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同鍋生,南北方竟相互不認識,這種“豆皮”你見過嗎?


都說十里不同俗,體現在吃上何嘗不是如此。在河北唐山東北部山村流行一種豆製品,在南方也有,不過從鍋裡撈出來後的下一步做法不一樣了,而讓南北方的同一種美食,竟變得彼此不認識。

網上查閱豆皮這個詞,搜出的是幹豆腐圖片。豆漿基本全國都叫豆漿,可就是從燒開的豆漿鍋裡拎出來的這一層皮,由於後期做法不一樣,名稱也變了。這位北方大媽推著車在早市上賣的,則是北方人眼裡的豆腐皮,黃橙橙薄如紙茶盤大,甚是好看。

北方這一帶也吃腐竹,不過比較少,許多人印象中腐竹是麩子皮做的,遠不如豆腐皮有營養,只是偶爾會從超市裡買些,他們還是喜歡吃本地人做的豆皮。直到小編在廣西桂林見到當地人做腐竹,才知道原來腐竹也是豆腐皮做出來的,感覺吃了這麼多年也是冤枉了腐竹。


桂林做腐竹人家,村民們除了自己吃還用來出售。這家腐竹作坊的豆腐鍋不是北方人的大圓鐵鍋而是長方形的,兩排大大小小的長鍋裡煮著豆漿,上面掛著杆,當煮開的豆漿上出來一層薄薄的皮衣時,他們迅速用手將其拎起來,然後捲成卷,搭在杆子上晾曬,這就是腐竹。

曬乾後是為了方便保存,吃時再用水泡開,這種在當地賣的特別好,按斤賣,價格在十多元一斤。不知道他們用的是不是黃豆。

冀東人的這種豆皮兒是純黃豆做的,前期和桂林腐竹做法差不多,只是用手快速從鍋上撈出來後不卷而是整張去晾曬,不等完全曬乾時再一張張摞在一起。這種豆皮從鍋裡出來時,不叫“拎”叫“起”豆皮。賣時不按斤而是按張,按大小賣到1塊或1.5元一張。

由於它為豆子中的精華,這種被稱為豆皮兒的,是北方過去生活困難時的奢侈品,當地人視它為高級營養品,一般誰家有生小孩坐月子的或誰有個頭疼腦熱生病的,一般拿10或20張豆皮兒,再買上幾斤雞蛋給人家送去。坐月子人只須把一張豆皮放在碗里加點熱水泡開就能吃了。

當地人還把它視為招待客人的涼菜。把它用溫水泡幾分鐘,待完全泡開後,再切成絲加上黃瓜等,就是一道特別上檔次的美味菜。

在北方,做豆腐人家10斤黃豆能起出20到30張豆腐皮來。不過,在有些人看來做豆腐時豆皮起多了精華都被抽走了,豆腐會沒了營養,所以講究人家自己做豆腐時不會從鍋裡起這個皮兒,在百里外許多人都不認識它是什麼估計桂林人更不認識。在你家那有這種豆皮嗎?你們是哪種做法? 這裡是·圖說故事520的原創圖文,嚴禁轉載盜圖搬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