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8 优秀班主任带“差班”经验谈:蒙养玉成,必作于细

优秀班主任带“差班”经验谈:蒙养玉成,必作于细


我带的班级是年级公认的学习和行为的双“差班”。接班之前我做了一系列的关于如何面对和接管这样一个所谓“差班”的思想准备。但接手之后我发现我的想象是有局限性的,这是我担任班主任以来带的学风及行为习惯最不尽如人意的一个班。

开学初,面对这样一个男生多女生少、问题生多进取生少的班,我彷徨过。走什么样的路线,从哪找突破口是我所苦恼的。几经思考,我觉得我应该走“曲线救国”的路线,从行为规范入手,抓细节,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有了好的习惯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促进学风。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拥有一个好的习惯让人受益终身。

首先,是入手于心

魏书生在他的书中曾写到育人先育“心”。认识到位了行动才能到位,才能具有自觉性、主动性,这样效果才会好。正如英国作家查·艾霍尔所说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也就是说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首先就要告诉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从思想上理解了,才会把行为统一起来,自觉约束自己,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我利用各种方式与学生交流,例如主题班会、主题周记等,意图是把“习惯决定命运”的思想理念传递给学生。

其次,是着眼于细节

有了思想的主导,下一步就是要理论联系实践。在这个实践中,教师的以身作则是非常重要的。好的习惯不是老师灌输给学生的,更多的是示范给学生的。如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自己必须做一个讲究卫生的人,每天穿着整洁,上课前用抹布把讲台擦干净,脏东西不乱丢,板书注重干净整洁,学生耳濡目染渐渐地也形成讲卫生的好习惯,平时做作业也能认真书写,注意整洁。开学的第一天值日,我就发现很多同学对于值日的意识淡薄,做扫除也是随手应付并不认真,并且很多孩子还有随手扔垃圾不注意保持环境卫生的坏习惯。发现这一现象后我并没有急于批评或指责某些同学,而是默默地加入值日组和同学一起做卫生,每当看到地面上有被丢弃的垃圾便走到同学身边主动捡起来扔到纸篓中。在周末的时候我还叫上各组的值日组长一起把教室做了个彻底的扫除,还在黑板上写上了“欢迎回到咱们这整洁的‘家’”。如此这般一周下来,我发现很多同学的意识有所转变,值日做得比从前认真了,地面上的纸屑垃圾也越来越少了。

再次,是切入于契机

我借学校优秀班级评比为契机,与学生一起制定了一系列的遵纪奖惩措施。

总之,经过一个学期,大部分的同学不再像开学初那样自由散漫。行为习惯上也日趋规范。在学校的各项评比中也取得了一些成绩。随着荣誉的取得,同学们的班级荣誉感也越强,在各个方面也较之原来能够严格地要求自己。正所谓“蒙养玉成,必作于细”,教育学生从身边每一个细节做起,每天进步一点,每天收获一点,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班级文化与传统文化相关链接:

★本文由六维坐标系原创,不当之处多多谅解,感谢大家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