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赤峰這棟老宅子有怎樣的滄桑歷史?快進來看看


赤峰這棟老宅子有怎樣的滄桑歷史?快進來看看


秋高氣爽, 雲淡風輕。2015年10月11日,我與朋友一起去喀旗牛家營子秋遊。在土城子村一所被廢棄的校園裡,發現一幢破敗不堪的老宅子。

這老宅子與周圍一些現代建築很不協調,從整個宅子的面貌看,像一處退了色的王府府第:其色調古色古香,雕樑畫棟,其結構歇山轉角,搭聯有序,依稀浮現著當年富貴繁華的痕跡。

雖然歲月的侵蝕已使它風光不再,但它似乎仍然不屈地向人們訴說著昔日的輝煌,使人徒生諸多的探究趣味和無限感慨。


赤峰這棟老宅子有怎樣的滄桑歷史?快進來看看


我問了問本地村民這幢老宅子的來歷,許多人都有耳聞:“聽上歲數的人說,這裡200多年前曾出了個大人物,此人姓郭,人稱郭拔貢,家有千畝良田,商號數十,是個有功名的大富大貴之人。

他的後人現在本地還有不少,但說到那輩子的事,卻都是含含糊糊,有的還罩上了一層神秘色彩。說他的後輩有個五十多歲的人,有點傻,但算命的說他雖傻但有福相,只要他在,郭家族人在他的福廕下就不會敗落。後來傻子歿去,真的就有兩個日子過得非常好的郭家後代,先後也歿去,令人浮想聯翩。”

當然這只是個傳說,不能太當真。至於其它事情,更是知之不詳。


赤峰這棟老宅子有怎樣的滄桑歷史?快進來看看


這使我生起了要尋根究底的興趣,於是認真查了查當地的一些歷史記載,還有一些採訪紀實及民間傳說,方知此說不繆,現整理如下。因年代久遠,版本傳說亦有許多,若有大的失實之處,敬請指正:

所謂拔貢者,科舉制度一種形式也。清制,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七年改為每十二年(即逢酉歲)一次,由各省學政選拔文行兼優生員,貢入京師,稱之為拔貢生,簡稱“拔貢”。如經朝考合格,入選者一等任七品京官,二等任知縣,三等任教職,更下者罷歸,謂之“廢貢”。老一輩革命家董必武先生即1903年考取秀才,1905年考入湖北“文普通”學堂,1910年畢業,獲清朝學部授予的“拔貢”學銜,在黃州任教員。

1987年版《赤峰市地名志》有這樣一段記載:喀喇沁旗團結地村民委員會,1961年建大隊,以駐地村命名為拔貢地大隊,1966年駐地遷到安樂村,更名為團結地大隊,1984年改建為團結地村民委員會。

那麼,一種清朝的科舉制度怎麼會成為赤峰的一個地名呢?這事兒還得從清末此地一個小放豬娃說起:

一、放豬娃的傳奇


赤峰這棟老宅子有怎樣的滄桑歷史?快進來看看


距今不到二百年時,大清朝已經走過了它的鼎盛,進入了一年不如一年的衰敗晚期,整個大清國風起雲湧,危如累卵。但在喀旗牛營子鎮老土城子這樣偏僻的小地方,人們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依然如故。

但是地方小並不等於沒有文化的萌芽,而且越地處偏僻,對文化的需求越渴望。村裡幾個有見識、有實力的人一商量。就湊了點錢建起了一座私塾,還特意從山東請來了一位學問挺高的塾師。希望通過學習,自己族人的子弟中也能出幾個讀書人,光耀門楣。

從此,這個村子的一角每天就響起了朗朗讀書聲,給整個村子帶來了文化氣息和昇華希望。

一天上課的時候,老塾師忽然發現有一顆小小的腦袋瓜在窗外一閃便隱沒了,他很好奇,便踱出門去看。原來是村裡一個放豬娃在窗臺下偷偷聽課。最初,老塾師並沒當回事兒:小孩子嗎,好奇心強,三分鐘的熱度,過幾天就不會再來了。可出乎意料的是,從那以後,這個放豬娃每天都會趁著那些豬們吃飽喝足之機,跑到私塾的窗根下聽課,風雨無阻。更讓他感到吃驚的是,這個放豬娃的記性非常好,他一問,竟然認識了很多字,有的已經超過了長期上課的學生,並且利用課餘時間跟學生們借書看,一副學而不厭的樣子。

於是,這位老塾師開始關注起這個放豬娃來。他問了問村上的人,知道這個放豬娃姓郭,生於嘉慶五年(1800年),祖籍河北省玉田縣郭家橋。乾隆年間,河北大旱,舉家逃荒到塞外。客居喀拉沁旗老土城子,已屆十年有餘,郭家生活困難,不得已讓剛滿10歲的兒子去放豬。也就是在這放豬的過程中,私塾館裡面傳出來的朗朗讀書聲強烈地吸引了這個窮人家的孩子。他多想讀書啊!可家裡窮,供不起上學的費用啊,所以只能每天趁著那幾頭豬吃飽喝足睡懶覺的空隙,偷偷地跑到私塾館,站在窗外聽聽課。


赤峰這棟老宅子有怎樣的滄桑歷史?快進來看看


如此好學苗子,不上學就太可惜了!在瞭解到放豬娃的家庭情況後,老塾師決定要幫一下,他來到郭家,勸說放豬娃的父親送兒子上學。因為知道郭家困難,好心的老塾師連束脩(舊時送給老師的薪金)也不要了,就是說讀書不用掏一文錢。望著老塾師誠懇的表情,他的父母當然是連連點頭稱是了,天底下哪有父母不願意自己的孩子識文斷字,接受教育的呀。

從此,這個放豬娃就堂而皇之地坐在課堂裡讀書了,老塾師還給他起了一個學名叫“春早”。郭春早上學後不久,父親因病去世了。母親克服了各種困難,堅持讓兒子不輟學。


赤峰這棟老宅子有怎樣的滄桑歷史?快進來看看


郭春早天賦不錯,再加上自身的努力和老塾師的悉心栽培,進步很快,沒用幾年的工夫即以能文而聞名鄉里了。

這時,陳營子村潘家窩鋪有一戶姓潘的富裕人家,聽說郭春早是個好後生,十分長進,很有前途,就主動託人向郭家提親,並承諾若女兒能嫁過去,郭家的一切生活開銷由潘家負責。


赤峰這棟老宅子有怎樣的滄桑歷史?快進來看看


在如此優厚的條件下,郭春早便娶了潘氏女。當然潘氏女也是個才貌雙佳的可人,那一年郭剛滿23歲。又經過兩年多的寒窗苦讀,老塾師認為郭春早文才等方面都具備了考取功名的條件了,而他本人也有進京趕考的願望。於是,在岳父家的資助下,道光五年(1825年),郭春早被“拔貢”進京,至於在朝試上考取了第幾等的功名,就不得而知了。現在所能知道的,是他發家致富的故事。

郭春早被“拔貢”後,岳父家就越發地以大量資金幫助他了。但不知為何,據說這位郭老爺從北京回來後,性情大變,堅持不再追求仕途,而是安心田園,耕讀持家;他布衣粗食,儉樸度日,出門入戶,不坐車,不騎馬,只是騎著一頭小毛驢,有點不問政事,悠悠哉出世神仙的味道。他閒著沒事兒的時候還愛看看醫書,學會了一套給小孩子治療天花的絕招,不論貧富,只要來請,他必親自去為病人解除痛苦,而且還真治好了不少人,由此遠近聞名,人緣很好。


赤峰這棟老宅子有怎樣的滄桑歷史?快進來看看


在岳父的大力支持下,再加上勤儉治家有方,郭春早40多歲的時候,家裡的土地就達到了40多頃。50多歲的時候,他又在當時的四十家子哈氣溝門置買了一大片土地,許多窮苦百姓都到那裡去耪青扛活。

這樣,昔日無人煙的窮山溝人家越聚越多,時間一長便形成了一個自然營子,後人便以他的功名為營子起了個名字,叫“拔貢地”。

二、郭拔貢的財富


赤峰這棟老宅子有怎樣的滄桑歷史?快進來看看


歲月無情,再多的財富也換不回青春時光。轉眼間,風華正茂的郭春早就變成了老態龍鍾的“老拔貢”了。此時的郭家,除了擁有100多頃土地外,還在土城子、老哈達街等地興辦了當鋪、燒鍋、糧行、店鋪等八九家買賣商號。

雖然成了吃喝不愁的大富翁,但老拔貢的生活依然儉樸,與老百姓的關係也很融洽。據說他60多歲的時候,一次到水泉溝門去看地,湊巧碰上一個老太婆在他地裡偷了兩捆穀子。但這個老太婆年老體衰,怎麼也扛不上去。見此情景,老拔貢差點兒笑出聲來,便走到她跟前,幫她把那兩捆穀子扛到肩上,並說:“你快走吧,這是老拔貢的地,以後可別再來了,讓老拔貢看見可就不讓你扛走了。”這樁趣事至今還在當地流傳著。


赤峰這棟老宅子有怎樣的滄桑歷史?快進來看看


光緒九年,錫伯河發大水,郭拔貢那處位於老土城子的宅院被沖壞了,他就又在水泉溝門修了一處新宅院。據說郭拔貢為了找個風水好的地方,花大錢請來了當時聞名遠近的風水大師劉先生。劉先生帶著他來到了後來建房這個地方,那時該地還很荒涼,恰巧一隻喜鵲正在一處小山丘下嘰嘰喳喳地叫,劉先生一眼望去,意味深長的對郭拔貢說:“就在這地吧,雖然現在荒涼點,但保你三代富貴!”新的宅院建好後,老拔貢就從老土城子搬到了這個新的住處,這塊地方也就被叫成了“新土城子”。

郭拔貢發財後,還做過一些有益公眾的善事。尤其是同治、光緒年間,有過兩次歉年,一些窮苦百姓飢寒交迫,他搭起粥棚,舍過兩次較大規模的粥飯。據說乞討者到了郭家門,沒有空嘴而回的,如果趕不上有剩飯,郭還吩咐灶子重新起火。

老拔貢於86歲那年溘然去世,在當時也算是罕見的高壽了。

相傳當時在錦山王爺府居住的貢桑諾爾布王爺剛滿14歲,還去郭府弔唁過,但正史中似乎沒作記載。

三、拔貢地的後代


赤峰這棟老宅子有怎樣的滄桑歷史?快進來看看


郭拔貢育有一兒一女,兒子按家族叔伯兄弟排行是老四,因此人們都管他叫老四先生,時間一長叫習慣了,真實的名字反而都不知道了。其女兒嫁給了過去的土城子大隊西雙廟一戶張姓人家。

老四先生為人忠厚,由於他繼承了老爺子的家底,所以象現在的很多“富二代”一樣,一輩子過得十分安逸,

老四先生有七個兒子,沒有女兒。由於是書香門第,當時的人們還是習慣把這哥七個都叫做先生,比如大兒子就叫大先生,二兒子就叫二先生,以此類推。

在郭拔貢的七個孫子當中,最出色的就是三先生郭錫九和五先生郭虎臣了。郭錫九性格豪爽,行為磊落,很受人敬重。而且對習武興趣有加,並且槍法極準,能夠百步穿楊打銅錢。他四十多歲的時候,據說他的一個好友王殿臣被土匪綁架,三先生親自帶領自家護院鄉勇五十多人,全副武裝來到了老河川,一舉端掉了土匪老窩,救回了王殿臣。這件事在當時轟動很大,由此三先生豪爽義氣遠近聞名。五先生郭虎臣是個很有外面兒的人,與社會上各色人等交往密切,他是喀喇沁王府的座上客,和老喀喇沁王的關係很是不一般,還能跟北京的一些皇親貴戚掛上點勾兒,是個官面上的人。

另外,老哈達街上的楊子彬、支棟等名人也和郭家的這哥倆有來往,有交情。


赤峰這棟老宅子有怎樣的滄桑歷史?快進來看看


由於三先生,五先生很傑出。因此,郭家光景又在老拔貢的基礎上有了一定發展,光緒二十五年至民國十年這一階段家業便達到了顛峰。

郭家此時的土地有300多頃,僅在陳營子、炒米房等處,就建了四個大夥房,每年打糧1200多石。除此之外,郭家還在老哈達街、錦山、土城子、大碾子、烏丹等地開過6個大燒鍋和幾處雜貨鋪。

憑藉著豐厚的財力,財大氣粗的郭家後人還對新土城子的宅院進行了擴建。據說擴建工程是從北京請來的設計師,按左、右、中修了三個主院,各院都蓋了高大的廳房;在這三個主院的前後左右又蓋了300多間瓦房,佔地80多畝。就連燒鍋門市甬路的兩旁也栽上楊柳樹,形成了綠蔭路,這在當時是不多見的。櫃房門前的花牆上擺放著各式各樣的花草,屋簷下掛著成排的鳥籠子,顧客一進門,便感到鳥語花香,氣派異常。護院的鄉勇隊更不必說,武裝到牙齒,威風凜凜,像官衙一樣。


赤峰這棟老宅子有怎樣的滄桑歷史?快進來看看


可惜的是,“富不過三代”這句讖語似乎真在郭家應驗了。到了民國十二三年以後,老拔貢的七個孫子相繼離世,特別是郭錫九和郭虎臣去世以後,郭家的掌家大權落到了二先生的大兒子郭明三的手裡。

郭明三好享受、抽大煙、講排場、比闊氣,他為了顯富,花鉅款從北京買回了赤峰歷史上第一臺小汽車。日常生活也特別講究,山珍海味,窮奢極欲……

看似富貴已極,有花不完的錢,享不盡的福,實則是烈火烹油、鮮花著錦之盛。


赤峰這棟老宅子有怎樣的滄桑歷史?快進來看看


盛筵必散,月盈則虧,多大的家業也經不住如此揮霍和折騰。

自此,興盛了一百多年的郭家,便如江河日下,一天不如一天,最終都成了“鏡花水月”,只留下一幢如此破敗的老宅供人憑弔,令人感慨萬千……


赤峰這棟老宅子有怎樣的滄桑歷史?快進來看看


近日拍照的郭拔貢老宅子照片,比起前幾年,顯得更加破敗不堪。天知道郭拔貢最後存世的這幢老宅子,其壽命還有幾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