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如何評價電視劇《芝麻胡同》?

宋祖椽


關注我,獲取更多深度解讀

芝麻胡同這部劇高開低走。

劇情從後半段開始就放飛了。

內含劇透,慎入、慎入!!!

目前電視劇播了些什麼,播了嚴大夫人林翠卿,跟嚴振生結婚二十年後因為離婚鬧劇和寶翔湊一塊,老蚌生珠懷上了孩子後私奔了,回來本想攤牌,結果發現和嚴振生一年前就復婚了。

搬運微博上的一個人物關係圖


在接下來的劇情裡,你會看到什麼。

寶翔去世,文工團團長表白牧春花,林翠卿和牧春花又開始新一輪謙讓情節。

接著,嚴謝和馮鶴年同時喜歡上一女孩,兩人結下樑子,再之後,二少爺嚴謝要和嚴振聲斷絕父子關係。

而沁芳居成為公私合營的工廠,醬菜把式孔師傅因為被浪費的幾千斤糧食鬱鬱而終。

小黑子半黑化,寶鳳搬到了春花住的小屋等等奇奇怪怪的劇情。

再搬運一箇中國電視報劇透


這部劇真是潑了一桶又一桶狗血,劇情、人設、邏輯到了後半段已經是滿嘴跑馬了。

子孫輩的沒一個是三觀正的,可惜了有心的細枝末節,導演還說,拍天橋這種鏡頭找的都是真正的天橋把式傳人,可偏偏劇情沒把好關。


明明可以選取家庭視角反映時代變遷,非要燉一鍋粥,一個院子裡拉郎配,大傢伙還能無限包容。

真的佩服演員,何冰、劉蓓和一眾配角擁有的是什麼神仙演技和信念感。

打著老北京情懷的幌子,放出來的劇情突破下限,這部劇的背景時間跨度再不濟也得反映一下時代洪流中小人物的悲歡離合,結果呢,傳達的主旨稀碎,主線不明,多線混亂,別說比《大江大河》了,連《正陽門下小女人》都比不上。



我是吳懟懟,虎嗅、36氪、鈦媒體、產品經理等專欄作者、前澎湃新聞記者,專注互聯網科技文娛解讀,更多深度解讀,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

原創不易,你的關注和點贊是我更新的最大動力。

吳懟懟


近日,一部充滿京腔京味衚衕文化的反映老北京生活的電視劇《芝麻胡同》在北京衛視和東方衛視播出了,雖說只播出了7集,但是老百姓好評如潮,非常喜歡!

這部電視劇是由劉家成導演,何冰、劉蓓、王鷗聯合出演的一部純京腔京味的老北京胡同文化的電視劇。如果您看過《情滿四合院》和《正陽門下的小女人》這兩部電視劇的話,那這部劇應該更應該追劇了!

1947年,老北京沁芳居醬菜鋪老闆嚴振聲,因為哥哥被土匪槍殺,為盡孝道要在妻子之外為親生父親俞老爺子再娶一房老婆。結果就娶了一心為父親治病的孝女牧春花,兩人在接觸中日久生情。1950年,國家頒佈新婚姻法,嚴振聲和牧春花離婚。在以後的日子裡,嚴振聲和妻子林翠青,前妻牧春花一家一起相互幫扶,風雨共擔,一路走下來,譜寫了普通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個人認為,《芝麻胡同》應該是一部很好的電視劇!

首先,他的導演和演員隊伍就實力超群,老戲骨和新實力演員搭配合理,情節安排緊湊精彩,具有很大的觀賞性!

其次,它是一部反映老北京胡同文化的電視劇,帶有一定的知識性,讓不瞭解北京的觀眾又一次領略老北京的文化底蘊,學習老祖宗留下的傳統藝術,這又是一大看點!

再其次就是有前面反映老北京文化的電視劇鋪墊,豆瓣評分都在8分以上,這部也錯不了,評分一定低不了,剛播出幾集就好評如潮,後邊劇情更精彩!

綜上所述,《芝麻胡同》是近期熱播的少有的良心劇老百姓劇目,一定不會辜負大家的期望的,收視率會再創佳績!

僅代表個人觀點,還請多多包涵,謝謝關注!


錢哥人生


《芝麻胡同》海報

從《情滿四合院》到《正陽門下小女人》,再到《芝麻胡同》,最會拍京味兒劇的導演劉家成展示了一貫的高水準,以醬菜鋪老字號沁芳居為北京,展開民國時期的北京市井生活畫卷,畫面、佈景營造的還不錯,細節也很用心,最重要的是劇情滿滿的京味、演員演技在線。

昨晚播出的前三集,用醬菜這個不起眼但是很常見的東西為切入口,來展現亂世下渺小如芝麻的人們的命運,笑點淚點都在,節奏也比較快,和之前的《情滿四合院》完全是不同的故事。儘管依然是京味兒戲,但也只是一個背景,重要的是不一樣的故事劇情和演繹方式。

《芝麻胡同》海報

故事這才剛剛開始,劇情線比較緊湊,衝突的設置既不突兀也不拖沓,已能一窺整部戲所要表現的各色人物喜怒哀樂醃漬出的人生滋味。主演的表現也是令人滿意的,何冰一如既往地穩,渾身上下都是戲,劉蓓演得大氣舒服,絲毫沒有最近幾年被尬吹的霸氣側漏式演法。

飾演牧春花的王鷗,以前給觀眾的印象多是嫵媚豔麗,角色散發的魅力擋都擋不住(如在《偽裝者》中飾演的特務王曼春)。但在《芝麻胡同》裡,為了符合角色溫柔倔強的性格,王鷗的美少了以往的攻擊性,變得更加地“收”,呈現出不一樣的魅力,儘管素顏依然很美。

演員王鷗

籍貫為廣西南寧的王鷗比較弱的一環是京味兒不足(儘管為了角色也努力學了京片兒,口音裡的南普徹底不見了),但拋開老北京人的設定,她對角色的演繹還是不錯的。導演劉家成說王鷗不介意扮老扮醜來挑戰這部有分量的戲,更加期待她與何冰、劉蓓更多的對手戲。

他們三個人錯綜複雜的情感戲,正是這部戲的一大看點。嚴振聲有兩個妻子,劉蓓飾演的林翠卿是結髮妻子,王鷗飾演的牧春花是二房,按照導演的說法,“於嚴振聲而言,牧春花像濃烈的烈酒,感情豐沛、難捨難分;林翠卿則像一缸浸透了的醬菜,摻入親情、有滋有味兒。”

《芝麻胡同》海報

除了飾演嚴振聲的何冰,《芝麻胡同》中還有《情滿四合院》中的實力演技派坐鎮:前作中飾演大領導的畢彥君在這部戲飾演嚴振聲的生父俞老爺子,前作中飾演二大爺的方子哥也有重要的戲份,前作中飾演反派、與傻柱對陣的海一天則繼續飾演反派,給嚴振聲出難題。

從昨晚播出的前三集來看,《芝麻胡同》儘管不像《情滿四合院》那樣驚豔,但仍不失為一部誠意滿滿、京味濃郁的上乘之作,畢竟承用了《情滿四合院》的實力派班底,導演劉家成基本上沒有拍過爛劇,加上同樣是京味兒戲題材高手的劉雁擔綱編劇,劇集質量有保證。

《芝麻胡同》海報

或許很少有觀眾會想到,這部戲最初的故事背景是要設計為棺材鋪,可是投資方擔心老年人不愛看,就選擇了大家都比較喜歡的醬菜鋪作為載體。從棺材鋪改為醬菜鋪的設定可能不好理解,但是從棺材鋪改為“芝麻胡同”(“芝麻”多半與“紙馬”有關),就豁然開朗了。

許多觀眾本以為《芝麻胡同》是和《老中醫》神仙打架的風格,卻發現完全不是,這部戲裡有老北京人的局氣,老北京人的講究,老北京人的“倔”與“軸”。最會拍四九城的劉家成導演+何冰+劉蓓+王鷗,南北搭配,京味兒十足,人情味兒十足,都是老百姓自個兒的事。

演員何冰

最出乎意料的是,一貫低調的“白玉蘭”視帝何冰因為這部戲上了熱搜,偏偏不是憑藉精湛的演技,而是一口白牙:“何冰的大白牙,太白了,都照亮了王鷗的臉,哈哈哈哈!”“總感覺像是那種有錢的主兒花了十幾萬換了一口純白的烤瓷牙,牙是真白~可誰看著舒坦?”

真是躺著也中槍,何冰也很無奈。因為,《芝麻胡同》主要是棚拍,儘管場景最大限度地契合故事的時代背景,但光線卻無法媲美自然光,有時看起來會不太自然。編劇劉雁吐槽:“我們不是好萊塢,真心沒有那麼多錢啊,這些問題,希望以後會解決吧。”都是錢少惹的禍,相信這部劇在多名老戲骨的帶領下能大賣!


觀自在不必遠行


電視劇《芝麻胡同》劇情進展了三分之一,嚴振聲和牧春花的婚事一波好幾折地起伏著,讓觀眾們揪心揪肺,欲罷不能。小編髮現,《芝麻胡同》劇情進展這麼波盪起伏,這麼好看,關鍵是一個人的死,那就是第一集就領了盒飯的俞老大。俞老大雖然出場就演了十來分鐘,可是卻主宰了全劇的走向,是《芝麻胡同》的劇情擔當。

俞老大是在第一集嚴振聲去豐潤買黃豆的途中死的,一開始小編覺得他的死特別的突兀,不合情理。按理說,因為豐潤鬧兵亂,嚴振聲才去找一母同胞的俞老大走趟鏢,應該是因為俞老大是個跑江湖的,能處理好突發情況。可是在碰到亂兵之後,俞老大和徒弟大寶的表現只能送兩個字“找死”。俗話說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而俞老大呢偏偏要去講理,書生氣十足。再說俞老大的徒弟,他的存在就是用來坑死師傅的,衝上去就把亂兵領頭的撲倒,然後就一陣猛打,難道其他人手裡都拿的是燒火棍嗎,最後他就被亂槍打死了。隨後俞老大也衝上去了,很厲害,連著摔倒了好幾個,可是你好歹搶把槍啊,亂兵兩槍下去,厲害的俞老大就給跪了。

當時看到這個劇情,小編就覺得好奇怪,編劇設計這麼個人物就是為了讓他出來死的嗎?隨著劇情的發展,這才明白,俞老大的存在真的就是為了這麼一死,只有他死了,整個《芝麻胡同》的劇情才能繼續發展下去。

首先呢,俞老大死了,為了俞家香火不至於斷絕,俞老爺子就只能把主意打到了過繼的兒子嚴振聲身上。只有嚴振聲為俞家另娶一房太太,生下子嗣,那麼俞家就算有後了。這就為嚴振聲和牧春華的婚事提供了前提條件。否則嚴振聲已經過繼,俞家有兒子,俞老爺子沒必要為嚴振聲張羅婚事。

其次呢,嚴振聲與妻子情投意合,結婚二十多年,連孫子都有了,不可能毫無緣由地再結一次婚。只有俞老大死了,出主意的翠卿覺得對不起老爺子,這才可能答應婚事。後林翠卿不滿意俞老爺子選的牧春花,這才有了寶鳳的一系列故事。

最後呢,嚴振聲和牧春花的婚事為什麼波折不斷呢,與吳友仁有著很大的關係,而嚴振聲與吳友仁的結怨說到根上還是起因於俞老大。從豐潤回來,嚴振聲給俞老大和他徒弟置辦棺材辦理後事,還有賠償大車等費用,導致沁芳齋櫃檯上資金緊缺,為了籌錢進貨,嚴振聲決定出售祖上傳下的三件寶貝,也因此他去六國飯店與買主木子爺見面。剛進門恰巧牧春花為嚴振聲解了圍,所以當牧春花被吳友仁欺負的時候,嚴振聲為了幫助她,險些一酒瓶砸死了吳友仁。這就有了後面吳友仁的各種報復。

同樣也是這次衝突呢,讓牧春花對嚴振聲有了好感,所以她才願意嫁給嚴振聲。而與此相反,嚴振聲則聽到了一些不好的傳言,反而對牧春花產生了誤會,也就導致了兩人間的各種誤解。所以說,此劇到目前為此,俞老大就像個導火索,引燃了跌宕起伏的劇情。


影視口碑榜


一句話,京味兒十足。

首先電視劇裡面演員的臺詞就是滿滿的北京味兒,演員們操著地道的京腔很容易就將觀眾帶入到劇中來。尤其是主演們精湛的演技,完美的再現出了當時老北京人們的生活狀態,詼諧幽默之餘又有著皇城根的氣派和傲氣。

在電視劇第一集的開頭,摔跤、戲法、雜技、氣功等各式各樣的天橋雜耍都是在老北京街面上隨處可見的,像抖空竹、吞寶劍、雙簧等老北京傳統技藝都在劇中有完美的體現。

劇中的美食也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傳統美食,沁芳居的鹹菜就是當時北京生活的真實寫照,演員們喝的豆汁兒、酸梅湯、燒刀子、街面上的冰糖葫蘆不免讓觀眾口水直流。而且電視裡傳統的制醬手藝也是地地道道的老工藝,電視劇的拍攝將這種嫻熟的手法展現的惟妙惟肖,極具藝術氣息。

劇中精良的服化道具和美術置景也無一不透著地道的老北京樣,穿著氣派錦袍的大老闆、粗製布衣的小百姓、筆挺西裝的洋人、典雅旗袍的闊太太在當時的大街上摻雜而行,這樣的場景正是當時的老北京寫照。劇中現代化的六國飯店、古樸的沁芳居鋪子,街兩邊兒的戲臺子都是老北京的經典建築,演員們住的四合院兒,串的衚衕道兒可都是滿滿的老北京情懷。

劇中的配曲也是具有濃濃的老北京味兒,電視劇中在說話之餘,時不時的來點“三絃”,不僅調節了氣氛,把握了節奏,更是帶入了幾分京味。此外,電視劇的主題曲《芝麻人生》也有幾分京劇的味道,當小羅、皮鼓、二胡響起的時候是否能讓你置身其中,就像進入了老北京的生活一樣,大家坐著長板凳,喝著大碗茶,聽著戲臺子的曲,連連叫好,愜意無比。

老北京的風土人情和精氣神兒早已滲透到了劇中方方面面,在瑞蚨祥裡面去置辦一身兒行頭,去天橋底下看看有趣的雜耍,跑到清華池泡個舒舒服服的澡兒,再讓師傅搓個澡解個乏,找到剃頭師傅理下發刮刮鬍子,這些老北京人們的特殊愛好在劇中隨處可見。

劉家成對老北京的描繪和拍攝真是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正如老舍的筆一樣,把這充滿特殊色彩的四九城給盤活了。


小小龍影視俱樂部


當開場主題曲《芝麻人生》響起,丁曉君韻味十足的女聲一開嗓,就把鵬哥我的耳朵叫醒,隨著畫面的一一展現,老北京的感覺撲面而來!

這就如同京劇舞臺演員一開場,猛的一亮相,就奪了個“滿堂彩”!

不得不說,《芝麻胡同》第一集的開場就不俗,畫面質感十足,歷史年代感營造的很到位。

孔老痴在北京沁芳居醬菜鋪“砸場子”,引來了老闆嚴振聲(何冰)的過問,何冰一說話,話劇舞臺上打磨過的,具有穿透力的聲音一下子就“喚醒”了沉浸在韻味十足劇情的鵬哥我!這劇好看!當時我就告訴自己!

何冰的臺詞功力,你閉上眼睛就能感受到劇情!這種能力,中國的演員不多!

王勁松說過,中國的有兩個演員他很佩服,一個是王志文,一個是陳寶國,這兩個人,你閉著眼睛,都能從他們的聲音裡感受到劇情!現在我要說,還得加一個,何冰!

電視劇中,北京大妞劉蓓,演何冰的老婆“林翠卿”,知情知性,爽朗的賢內助,正適合劉蓓的性格,這倆人的組合,演繹這部京味兒劇《芝麻胡同》,展現北京胡同裡的家長裡短,正是天作之合!可以說,很難有比他倆更適合!

看過電視劇《情滿四合院》的人,也許會感覺《芝麻胡同》有熟悉的味道,沒錯,這兩部電視劇的導演都是劉家成!

《芝麻胡同》跟《情滿四合院》都是一個製作班底,導演,演員,還有美術指導!說一脈相承也不為過!

何冰,方子哥,海一天這些人,又重新出發,策馬奔騰在《芝麻胡同》的劇情裡,有這些定海神針,在加上劉蓓,王鷗,《闖關東》裡的畢彥君,再看頭兩集的綜合表現,這部劇“妥了”!

這部劇的看點,何冰跟劉蓓,何冰跟王鷗,何冰跟海一天,等等,大家都看出來了 ,跟《情滿四合院》劇情一個套路,何冰的這跟繩上拴了好多隻螞蚱,靠他串聯劇情主線,引導發展,他的劇情的靈魂,他的發揮決定了《芝麻胡同》上限,粗粗一看,沒得說,真真絕對好看!

看著這部《芝麻胡同》,給我一個感覺,好像是吃著爽脆的醃黃瓜,滿口的清爽,咬著嘎嘣脆,再喝上一碗水,通透……

我是大鵬哥,喜歡就關注轉發,感謝!


濟州府大鵬哥


《芝麻胡同》各大衛視已經播出將近十集,連續劇一共55集,從現階段劇作和演員表演,以及服化道的精良程度,算是近些年少有的優秀京味古裝片。



細心觀眾一定可以發現《芝麻胡同》這部電視劇中許多演職人員的與《情滿四合院》的演職員用的同一班人馬,就連故事主線矛盾的演員都是照搬《情滿四合院》的主要人物關係,何冰對上海一天。本片多數攝影採用棚內攝製,遠景採用虛像的構圖方式,雖然製作精良,但也可見此劇的投資並不算大,而且大部分演員都是北京籍,都是人藝的老演員,不知後續故事如何,開篇屬上乘之作。


何冰的表演一如從前一樣穩定發揮,而且這類京味劇如今很少有比何冰能出演的更到位的演員,畢彥君、方子哥以及錢波等老演員也為本劇提調不少,而且其中女配劉蓓的表演則為本劇錦上添花。其中王鷗也是牧春華的扮演者在本劇中一改往日花瓶的套路,將一個進步,倔強,保守,美麗的女子演繹的入情入戲,她的表演也會是這部電視劇成敗的關鍵。

類似的電視劇中《大宅門》可謂是獨領風騷,無論大牌演員的的配置,故事設計的精巧,還是最後立意的深遠,近些年還未有電視劇有超越之勢。無論《大宅門》還是《芝麻胡同》還是早些年的《東方商人》,就將北京的這些老字號創業的艱辛,商人的信用,還有為人世故的圓滑和厚道都展現了出來,為如今重商輕義的營商環境也有反諷和啟示作用。


安貝七和七


爛劇既視感,無力吐槽,但又不得不一吐為快。

前半部分天天圍著結婚轉,後半部分又天天圍著離婚轉,再夾雜一段僕人與主母偷情私奔的橋段,真是徹底毀了三觀,沒了下限。

不錯,這部劇在展現老北京風土人情上著實下了功夫,也許會有人拿這個說事,但我想,如果只是介紹京味兒的話,我們到博物館去好不好,或者看紀錄片,何苦追這麼一部三觀不正、劇情無聊、人設崩塌、又臭又長的電視連續劇呢?

本來,開播之初,很多人都認為這肯定是一部反映舊中國民族企業發展興衰的年代大劇,如同第二部《大宅門》,想想也是,老北京醬菜大亨,不由使人聯想到六必居,多麼好的故事背景和架構啊,可是,看著看著你竟然發現,這部劇其實只是借了民族企業的一塊招牌而已,講的是嚴家為了傳宗接代結婚納小又離婚的故事,不但格局被無限放小,而且劇情充滿狗血。

說白了,這就叫掛羊頭賣狗肉!

嚴振聲本來是一個很有擔當的民族企業家,可演著演著就變成了人渣,每天心裡想的那點事就是怎麼跟只見了幾面的女招待牧春花成婚,然後嘴上還不承認,前二十集基本上都是圍繞著娶與不娶牧春花打轉,就沒見過他認認真真照顧過醬菜和生意,管賬靠翠卿,雜活靠下人,手藝靠黑子去偷孔師傅,真不知道這麼塊料是怎麼從老祖宗手中承接家業的。

關鍵是,嚴振聲一邊口口聲聲唸叨著原配夫人林翠卿的好和萬般不捨,一邊不顧林翠卿正在病中,瞞著她到街道就把婚離了,先不說這種單方辦理離婚手續有沒有效,就這副做派,同人渣有何區別?

王鷗飾演的牧春花,完全可以演成跟男主相知相愛,一見鍾情,結果最終演成了小三拆原配,還裝聖母白蓮花的感覺,生動演繹了什麼叫得便宜賣乖,今晚劇情中要拿凳子砸嚴寬那個鏡頭,將牧春花人設在前期崩塌的基礎上又崩出了新高度,真是令人又煩又恨。

喻老爺子,也就是嚴振聲的爹,是個老封建,一心想著要兒子再娶一房傳宗接代,放在過去那個年代,這是很正常的,但讓人難以理解的是,他竟然為此不惜拆散兒子和原配夫人林翠卿,要知道,不管怎麼說,林翠卿已經給他生了一個孫子嚴寬,雖然不姓喻,但血緣關係總是改變不了的,而且嚴寬也已經給他生了一個重孫子。更令人費解的是,不知為何,到後來他的頭腦竟突然變得新潮起來,對兒媳牧春花懷著仇人吳友仁的種滿懷期待,真想問問編劇,你說這喻老爺子在期待什麼?

這部劇中,嚴家所有成年人都是吃窩邊草的兔子,福子娶了少爺嚴寬的“遺孀”郭秉惠,拉板車的夥計祿山娶了福子的親孃秀媽,黑子娶了太太身邊丫頭寶鳳,而寶鳳還曾鑽過老爺嚴振聲的被窩,看來看去,就一個寶翔老實巴交,一直沒結婚,也沒出什麼么蛾子。

可是,您想多了,原來這寶翔心裡裝著太太呢,這不,兩人馬上就會私奔,而且生了一個丫頭。

劉家成一直是我比較欣賞的一個導演,可是現在,《正陽門下》、《傻春》、《情滿四合院》、《正陽門下小女人》這幾部經典京味大劇的好感讓這一部《芝麻胡同》快敗光了,何冰、劉蓓、畢彥君、海一天等一眾好演員更是被一部爛劇坑慘,弱弱地想問一句,演戲的時候你們不挑劇本嗎?還是對這種雷人情節習以為常?

不說了,睡覺去,明天接著追《都挺好》。


紅楓文史娛


這幾日裡,天氣有轉暖的跡象了,春天在來的路上想必腳步是緩慢的,畢竟如今北京的春秋兩季都已如白駒過隙,太短了,索性慢慢來,多留些時日吧。這倒顯出了深冬漸入初春時節的珍貴,在季節交換的轉角里,我始終覺得是適合思考的,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嘛。正如最近正在熱播的京味年代劇《芝麻胡同》,故事也恰好發生在時代變換之際。這就給了平凡度日的人們更多、更大的衝擊力,時局裹挾而來的各種事端催生了新的、更嚴峻的考驗,強度陡增的壓力下也讓人本身的性格、讓生活中講究的文化傳統等方方面面表達地更加凸顯。所以,雖然《芝麻胡同》剛播了一週時間,但是它所展現的京味文化濃度和情感密度卻是極強烈的。


追《芝麻胡同》的頭一份樂趣自然是劇中隨處可見的京味文化,這也是它早早就給觀眾留下的印象,畢竟從劇名中的“衚衕”一詞,到幕後的編劇劉雁、導演劉家成、演員何冰與劉蓓等都是讓人一鼻子就能嗅出“京味”來的標籤。一開篇,導演就用一組流暢的運動鏡頭把我拽入了老北京的煙火氣中:古色古香的城門像個老者守在這片土地上,不聲不響卻早已將眼前這萬事萬物銘記於心,而後鏡頭追隨嚴振聲坐著的人力車穿梭而去,衚衕兩旁的各色店鋪一字排開,逐風而飄的一片片幌子顯露著這條街的熱鬧,意猶未盡時,何冰京腔十足的獨白響起,導演隨即給了一組嚴振聲四目張望的鏡頭,我才知道這身臨其境之感是借了劇中人物的視角,不得不感嘆鏡頭語言的美妙。接在這組大環境之後,鏡頭轉向“沁芳居”正在制醬的後廠,再到門庭若市的前店,將主人公的身份和故事的主場景一應展示,清晰明瞭,節奏流暢。在搭配上何冰那句“泥偶都有三分土性,您就更甭提咱百家姓的人了”,《芝麻胡同》要講咱升斗小民過日子的立意基本就觸動到我心裡了。

穿街而過,京城看景


這一部的京味,夠勁兒

幾集看下來,《芝麻胡同》在京味文化上的創作脈絡基本就瞭然於胸了,而且我是接受的,更是享受的。從宏觀層面來說,四九城的城市風貌是滋養京味文化的土壤,沁芳居所在的商貿一條街多少有些大柵欄的影子,嚴振聲親爹俞老爺子撂地賣藝的天橋更是如實還原,這兩處外景一亮相,北京城的魂兒基本就抓住了;再到嚴家四合院所在的芝麻胡同,以及俞家、牧家的院落,各個階層的老北京人家的形象也就立住了,有城則有家,有家而城活,《芝麻胡同》算是把“京味”牢牢地把握住了。我們再看微觀層面的,也是讓大家更津津樂道的老北京話、老北京的衣食住行等,都是極為講究的,而且看起來趣味十足、甚至覺出一份新奇來。


語言、吃食、服裝等都是最易讓人有實感、有觸感的文化元素。嚴振聲和林翠卿兩口子一張嘴,那撲面而來的老北京話聽得是一個舒坦。而我喜歡聽北京話,不僅在於去聽“扎筏子”、“嚼穀”、“斜麼阡”、“碎催”、“拿搪”、“䝼好”等極具特色的京腔,而且更中意從平常話語中聽到那份語氣裡的京韻,臺詞裡的每個字、每個詞我都認識都理解也能說,但是隻有嚴振聲、林翠卿們說出來,它才有那股京味兒,這種觀感真真是既熟悉又新奇。往大了說,語言本就是人的思維方式、行為性格等的反應,它對於角色的塑造有著直接的作用,在《芝麻胡同》中能舉出無數個這樣的例子,就拿嚴振聲帶著落魄了的郭秉聰找孔老痴拜師這場戲來說,郭、孔兩人本是東家和夥計的關係,而且是前者開除了後者,現如今這場面,紈絝的老東家要向認死理兒的前夥計低頭叫上一聲師父,這難度可想而知。嚴振聲是怎麼說的呢?他對孔老痴一句“聰爺今兒個就是踏踏實實給您當徒弟來了”,這話讓雙方聽著都能入耳,既給郭秉聰留了面子,也讓孔老痴吃了顆定心丸,而且京腔京韻裡還保有他身為長輩和東家的威嚴,一件難事在多贏的局面下有了緩和乃至完成的可能。這就是典型的對白參與敘事的片段了,話語裡體現著嚴振聲的性格:做事周全、為人忠厚、心有算計,將郭、孔二人的心思都照顧到了。說到這,就很想給主創們點讚了,他們不僅還原著更地道的老北京話,而且提升了老北京話的戲劇作用,讓人聽著舒坦,還順帶理解了情節和人物。


做醬菜鋪的老闆,嚴振聲是認真的

除此之外,但凡兩個北京人在對話,那一逗一捧間的“交鋒”都很有趣味,甚至時常有聽相聲的感覺,例子太多就不一一贅述了,推薦小夥伴們到劇裡尋寶。說個題外話,早在1950年的電影《我這一輩子》中,導演石揮就曾以類似相聲的形式拍兩個北京鄰里的聊天畫面,風趣幽默且十分得當,算是給京味題材表現老北京話的特色打下了美學基礎。


老北京話值得說道的東西太多了,而《芝麻胡同》裡濃郁的京味何止體現在這一言一語上,吃穿用度亦是如此。肉眼可見的服裝設計貼合著人物身份,簡直把衚衕都帶出了時髦的節奏。而深得人心的還有“醬菜”這種吃食。畢竟,味道的記憶和感染力是非常直接的,這也是《舌尖上的中國》之所以大行其道多年的審美基礎。飲食文化向來是京味劇偏愛的元素,而《芝麻胡同》的聰明之處在於選擇了“醬菜”,它雖罕等大雅之堂,但卻是老百姓飯桌上的常見菜品,暗合了作品著力講述小人物的主題,而醬菜醃漬的工藝手法本身就是在平凡中透著哲理的上佳喻體,能把人、把情、把家這些根植生活中的元素本體襯得是明明白白。而從劇作的角度來說,醬菜乃至沁芳居並非單純的以吃食的形象出現,它們始終在推動著情節,因沁芳居制醬的原材料豐潤豆缺貨所引發的蝴蝶效應,最終引出了“俞家血脈轟然斷,香火之命挾老爺;命運捉弄婚難成,哪知新人是春花”的連環事件,情節點層層遞進,越往後看越讓人放不下,我已經開始期待這家百年老店之後的故事了。


一看是京味撩人,細品是生活本尊

《芝麻胡同》固然是濃郁地道的京味劇,可當我深深地走進這個故事後,又感到它仍然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年代劇。嚴振聲,百年老字號醬菜鋪的老闆,有家有業,年近不惑之年卻遭遇了一連串難解的“惑”。他自小被親爹過繼給了舅舅,如今又因俞家親哥哥為幫自己進貨意外喪命後成了老俞家唯一的香火傳承人。他揹負著為父親傳後的使命,他更要維護太太林翠卿的幸福生活,同時,因為兒子“犧牲”的消息傳來,他還要照顧好兒媳與孫子的後半輩子,甚至還要幫著兒媳的哥哥討一份嚼穀,與此同時,他又面對著國民黨軍匪、當地惡霸等勢力的不斷欺壓,生活著實不易,但就算如此焦頭爛額,他還是樂觀地面對,為一家人拼搏著、守護著。如此看來,這衚衕裡的、大院裡的人們都有著自己的煩惱,有著自己的快樂,如醬菜的酸甜苦辣一樣,生活中過得也是喜怒哀樂樣樣全,而這不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的總集嘛。


生活是你是我是大家的總集


所謂藝術,本就是對生活的一種高度濃縮,每一種題材所蘊含的文化密度和文化能量是不同的。京味劇因為根植於京味文化,依託的是六朝古都千百年的傳承,在華夏文明中本就具有典型意義,而且北京在時間軸上是離當代最近、也是影響我們最多最直接的古都,而一朝之都本就是文化最集中的地方,也就是說它所涵蓋的子集更為廣泛。正因此,京味劇並沒有給我帶來所謂因地域文化限制而無法領略其美的感覺。相反,劇中的人物性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模式等都是熟悉的,他們穿著“京味”這身有個性的著裝,內裡表現出來的依然是直通我心的那些人、那些事,一天天的日子,一輩輩的生活。


當我關上電視,坐在書桌前回想剛播完10幾集的《芝麻胡同》,裡面的人物總會鮮活地浮現在我的腦海中。比如嚴振聲,頭幾集的時候,他也給我一種固有的類似“老炮”、“頑主”那種直愣愣啥都不怕的感覺,單是在六國飯店這場戲裡,他就一會兒跟人遞葛,一會兒又英雄救美直接砸了國民黨軍官一酒瓶,也是夠生猛的,這種性格的北京爺們看多了,其實審美上多少有了疲勞。好在,繼續把《芝麻胡同》追下去後,我發現嚴振聲這個人非常不簡單,他表面上還帶著點混不吝的勁兒,實際上卻穩重得多。比如第3集中當他二遇吳友仁時,被其用車攔下,他先是一臉懵裝作不認識對方,在被說破了有一酒瓶的恩怨後,他又馬上低頭給人認錯、賠不是,這一頓操作也給了吳友仁一個措手不及,想不到這麼快就認了慫了,直到這輪正面交鋒結束,吳友仁上車走遠後,嚴振聲才敢呸一句“什麼東西”。在劇情充分展開,人物背景都交待之後,這場戲尤能顯出老北京嚴振聲“隱忍”的一面,身為一個養家立業的中年男人,出門在外,他揹負的是一家人的日子,保全了自己才能保住上上下下幾十口子的嚼穀,“隱忍”是他的裡子,更是他行走於世的智慧。此前看過何冰一個採訪,他對嚴振聲“隱忍”這一面表達了由衷的認可,坦言一個成熟的有了家庭的男人誰又能不隱忍呢?這一下子就讓嚴振聲的北京人形象更為豐滿,而隱忍又何止是北京人的性格?《芝麻胡同》以京味劇出發,抵達的是跨越地域的通感與共情。


嚴振聲與吳友仁的第二次相遇

除了隱忍,我還在嚴振聲這個生意人身上看到了一絲君子之道。面對落魄得無路可走、前來相求的郭秉聰,太太林翠卿恨得是牙根疼,立馬往外轟,畢竟與外人合夥騙走嚴家的傳家寶這罪過,擱誰身上都沒法忘懷。可嚴振聲畢竟是嚴振聲,他的算計、他的隱忍、他的局氣塑造了他更寬容的心懷,不僅原諒了郭秉聰,而且為了讓晚輩有自食其力的本事,還安排了學藝的路。他在忍下自己的虧後,做出了對郭秉聰、對郭秉惠母子、對林翠卿都有所交代的處理,照顧得是週週全全。在他身上,我能看到儒家文化的影響,“修身、齊家”的自覺性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我們討論這個話題時,經常推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嚴振聲的為人處事還體現著這個標準的正面,即“君子之道,忠恕而已”,他內心並不一定有清晰的認知,可文化的潛意識影響卻真真切切反應在了他的身上。PS:當然,喜歡的角色不只嚴振聲一人,礙於篇幅所限,就暫不多聊了,再次推薦小夥伴們去看劇、去看看這些可愛的人。


說到這了,對於《芝麻胡同》的人物好看這事,要為編劇點贊之餘,我也想大力為演員的表演和導演的鏡頭語言鼓掌。劇中精彩片段太多,在這裡就以嚴振聲獲悉兒子犧牲後悲痛不已這場戲來簡單聊一聊。其實,一看這部劇的演員陣容就對錶演充滿信心,畢竟有好幾個戲骨在。劇一播,果然表演這環穩中有喜。說回這場戲,面對這樣的情節,我們能想到的是什麼,哭泣?飆淚?這都沒有錯,而導演劉家成+戲骨何冰給出的答案則更為精彩,何冰的表演以靜制動,穩坐桌前,聽到消息後才有了唯一的一次大動作,想站卻險些昏倒,在對比下他那錐心的痛如一束箭紮了過來;再看他的面容神情、他的眼神,中年喪子的苦都寫在那不多的眼淚裡了,他可以傷心但唯獨他不能倒下,因為這個家需要他撐下去,痛苦而不痛哭,何冰的詮釋力透紙背,也更符合他一家之主、身兼負擔的身份。


在如此優質的表演基礎上,導演劉家成用嫻熟的鏡頭語言加持了這場戲的力量。先是一組嚴振聲來酒館見送信兒人的背景鏡頭,交待出這場戲的起因。


接著就是一處妙筆,導演並沒有急著推進送信兒人的講述,而是給出了一組太太林翠卿與兒媳在房間聊兒子何時歸的對話,兩個女人的思念與傷心舉重若輕,這場過渡戲的力量是厚重的。


鏡頭轉過來就是正式的消息傳遞,我們在看了前面婆媳兩人的戲後,再看這裡,窩在嚴振聲胸口的痛真叫一個感同身受,接著在以充分的鏡頭展示何冰的表演之時,導演的妙筆又來了,一個酒館老闆的近景鏡頭以客觀的視角觀望著,這一刻酒館老闆其實就是我們,難受卻又幫不上忙。


最後,導演給出了馮大福攙扶著嚴振聲無聲的背影,而更妙的是畫面近景里正冒著熱氣的水壺,生活在繼續,他的傷心必須自己承擔起來。我是極其喜歡這個鏡頭的,它讓我想起了賈樟柯的電影《站臺》的最後一幕,它們都像極了我們的生活,縱然心中再多苦楚,生活它總是在繼續,而我們之於生活不正像遠景中的那一個背影嘛。如此精彩的表演,在《芝麻胡同》裡還有很多,我也對後面的故事充滿期待,在漫長的30年的人生跨度中,這群老戲骨們將如何演繹,想想都有些激動呢。


過日子躲不過一個“情”,討生活離不開一個“家”

其實,無論是京味文化,還是儒家文化,又或者是市井文化,說到底落實到老百姓的生活裡,那就是誰都離不開的日子,就像醬菜離不開醃漬的過程,只有把生活腳踏實地的“過”起來,文化的意義才算是接了地氣。《芝麻胡同》的故事恰好如是。


這部劇的幾條故事線裡,各有各的精彩,對於我來說,情感線是極為讓人揪心的一條。不僅是因為這部劇把各種情感都拍出了它們該有的模樣,而且帶著一種“在路旁”的視角在審慎地觀望著他們。有趣的戲份很多,我就突然想簡單說一下俞老爺子和牧老爺子兩個人,所謂“劇有一老,如有一寶”。對《芝麻胡同》時代更迭的社會背景,兩位老人是最能體現時代帶給人的撕裂感的,這一點對於理解這部劇中的“情感戲”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角色得以自洽的敘事基礎。從他們與子女的相處中,我能感受到愛恨交織的複雜情緒。作為從前清生活到民國的老人,首先他們對封建禮教那套觀念都是根深蒂固的,其次因著性格的原因導致他們在當下的舉措又是不同的,牧老爺子性子裡有那麼一點軟弱,偏又生了一個強勢的女兒,所以,在面對春花的人生大事時,牧老爺子大多時候都是聽女兒的,除非觸碰到他觀念中的底線;而俞老爺子就不一樣了,敢在天橋撂地賣藝的人多少都是有一定見識的,所以這個角色更為分裂,一方面,他對傳宗接代看得相當重,這事兒必須得他說了算,另一方面,他又會標榜追求新生活尊重自由戀愛,而且他能樂呵呵地把兩種觀念說出來,絲毫不覺得有哪些不妥,這也體現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套禮教在他封建大家長身上的影響。說到這兒,此處應有獻給畢彥君、方子哥兩位老戲骨的掌聲,把有缺點的老人家演得如此可愛。

劇有二老,如有雙寶

不知不覺得說了這麼多,都是因為真的很喜歡這部劇。考慮到故事還有很長,人物也還在成長,各種情感關係更是在發展中,這一篇就不過多具體論述了,繼續追劇先。但是關於嚴振聲、林翠卿、牧春花三人的情感關係,關於俞老爺子催婚下的“一子頂兩門”這件事,我還是想多說那麼兩句的。正所謂看劇看得是整體,劇中人物行為發展的動機合理與否,是與故事所發生的年代、地域等客觀條件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它不是個單一元素,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評判是沒有價值的,俞老爺子也好,嚴振聲也罷,我們要看的難道不是他們在時代裡、在北京城、在往後漫長的30年裡的故事嘛,那又何必急著蓋棺定論。一來,以現代人的三觀“一刀切”地作為影視作品中人物行為的價值判斷標準,並以此對創作進行批評,本就是另一種狹隘且獨斷的觀念;二來,影視作品依據故事發生所在的時代背景,對人物設定符合該情境的行為展現,它是客觀存在的一個現象或者說事物,展現本身並不帶有判斷意義,展現不等於讚頌也不等於批判,創作者既有權利在作品中表達自己的價值判斷,也有權利只做展示而把判斷的權利留給觀眾。而我們都清楚,評論一個劇中的人物,跟評論這部劇的藝術價值,同樣是兩件事情。


那對於《芝麻胡同》中的這個問題,首先來看事情的起因,俞老爺子是出生在且成長在清朝的老人,在千百年來都講究孝道傳統的社會文化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孝道深深刻在他的心中,即便到了民國,他希望自己能把祖宗血脈傳承下去的執念,也都是非常符合他的人物內心、符合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習俗的,甚至從俞家老人的視角來看,他的想法是非常本分的。其次,因為俞老大的意外多多少少都跟嚴振聲和林翠卿有關,他們無論從傳統孝道還是從承擔責任的角度來講,對於俞老爺子傳承子嗣的要求都是很難推卸的,他們同樣也有著自己的時代侷限性,但是,我們看到的是,無論遇到怎樣的生活難題,他們情感基礎都在,他們對於一家人整整齊齊的信念仍在,這是被矛盾衝擊後,一家人仍能癒合的最好的創可貼。再次,最重要的是,《芝麻胡同》的故事剛播了10幾集,他們的情感會怎麼發展,他們將獲得怎樣的人生都還是未知,現在就對這個情節點下論斷確實有點言之過早。但是,拋開這個層面來看他們,相處之中的情感已經給我帶來了很多衝擊與反思。


與我而言,《芝麻胡同》時隔久遠,卻越品越有餘韻,像極了飯桌上那碗老醬菜,嘗過之後才知酸甜苦辣。


OK,我就是那個愛龍珠的策劃君阿隨,沒事追追龍珠、搞搞視頻、聽聽Nirvana、讀讀陶淵明、看看戈達爾,生活就很美好。PS:本文為阿隨君原創,禁止二傳二改!


阿隨向前衝官方


《芝麻胡同》播到現在,饅頭君覺得這部劇已經有點越來越糊的意思了。與其說這是一部沁芳居醬菜鋪嚴家的故事劇,不如說這是牧春花的選夫記。劇情已經進展到三分之一,還在盡情鋪陳牧春花和嚴振聲之間的欲拒還迎,這節奏也是沒誰了。

說《芝麻胡同》是牧春花選夫記應該不算過分。牧春花這個角色到目前的劇情裡一共經歷了三個男人:青梅竹馬的郭秉聰,怦然心動的嚴振聲和始終覬覦她美色的吳友仁。在這幾個男人中,最可憐的就是郭秉聰了,這個心裡始終傾慕著牧春花的男人卻始終被她當做備胎。年齡大了沒人要時,牧春花考慮過他;被嚴家拒婚時,牧春花考慮過他,唯獨心裡不曾真的有過他。

雖然劇中把牧春花塑造得很剛、很自強,但饅頭君覺得吳友仁對牧春花的意義其實很複雜。在那個亂世,被這樣的當局頭目看中是沒得選擇的事兒,如果沒有嚴振聲橫插進來那檔子事,估計牧春花為了父親的病半推半就會從了吳友仁,畢竟他有權有勢又有錢,可以滿足她為父治病的孝心,對牧春花也是有點意思的。

後來果然這個男人是和牧春花牽扯最深的那一個。因構陷嚴振聲逼得牧春花就範,做了一夜夫妻還有了孩子,這倆人雖然沒有做夫妻的緣分,但卻已經有了夫妻之實,想做陌生人都不可能。饅頭君有點不解的是,按照吳友仁對付嚴振聲心狠手辣的路子,他要真想只跟牧春花有一夜夫妻之實,叫副官把她綁了去不就行了?何苦兜這麼大圈子,最後依然只是得了個不情不願的美人。

嚴振聲和牧春花的感情看似複雜,實則沒啥值得說道的。打著為俞家續後的名義娶妻,嚴老爺本來還想裝一裝,但看到是年輕貌美的牧春花就有點按捺不住了,這本來是背棄與髮妻情誼的不端行為,但是在導演和編劇提前預設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愚孝背景下倒顯得理直氣壯起來了。嚴振聲欲拒還迎也就罷了,好歹他家裡有個陪他多年的正房妻子林翠卿,這牧春花也跟著扭捏起來,讓這段感情一波三折,饅頭君實在有點不懂。

以牧春花的年紀、家世和曾經的經歷來說,能給嚴振聲做明媒正娶的俞家媳婦,於她而言是不錯的選擇。尤其在她親眼見識過嚴振聲的人品且領證之後,早定下這門親事就好了。但這倆人偏不,一直彆扭著,一會兒嚴家姥爺嫌棄牧春花做過女招待,一會兒牧春花看不上翠卿的強勢,一來二去把嚴老爺送進監獄想後悔都來不及了。於是導演想了個更狠的招數,讓牧春花捨身救夫,這樣一來在原本清白的兩個人身上加上這麼道封印,想不發生關聯都難了。

與其說這牧春花和嚴振聲是彼此心心相印的苦命鴛鴦,倒不如說是牧春花自己太作太拖沓才導致這悲劇的發生。如嚴振聲說的他倆早點結婚,斷了吳友仁的心思也就罷了,可她不,一面繼續給郭秉聰念想,讓他覺得有機可趁,一面又遲遲不結婚讓吳友仁惦記,兜來轉去這倆人合起火來把嚴振聲送到了監獄。怪誰呢?

要說她心裡沒有嚴振聲也就罷了,可牧春花又是死乞白賴要和他約定下一世再做夫妻。總之,這部劇饅頭君追的累極了,何不快刀斬亂麻,了結了這情絲的旁枝末節,趕緊讓三個人跟著大背景好好過日子呢?

饅頭君覺得,編劇和導演在牧春花的感情線上鋪墊了太多太多,雖說是為了突出牧春花的與眾不同與高潔,但事實上總是事與願違,反倒給牧春花招了不少恨。實在是有點得不償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