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大师真性情:我不是圣人,将来也不是

“我今生没有别的希望,我只希望,能多日几个女人”。在著名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的《清华园日记》中,赫赫然就写着这么一句大俗话。

大师真性情:我不是圣人,将来也不是

全文是这么写的:

今天看了一部旧小说,《石点头》,短片的,描写并不怎么秽亵。但不知为什么,总容易引起我的性欲望。我今生没有别的希望,我只希望,能多日几个女人,各地方的女人接触。

当然除了这句,能让季老先生“晚节不保”的句子还有很多:

二十日

过午德文,破形疏散,看清华对附中女子篮球赛。说实话,看女人打篮球,其实不是去看篮球,实在看大腿,附中女同学大腿倍儿黑,只看半场而返。

二十九日

因为女生宿舍开放,特别去看了一遍,一大半都不在屋里。

二日

今天才深切地感到考试的无聊,一些放屁胡诌的讲义硬要我们记住。大千走了,颇有落寞之感。

十三日

没做什么有意义的事——妈的,这些混蛋教授,不但不知道自己泄气,还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

大师真性情:我不是圣人,将来也不是

虽说这本日记某些内容言辞粗鄙,但看完之后反而更加喜爱季老先生,字里行间中一个年轻气盛的少年跃然纸上,脑海中的大师形象因为这本《清华园日记》变得有血有肉。

当然关于“多日几个女人”一说,目前颇有争议,有人翻出了季老的原版日记,认为并不是“多日几个女人”,而是“多同几个女人,各地方的女人接触”。

大师真性情:我不是圣人,将来也不是

这样的争议实在无趣,就在2003年出版社准备出版季羡林的日记的时候,校版一出主编就关于日记中的这些可能会“损及大师形象”的内容咨询了季羡林。季老师先生反馈说“我考虑了一下,决定不删”,他说:“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

大师真性情:我不是圣人,将来也不是

或同,或日,联系上下文之后,意思其实都大抵一致。这样的争论与其说是寻找真实或者学术探究,倒不如讲有一些人难易接受大师存在“污点”。因为我们习惯了去接受一个被“神化”之后的榜样,他应当是道德标杆,他身上应当拥有着世界上所有的美好的品质,他的头像贴在墙上应当能趋吉避凶,保佑全家,显然季老不愿意做这样的纸片人。

《清华园日记》记录的是季老先生大三大四在清华的生活,他的学生钱文忠在《我的老师季羡林之学生时代》里则记述了更多他的轶事。

季老先生小时候文理偏科非常严重,文科很好,数学特别差,上课的时候桌上放着课本,桌下放着各种小说,他在中学的时候就在课堂上把《金瓶梅》给看完了。钱文忠曾经问过季老他的高考数学考了几分,季老只说“很低的。”

锲而不舍的钱文忠居然通过查清华大学的档案,找到季老百分制的卷子只考了4分。很难想象如果季老在今天参与高考,还能不能与清华结缘?我们还能不能有一个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的季羡林。

当然在那个大师辈出的时代,数学差基本是普遍存在的情况。清华校长罗家伦高考成绩一般,数学零分;大师钱钟书,数学15分;闻一多,数学18分;朱自清参加北大招生考试,数学0分。

这些人对这个国家社会的进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季老在世的时候,温家宝总理曾5次亲自到医院看望他,送上“君子兰”,交流中对季老都是用“您”来称呼,季老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但在过去的2018年以来,很多大师相继离去宣告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有的时候不禁去思考到底是时代成就了大师,还是大师成就了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