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9 泉州的械鬥風雲

夜幕降臨,霓虹燈閃爍。

街邊的大排檔、燒烤攤油煙正濃,人間煙火氣息瀰漫。

街的兩頭各走來一撥人群,手持木棍、鐵棍、菜刀等武器,浩浩蕩蕩,約有上百個人。

兩撥人群在街的中間停住,為首的開始互罵,各自人馬擺好架勢,準備開打,氣氛緊張。

還未罵完,站在樓上喝啤酒看熱鬧的雷洛,冷不丁地朝一方的老大頭上丟去啤酒瓶——見血了,導火索點燃,兩群人開始互毆。

原以為只是走走形式的伍世豪兄弟幾個,每人30元受僱參與打架,沒想到來真的了,混亂中大打出手……

以上是電影《追龍》開頭的械鬥一幕。

械鬥,打群架互毆,在生活中很常見,古今中外皆是。

人是群居的動物,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會有人選擇拼個你死我活的方式,械鬥就是一種解決事情的方式。

對黑社會來說,械鬥是家常便飯,大多是為了搶地盤,佔市場,爭奪色情、賭博、毒品等行業的經營權,而在正常社會,械鬥也不少,為的是佛事、風水、田地等事情,參與者可不僅是少不經事的年輕古惑仔,很多是有妻兒家室的成年人。

械鬥很多地方都有,泉州的械鬥值得一提。歷史上,泉州的械鬥非同凡響,不僅吸引皇帝眼球,還讓皇帝頭疼不已。明清時期,整個中國,恐怕只有同為閩南的漳州可以與之一比。

泉州的械鬥起於明代,清代在福建為官多年的張集馨在《道鹹宦海見聞錄》中記載:“本省泉州……其俗專以械鬥為強。”“此風起於明永樂年間,相尋干戈,至今愈烈。”清代,泉州的械鬥已越來越嚴重,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等幾個皇帝對泉州的械鬥都親自過問,窩心惱火。歷時近兩百年,幾代最高統治者都為之震驚鬧心,這在中國歷史上恐怕也不多見。

泉州的械鬥最為突出的是家族械鬥,如晉江的洪、林、蔡對施、吳、許,五林對北蔡,有的是同族強弱房自相殘殺,如晉江前後港強弱房的大規模械鬥。還有的是不分姓氏的械鬥,如府城的“東西佛”、惠安的“烏白旗”械鬥等。某些械鬥,牽涉數十鄉乃至幾百鄉,延續幾百年。如“東西佛”械鬥,由清初大名鼎鼎的施琅和富鴻基兩個家族煽起,最初是兩個家族抬各自奉祀的佛巡行,狹路相逢,發生糾紛,於是武力相向,並尋找各自支持者,形成東西兩大派,延伸至府城外的晉江、南安、惠安大片鄉,世世代代沿襲下來,一直延續到解放前。

所謂刀槍無眼,械鬥這東西,下起手來沒輕沒重,死傷難免,擾亂社會穩定,危害經濟發展,官府束手無策,皇帝也得苦思良策。雍正皇帝在雍正十二年頒佈訓戒漳泉械鬥的諭旨中說道:“朕聞閩省漳泉地方,民俗強悍,好勇鬥狠,而族大丁繁之家,往往恃其人力眾盛,欺壓單寒,偶因雀角小故,動輒糾黨械鬥,釀成人命案,及至官司捕治,又復逃匿抗拒,目無國憲。兩郡之劣習相同,而所屬之平和、南勝一帶尤為著名,此中外所共知。”“閩省文風頗優,武途更盛。而漳、泉二府,人才又在他郡之上,歷來為國家宣猷效力者,實不乏人。獨有風俗強悍一節,為天下所共知,亦天下所共鄙。”

泉州舉人吳增在《械鬥》中寫道:“蔑天理,無人心,械鬥禍最深。彼此同一鄉,既分大小姓,又分強弱房、東西佛、烏白旗,紛紛名目何支離。械鬥禍一起,殺傷數十里,死解屍,冢發骨,鄉里毀成灰,田園掘成窟,傷心慘目有如是,不知悔禍不講理。勸君快設小學堂,學堂不興禍不止。”

明清時期,伴隨著大批泉州人移居臺灣,械鬥的民風也帶到了臺灣。在臺灣的械鬥,主要分為籍貫、宗姓兩大類的械鬥。明清時期,臺灣的移民主要來自福建的泉州、漳州和廣東,渡臺之後,聚族而居,在爭奪自然資源以及迎神賽會、乞火進香、婚喪嫁娶、偷盜賭博之類的事情中時有衝突發生,於是沿襲大陸的械鬥解決辦法。在籍貫械鬥上,有閩籍移民對粵籍移民的械鬥,有泉州籍移民對漳州籍移民的械鬥。而宗姓械鬥,到臺灣後宗姓色彩較為淡化,如漢民與番民的械鬥。

歷史上,泉州的械鬥甚至影響到海外華僑。由於華僑與家鄉有著密切聯繫,清末至民國,泉州的某些械鬥甚至導致海外華僑互毆,如惠安的張吳械鬥,直接涉及南洋華僑,在新加坡的張吳兩姓,每天毆鬥,當地的警察都不能制止,直到後來加大警力,才平息械鬥。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的強大威力、大規模的社會改造和思想教育,使得械鬥失去了存在的基礎,但零星的械鬥還是時有發生。記得在90年代中期,泉州沿海的一個村莊,有一個廟裡供奉的是水滸中的好漢,狹小的廟裡,牆壁上畫的是水滸中的人物,廟裡藏著長矛、長槍、大刀、木棍等兵器。一天,這個村莊的一個蔡姓人家與隔壁村的施姓人家發生矛盾,於是雙方各召集人馬在村莊與村莊的交界處械鬥。這個蔡姓人家,在村裡算是有頭有臉的人,一號召,全村的男丁幾乎來參加械鬥,個個義憤填膺,廟裡藏著的武器都被村裡的人拿出來,人手持上一個武器,而施姓人家幾乎也是全村出動,於是兩個家族的恩怨,演化為兩個村的鬥爭。械鬥那天,其實很好玩,也是開始前先互相罵娘,罵得越狠越過癮,但真正打起來,還是蔡姓、施姓自己家的人真打為主,其他村民都是助威,比劃樣子,拿著石頭互扔,邊跑邊扔,畢竟都是有家庭的了,犯不著鬧出人命。最後,也是警車來了,一群人才一鬨而散,械鬥才平息。

泉州人有著“愛拼才會贏”的傳統,“輸人不輸陣”“寧做雞頭,不做鳳尾”,比較講究面子,在封建時代,民風強悍,不少人要是被人欺負了,不會跟你講什麼謙卑隱忍。在新時期,這種精神轉化在事業拼博上,許多人想著做老闆,湧現出數以萬計的民營企業,成就群星璀璨的“品牌之都”。

《追龍》彩蛋部分,被判監禁30年的伍世豪因患重病提前出獄,面對大海,他回想自己的過去,感慨道:“萬般帶不走,唯有孽隨身。”

人在社會中,發生糾紛在所難免,揮戈相向,大打出手,能得到什麼,終究是過眼雲煙,相互禮讓,相互尊重,各退一步,方能海闊天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