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蘇俄為何要將首都從聖彼得堡遷回莫斯科?

用戶68996591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主要就是從軍事上考慮。

以往沙俄時期,芬蘭是沙俄的盟友,沒有什麼威脅。

但蘇聯建立以後,芬蘭倒向西方,和蘇聯對立。

聖彼得堡的位置不好,陸地距離芬蘭只有180公里,幾乎沒有戰略縱深。

海洋上,聖彼得堡就在波羅的海邊。

敵人一旦掌握制海權,可以隨意從波羅的海登陸聖彼得堡。

從軍事上來說,這非常不利。

事實也是如此。

蘇德戰爭爆發以後,列寧格勒北面芬蘭一側的芬軍東南、卡累利阿2個集團軍,於6月底分別在彼德羅扎沃茨克和維堡方向,對蘇軍北方方面軍發起猛烈的進攻。

蘇軍用盡全力才抵抗住,但最終還是被突圍,列寧格勒被團團包圍了800多天,造成最多150萬人死亡,其大部分人不是被打死,而是餓死。

在872天的圍城戰中,在1941年至1942年間的冬季,當所有雀鳥、老鼠及寵物被生還者吃光後。在1942年1月至2月每天死亡約7000 - 10 000名居民,其中大部分緣於飢餓。

城內的居民為了活命,開始吃屍體。列寧格勒警察因而組成一個特別師,阻止人吃人現象。

大家看看,如果把首都設在聖彼得堡,會怎麼樣的下場。


薩沙


1712年,俄國首都從莫斯科遷到聖彼得堡。1918年,首都又從聖彼得堡遷回莫斯科。

兜兜轉轉二百年,從原點回到原點,到底因為什麼?

早在幾百年前的莫斯科大公國鼎盛時期,莫斯科就是首都。莫斯科深處東歐大平原的腹地,距離波羅的海、黑海都比較遠。但是,那時還不是海洋時代,深處內陸,反而比較安全。

那時的俄國,還不知道世界上有個叫聖彼得堡的城市,直到彼得一世的出現。

彼得一世是沙皇阿列克謝一世之子,生於1672年。這位生於莫斯科皇宮裡的王子,正如普希金說的:我們的皇帝看上去並不喜歡莫斯科……的一切。

彼得一世是個比較叛逆的人,他有點類似秦始皇,對小時候發生在莫斯科皇宮內的刀光劍影非常有牴觸情緒。他在1682年繼位後,不止一次的表達對首都放在莫斯科的不滿。

何之?一言以蔽之:莫斯科距離海洋太遠。

公元十七世紀(1601--1700),世界早已進入海洋時代,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了南美大陸,海上馬車伕荷蘭四處搶地盤。而沙俄呢?只是個內陸國。這對大腦裡充滿著海洋意識的彼得一世來說,是不能容忍的。

彼得大帝經常告訴大臣:俄羅斯是一個天生大國,如果我們沒有寬闊的海域,沒有像樣的出海口,我們就無法生存下去。

尤其是彼得一世去歐洲遊歷各國,親身體會到了海洋時代的魅力,以及海洋的重要性。回國後,彼得一世決定為俄羅斯搶下出海口。

俄羅斯的海洋戰略是向西,與瑞典爭奪波羅的海,進入大西洋;向南,與土耳其爭奪黑海,進入愛琴海與地中海。但在當時,沙俄海軍非常弱小,被瑞典和土耳其暴打一頓。不過,失敗也激起彼得一世的雄心,不奪得出海口,他死不瞑目。

1703年5月,沙俄終於拿下了涅瓦河的出海口。這裡瀕臨芬蘭灣,是沙俄通向歐洲列強在海上最便捷的通道。彼得一世敏銳地意識到,這裡註定是沙俄的天選之都。

一座雄偉的要塞在涅瓦河與芬蘭灣的匯合處拔地而起,定名為彼得保羅要塞。為了修建新都,彼得一世每年都要派數萬工人來到原來荒無人煙的地方,他親自督工,誰幹活偷懶,彼得一世上去就是一棍子。

原來純軍事意義上的要塞,變成了人口稠密的城市,是時候了。1713年,彼得一世正式宣佈:俄羅斯的國都,從莫斯科遷到聖彼得堡!

面對反對意見,彼得一世的理由非常充分:聖彼得堡是俄羅斯通向歐洲、通向現代化的窗口。對於有雄心壯志的俄羅斯人來說,這條理由,誰都無法反駁。

站在俄羅斯的立場,遷都聖彼得堡無疑是正確的決定,這標誌著俄羅斯正式成為列強之一。而舊都莫斯科,開始學會了沉默,直到1917年10月。

這次影響到人類歷史發展的重大事件發生之後,蘇聯並沒有立刻遷都。蘇聯想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前沙俄的對手德國進行談判,德國卻看準了蘇聯急於求和的心理,提出了誰都無法接受的苛刻條件。

蘇聯只能應戰。但是,蘇軍處在草創階段,哪裡是德軍的對手?德軍從1918年2月18日向蘇聯大舉進攻,拿下白俄羅斯和烏克蘭。蘇聯確信自己的實力還打不過德國,只能向德國求和。根據1918年3月3日簽訂的《佈列斯特——裡托夫斯克和約》,蘇聯承認烏克蘭獨立,立陶宛、波蘭、拉脫維亞等地也被蘇聯放棄。如此一來,聖彼得堡就處在了蘇聯的邊境上,新管理層再留在聖彼得堡,不知道哪天就被人一鍋端掉。

莫斯科深處腹地,德軍再強,一時半會也打不進來。《佈列斯特——裡托夫斯克和約》簽訂後的第8天,蘇聯就匆匆把首都遷到莫斯科,直到現在。


地圖帝


文|小河對岸

俄國有兩座雙子星城,分別是莫斯科與聖彼得堡。莫斯科可以說是俄國的龍興之地,俄國人正是以莫斯科(公國)為立足點,歷經兩百四十餘年抗爭,才得以徹底打碎韃靼人的鎖鏈,並走上了強盛之路。而聖彼得堡是俄國曆史上最有名望的君主--彼得大帝所建,自大航海時代開啟,葡、西、荷、英、法皆因海外擴張與掠奪而富裕。

俄國作為當時的世界大國,雖肌肉壯實,卻並無出海口,在搞海外擴張上有先天的不足。而俄國的貧窮與落後,亦與其內陸國的屬性擺脫不了干係。因而,俄國在很長時期,都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葡、西、荷、英、法等國發財,內心很是急躁。但是,俄國人並不認命,拼命地往外擴張,其中有一雄偉意圖,就是找尋出海口。

彼得大帝時期,俄國在大北方戰爭(1700年-1721年)中擊敗了北海強國--瑞典,獲得了夢寐以求的波羅的海東岸及芬蘭灣等大片土地,從而也獲得了出海口。彼得大帝在芬蘭灣建立了新的城市--聖彼得堡,並遷都於此(1712年),以作為俄國走向海洋的起點。至此,聖彼得堡成為了俄國的首都,直到1918年3月,蘇俄將國都又遷回莫斯科為至。

沙俄將首都從莫斯科遷到聖彼得堡,就是已經不滿足於成為純粹的陸權強國,而渴望向海洋進發,成為海-陸混合型的強國。那麼,既然定都於聖彼得堡,有助於俄國往海-陸混合型強國的方向發展,為何蘇俄又要將首都從聖彼得堡遷回莫斯科呢?這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戰改變了蘇俄的地緣政治。一戰之後,俄國喪失了西部近百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尤其是芬蘭與波羅的海三國的獨立,使聖彼得堡完全裸露在國境之上,尤其是蘇芬邊境離聖彼得堡僅有32公里。蘇俄又因搞社會主義,而成為了當時世界的另類國家,招致了列強的敵視與武裝干涉。將首都定在聖彼得堡,很容易遭到列強的圍剿,進而危及蘇俄的生存。而二戰前夕,蘇聯發動蘇芬戰爭,最為迫切的目的也是為了聖彼得堡的所謂戰略安全,而想去“降服”一下芬蘭。

其次,蘇俄的戰略方向被迫轉移。隨著俄國十月革命,而退出了一戰之後,得罪了當時的所有強國,實則已經不可能再謀求海上強國地位。故而,蘇俄不得不戰略收縮,暫時放棄海上強權路線,轉而經營內陸。而深處內陸的莫斯科,顯然比聖彼得堡更合適作首都。

第三,蘇俄內戰。十月革命之後,蘇俄陷入了長久的內戰,蘇俄各地叛亂此起彼伏,形勢對蘇俄政權異常嚴峻。而莫斯科是俄國的心臟,不但是俄國的傳統政治中心,也是俄國的地理重心,內陸交通的總樞紐。定都於莫斯科,有利於蘇俄掌控國家局勢。


有知社


聖彼得堡,俄羅斯最為璀璨的明珠。

自1712年俄羅斯彼得大帝將首都遷到聖彼得堡開始,直到1918年的200年間,這裡就是俄羅斯的標誌,一直作為俄羅斯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而存在。

但是,面對如此璀璨的城市,1918年後的俄羅斯卻選擇將首都從聖彼得堡遷回曾經的故都莫斯科,這又是為什麼呢?

其實,這是當時俄羅斯現實環境變化之後做出的必然選擇,今古就為大家好好講講俄羅斯將首都由聖彼得堡遷回莫斯科的幾個理由。

首先,政治上消除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的影響,加強對東歐核心區的控制力

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是俄國近代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我們講述俄國曆史的時候,這個王朝是始終無法繞過的一個內容。

而作為推翻羅曼諾夫王朝統治的蘇維埃俄國,在建立之初就面臨著諸多的威脅,其中最為主要的就是羅曼諾夫王朝的復辟勢力。

為了消除羅曼諾夫王朝對俄羅斯原有的政治影響力,那麼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將俄羅斯的首都從彼得大帝建立的聖彼得堡,遷回到曾經的故都莫斯科。

這樣可以即樹立起蘇俄對俄羅斯傳統的繼承形象,同時也能淡化俄羅斯民眾對羅曼諾夫王朝的關注度。

同時,遷都莫斯科,可以使蘇俄的政治中心位於俄國歐洲地區的地理中心位置,有助於蘇俄加強對歐洲核心區的統治及輻射影響力。

其次,在經濟上選擇從開發西部轉向開發內陸區域

由於一戰結束後,新建立的蘇俄政權遭到西方的敵視,原本與西方聯繫緊密的西部領土處於戰爭及經濟封鎖中,在與西方發展經濟無望的情況下,選擇位置適中的莫斯科,有益於蘇俄政權開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相較於偏居西南一角的聖彼得堡而言,深居東歐平原中心位置的莫斯科無疑可以充當最好的經濟中心,有利於蘇俄以此發展穩固且有規劃的經濟圈,這也在之後的莫斯科大首都圈的建立得到印證。

第三,軍事上選擇深居內陸的莫斯科比緊靠邊境的聖彼得堡更加安全

極為現實的情況是,即使在一戰還未結束時,靠近邊境線的聖彼得堡,就時常處於德國軍隊的軍事威脅之下。

一戰末期,蘇俄正是認識到自身與德國的軍事差距,同時考慮到聖彼得堡極為薄弱的戰略縱深,所以在與德國單方面媾和簽訂《佈列斯特——利托夫斯克和約》後,僅僅不到8天,蘇俄就選擇了遷都莫斯科。

而後來的西方干涉軍對蘇俄開展的干涉戰爭,也證明了蘇俄遷都的正確性,而二戰德國未能攻佔莫斯科,也得益於其深居內陸,戰略縱深充足的獨特優勢。

結語

俄羅斯的遷都之路,一直以來都是為了其國家自身利益考慮而開展的。不管是彼得大帝為俄國富強遷都聖彼得堡,靠近西方,學習西方的發展之路。還是蘇俄為了國家安全和政治穩固而選擇遷回莫斯科的穩定之路,都是這一思想的直接體現。

我是【今古言堂】,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關注我!


今古言堂


因為安全問題,俄國首都自彼得大帝以來定在彼得格勒。俄國首都自彼得大帝以來定在彼得格勒,一戰爆發前,俄羅斯帝國內有芬蘭,波羅的海三國以及波蘭,而當時的彼得格勒擁有非常大的戰略縱深。十月革命勝利後,蘇聯為了儘快從一戰中撤出,和當時的德國簽定了《佈列斯特合約》,這個合約非常苛刻,其中規定蘇俄承認芬蘭獨立,芬蘭西南部的奧蘭群島也歸於芬蘭,波羅的海三國也在後來紛紛獨立, 此時的彼得格勒的外圍屏障全部都沒有,周邊全都是對蘇聯非常敵對的國家。特別是蘇聯當時的海軍非常弱小不足以保衛彼得格勒這個沿海城市。

而且當時的蘇聯正在陷入內戰,蘇維埃的政權非常脆弱,所以彼得格勒作為首都不足以控制蘇聯如此廣袤的國土。所以當時處於蘇聯腹地的莫斯科是非常合適的首都所在地。

蘇聯政府於1918年3月從彼得格勒(後改名聖彼得堡)遷到莫斯科,1922年12月莫斯科正式成為蘇聯首都。

現在看來這項決定非常正確,因為二戰爆發後,莫斯科正式由於有非常廣袤的縱深,以空間換時間,才能將德國阻擋在莫斯科城下,如果蘇聯的首都在彼得格勒,而德國盡全力只進攻那裡的話,列寧格勒是守不住的。




湖北青年小李


在沙皇俄國時代,位於波羅的海附近的聖彼得堡,在很長時間一直都是沙俄的首都。莫斯科只是以前的舊都而已,自從沙俄將首都從莫斯科遷到聖彼得堡,莫斯科一直只是陪都而已,但十月革命之後,蘇聯又將首都從聖彼得堡遷回了莫斯科。



蘇聯把都城遷到莫斯科是有很多原因的,首先當時面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局面,而沙皇的軍隊在前線很不妙,所以把保衛首都的精銳軍隊也派到前線去,以至於給了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克什維克等人以機會能夠成功的奪取政權。但當時情況蘇聯也不是很有利,因為在聖彼得堡還有大量沙俄的殘餘勢力,所以列寧覺得在這個地方不安全,就將首都遷到了莫斯科。



因為布爾什維克所依靠的主要是工人和農民,但是聖彼得堡作為一個海港城市,附近並沒有多少工人和農民。而莫斯科不同,莫斯科是俄國的工業和交通中心,工人眾多,農民也不少,所以遷到莫斯科有利於蘇聯更加鞏固自己的政權。



此外由於聖彼得堡靠著波羅的海,所以在發生10月革命之後,協約國以英國為首準備干涉俄國的革命,派海軍進攻波羅的海,聖彼得堡也就相對的不安全,因為俄國的海軍比英國實在太弱了,根本抵擋不了英國的進攻。此外,忠於沙皇的高爾察克,鄧尼金等勢力也向內陸進攻,遷都莫斯科也有利於防守這些殘餘勢力的反撲。



我是平安讀歷史,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平安讀歷史


很多人都認為蘇聯之所以遷都莫斯科是因為戰略安全 這是一個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

根本原因是選擇思想開放,融入西方,還是思想保守,拒絕融入西方。

眾所周知,德國的龍興之地是現在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柯尼斯堡);而俄羅斯帝國的龍興之地並非莫斯科,而是聖彼得堡。

雖然俄羅斯最早是以莫斯科為根據地,但能夠奠定俄羅斯帝國基礎的卻是在聖彼得堡彼得一世改革。在彼得一世之前的俄羅斯,雖然軍事實力也強,但不過是和波蘭、立陶宛等周邊國家一樣的舊貴州軍事國家。只有彼得一世改革奠定了現代化俄羅斯的基礎,才是俄羅斯、蘇聯、俄羅斯聯邦能夠持續存在的基本架構。

因此俄羅斯的龍行之地是聖彼得堡,而非莫斯科。莫斯科只是俄羅斯的發源地。

來看地圖:

藍線連線了波羅的海主要城市:聖彼得堡——赫爾辛基——斯德哥爾摩——哥本哈根——呂貝克——格但斯克——柯尼斯堡——里加——塔林。

以聖彼得堡為首都意味著俄羅斯積極融入西方的開放海洋時代。

1697年彼得一世出使歐洲的經歷是彼得一世改革的思想基礎。在彼得一世前,俄羅斯對歐洲事務基本不參與,除非是瓜分波蘭這些奪取土地的事情。

但在彼得一世定都聖彼得堡這個出海口時,俄羅斯就積極參與歐洲事務。

通過波羅的海,進入北海,就到了英法二國。海洋路線遠比陸地要輕便、快捷。

在比對德國和俄羅斯:

1、兩國都是因為在出海口城市進行改革而興隆:柯尼斯堡是宗教改革,聖彼得堡是彼得一世改革;

2、兩國都是以軍事為驅動力,都有積極擴張的源動力;

3、都是從附屬國起家:德國的普魯士原本是波蘭附屬國;俄羅斯的莫斯科大公國是金帳汗國附屬國。


蘇聯定都莫斯科

蘇聯定都莫斯科可以:

1、遷都可以避開俄羅斯帝國206多年的文化沉澱,拒絕接受彼得一世確立的開放融入西方政策;

2、聖彼得堡太有革命傳統,不利於穩定統治:第一次俄國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都是在聖彼得堡發生;遷都到莫斯科這個沒有革命傳統的地方,可以有效控制和統治;

3、莫斯科處於內陸,可以讓蘇聯產生安全心理。

簡單說,遷都莫斯科,可以讓蘇聯閉門造車。斯大林獨裁統治也就是這樣產生。

聖彼得堡由於傳統的思想開放政策,很容易威脅蘇聯的統治,不如穩定保守的莫斯科。

但定都莫斯科實在是太保守了。說句實話,蘇聯定都可以有三個選擇:

1、聖彼得堡,繼續積極參與西方事務——但蘇聯不願意,思想上回歸保守;

2、基輔,定都基輔好處很多:基輔大公國都城所在、金帳汗國統治中心、在東歐和巴爾幹爭霸;若定都基輔,東歐地區基本是俄羅斯實力範圍,俄羅斯就成為新的東羅馬帝國,興許還能奪回伊斯蘭堡。

3、莫斯科,這是最差選擇。

定都基輔的勢力圖:

當然,如此一來,烏克蘭也就不存在了。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十月革命在聖彼得堡取得勝利,作為沙皇的首都聖彼得堡戒備森嚴,但是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最艱苦的時期,沙皇軍隊損失慘重,不得已將衛戍首都的部隊也都調往前線了,因此布爾什維克黨人才能在首都奪取政權,這是歐洲革命少有的成功案例。

但是,依靠工人和農民起家的布爾什維克不可能在聖彼得堡生存,原因就是這裡地近北極寒冷帶不是俄羅斯的農業區,因此農民少得可憐。又因為聖彼得堡是海港城市,本身沒什麼工業資源,也不是俄國鐵路網的核心,即便作為沙皇首都200多年它依然不是帝國的大型工業區,工人的數量少的可憐,依靠工人和農民立身的蘇俄顯然不可能在聖彼得堡長住。

(工業區有武器、農村有兵員)

在尼古拉二世改革之後,俄國的紡織、冶金、造船、機械製造工業蓬勃發展,聖彼得堡成為造船業的集散地,但是舊都莫斯科承載了大部分的重工業企業和紡織工業,這導致它的工人數量達到驚人的300多萬人。莫斯科的工業企業佔到全國的6%,但這裡工人在全國範圍的比重將近一半。可見莫斯科既是支撐戰爭的工業中心,又是布爾什維克發展的最肥沃土壤,因此列寧選擇遷都莫斯科。


(佈列斯特條約簽署後的歐洲形勢,可見聖彼得堡還是安全的)

其次,《佈列斯特合約》簽訂之後蘇俄面臨嚴重國際危機,英國率先佔領了摩爾曼斯克港大有順勢南下攻佔聖彼得堡的可能。由於沙俄時代的海軍曾被日本毀滅,重建過程很倉促,造成保衛港口首都的海軍力量十分薄弱。


(沙俄遺留下來的戰列艦)

僅有的四艘甘古特級戰列艦全部部署在波羅的海,但是《佈列斯特合約》簽訂幾個月德國就支撐不住了,協約國海軍大有通過丹麥進入波羅的海的可能,沒有足夠海軍力量爭奪波羅的海制海權的蘇俄,只能選擇遷都到內地的莫斯科。


看看上圖的蘇俄內戰形勢圖就能明白,莫斯科才是布爾什維克控制區的核心地帶,這裡是最安全的部分!而原沙俄首都聖彼得堡距離波羅的海前線近在咫尺!因此並不適合做布爾什維克的大本營。


兵器世界


從1712年開始,聖彼得堡就一直被視為俄羅斯的首都,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裡,聖彼得堡一直是俄羅斯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可以說聖彼得堡是整個俄羅斯最為繁榮璀璨的城市。但到了1918年,俄羅斯卻選擇將首都遷回莫斯科。究其原因,和以下幾方面有關。

政治上的原因

之所以蘇聯會將首都遷往莫斯科,其中有一個原因是出於政治的考慮。在蘇維埃俄國建立之前,俄羅斯一直是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所以聖彼得堡的居民有很多都是忠於羅曼諾夫王朝的。在蘇維埃俄國建立之初,就經常需要面對來自羅曼諾夫王朝忠實者的威脅,特別是羅曼諾夫王朝有一股復辟勢力,經常試圖推翻蘇維埃俄國的政權,所以當時的聖比德堡是非常不穩定的。為了消除原王朝對人民的影響,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遷徙首都。

經濟上的原因

在一戰結束後,俄羅斯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已經呈現斷崖式下跌,新建立的蘇俄政權也遭到了來自西方的一致敵視,俄羅斯西部的領土與西方政權緊密相連,但此時卻處於戰爭和經濟的封鎖之中,所以很難再繼續向西方發展經濟,所以他們的經濟重心只能從原來的開發西部轉向開發內陸,而莫斯科正好位於東歐平原的中心位置,無疑是建立經濟圈的最佳選擇。

軍事上的原因

當時之所以會將聖彼得堡作為首都,是因為聖彼得堡近海,俄羅斯想成為海陸強國,但在一戰末期,由於聖彼得堡太過靠近邊境線,所以經常會被德國軍隊騷擾威脅。正是意識到自身與德國在軍事上還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且莫聖彼得堡的防禦比較薄弱,為此,蘇俄只能選擇將首都改為莫斯科。

俄羅斯的遷都之路,不管從政治上、經濟上還是軍事上,都是為了國家自身的利益考慮的,也正是當年做出了遷都的選擇,蘇俄的國家安全和政治穩固才能得到保障。


點史成器


俄羅斯的首都以前在舊俄時期為基輔,莫斯科,彼得大帝當政時為了給當時的內陸國家俄羅斯大帝國找一個出海口,傾全國之力∧發動了數次對瑞典人的戰爭,終於在芬蘭灣,涅瓦河畔奪取了一個波羅的海的入海口。

當時的彼得堡除了幾個碉堡什麼都沒有,沙皇彼得大帝用了強制性的手段把土豪們從莫斯科和下諾夫哥羅德等地區強遷到彼得堡,由於河口區地勢低,全部都是爛泥,只有運來抗蝕腐的松樹樹幹,充當地下基礎,土豪貴族們叫苦不迭。

這樣才建成的彼得堡,為了城市建設和軍備補充,彼得大帝狂徵稅負,發明了按眼珠的顏色徵稅的辦法。

沙皇俄國有了港口,農產品能更快更方便運住英法等國,加強了俄羅斯人的擴張能力,十月革命後,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革命者也是首先在聖彼得堡奪取了政權,但是由於德軍繼續進攻俄羅斯,列寧的紅色政權只有簽定恥辱的〈佈列斯特條約〉割地賠款,退出協約國同盟,同德國單獨講和。這樣又激怒了同德國苦戰的英法,1919年英法聯軍騰出手來,英國大洋艦隊直接去威脅涅瓦河口的彼得格勒,蘇維埃政權丶只有把首都內遷到莫斯科才能抵抗十四國的武裝干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