書院求學。


公元1015年,范仲淹考中進士,被任命到現在安徽省廣德縣一帶當了個審理案件的九品小官。從此他把母親接到身邊,贍養侍奉。這個時期,范仲淹作出了其人生中一次重要決定,他回到蘇州要求重歸範氏家族,但遭到家族的拒絕。無奈之下,范仲淹最終作出“只求複姓,別無他寄”的承諾,方才恢復了原來的範姓,改名仲淹,字希文。

范仲淹生前曾幾次向仁宗建議從開封遷都洛陽,他認為洛陽與開封相比,據險可守,更適合作為國都。雖然他的建議最終未被採納,但他對洛陽始終情有獨鍾。當地老百姓中間還流傳著賜葬的說法,一種說法是:這裡本來是大宋皇帝看中的陵園,後來發現前面的河叫曲水河,不吉利,就賜給了范仲淹;

還有一種傳說更離奇,說皇帝的女兒嫁給了范仲淹的兒子,一天,她哭著對父親說,你把我嫁給了范家,他們家窮得連塊墓地都沒有,皇帝當然知道女兒的意圖,就把這塊墓地賜給了范家。范仲淹墓與姚崇墓為鄰。姚崇是唐代名相,歷任武則天、睿宗、玄宗3朝宰相。其執政期間,禁止宦官、貴戚干預朝政,禁絕營建佛寺道觀,淘汰僧尼,強令歸農,是後人公認的一個對歷史發展有貢獻的封建官僚。


姚崇墓就在范仲淹墓園東邊三四百米的地方,一片麥田中間,3通墓碑孤零零地立在那裡,據說原來墓地規模很大,姚崇和他的母親及其一個曾孫都埋葬在這裡,1958年平整土地時,姚氏墓冢被毀,僅留下一通4米多高的神道碑,1983年,姚氏後裔恢復墓冢時,又立了兩塊記錄修復情況的墓碑。

姚崇和范仲淹有著相似的人生經歷,姚崇祖籍河南陝縣,其父去世後,母親改嫁到一個姓黃的人家,後來姚崇當了宰相,曾問其母:將來百年以後是否與父親合葬一處,其母回答說:人若有靈,縱隔千里也能相知,人若無靈,即便埋在一起也是枉然。於是後來姚崇就將母親葬在了萬安山下。范仲淹當年就是看了姚崇和他母親的墓以後受到啟發,將自己家族的墓地定在這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