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8 《都挺好》:不幸的家庭離幸福永遠隔了一句“對不起”

《都挺好》:不幸的家庭離幸福永遠隔了一句“對不起”

列夫·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開頭的那句話,到現實中似乎應該改成這樣:幸福的家庭都一樣,不幸的家庭也都一樣。

幸福的家庭能夠寬容,而不幸的家庭卻永遠沒有一句“對不起”。

電視連續劇《都挺好》其實就在講述一個不說“對不起”的家庭所遭受的內傷。

《都挺好》:不幸的家庭離幸福永遠隔了一句“對不起”

也許是對男權社會內核的反諷,中國式家庭中確實有很多“母系社會”的治理模式,比如在劇中的蘇家,母親趙美蘭便是殺伐決斷的主宰,父親蘇大強則是沒有話語權的窩囊廢。

重男輕女的母親,把大兒子明哲培養成清華、斯坦福畢業的高級碼農,移民美國,清高、迂腐、不諳家事;

對二兒子明成呢?溺愛、遷就,任其啃老,成家立不了業;

將小女兒明玉排除在關愛範圍之外,漠視、苛責、彈壓,讓她早早地離經叛道,孤獨地漂泊在社會上,竟打拼成了有錢人。

《都挺好》:不幸的家庭離幸福永遠隔了一句“對不起”

母親猝死,沒有威權的鎮壓,蘇家陷入了無休止的內鬥。淡泊的親情在遇到贍養、財產的實際問題時,竟瞬間被撕得粉碎。

相互埋怨,相互指責,相互碾壓,相互羞辱。

孔夫子一生傳授忠恕之道,而他的人倫哲學中一以貫之的是“恕”。

沒有寬恕、容忍的傳習,親人會變成仇人,血濃於水又有什麼用呢?

《都挺好》:不幸的家庭離幸福永遠隔了一句“對不起”

憎恨的戾氣瀰漫在家裡,重壓在心頭,多少年揮之不去。情親的缺失,留下的是百年孤獨,是歷歷在目的苦痛。

而從早年便沉積的絕望、鬱悶、憂傷、恐懼,竟會隨著成長而淤塞恕的通道,而另一方面,製造絕對意志的冷血。

不管是“母系社會”,還是“父系社會”的家庭結構,一言堂的壓制會稀釋人與人之間濃情。而壓力解除後的報復性反彈,往往會帶來出乎意料的二次傷害。

《都挺好》:不幸的家庭離幸福永遠隔了一句“對不起”

片尾,患阿爾茨海默症的父親給明玉買來二十年前因為怯懦、拮据沒買的中考習題集,遲到了這麼多年的“對不起”撞擊著女兒封凍的心靈。

神志不清時的“放下”、包容、寬恕,以及恍恍惚惚間得到的祝福、體貼、慰藉,哲學般地回應著不幸的宿命。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能做到嗎?


《都挺好》:不幸的家庭離幸福永遠隔了一句“對不起”

國際教育知名觀察員,北京城市廣播特聘教育專家,英國格拉斯哥大學MBA,獲評網易號“2018態度風雲榜年度耕耘作者”、騰訊教育“2017年度最具價值自媒體”、搜狐“2016年度留學類自媒體人”,撰寫出版《留學的邏輯》《到英國去》等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