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黃河不能通航?疏浚河道既能通航又能賣沙的方法可行嗎?為什麼?

力橙財經


很多人都知道黃河當年幾番改道,目前是奪山東的大清河入海,如果黃河通航的話,山東的大清河這一段應該是最適合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山東境內除了大清河以外還有一條小清河,這兩條河流當年的基本是同源,小清河後來經過梳理成為山東地區重要的通航河流,小清河都能通航,更何況當年的大清河,只不過大清河因為黃河的奪道,目前河床也淤積抬高了。

黃河之所以整體不能通航,原因有很多,但無外乎是水量、泥沙量以及落差的原因。當然黃河之上一些小型的船隻、羊皮筏這些不算通航,畢竟這些不能夠承載貨物。相比於長江的水量,黃河的水量太少了,並且長江自上游開始一直到下游,有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漢江、湘江、贛江等南方大型河流支援,而黃河的支流只有汾河、渭河等非常小的支流支援,並且到了下游因為河床抬高,基本沒有支流匯入。這麼少的水量根本不是和船隻通航。
另外,黃河上游有落差不能通航暫且不談,因為這是大自然的先天條件,不太容易改變,但中下游還是相對比較平坦的。不過黃河經過黃土高原時所攜帶的大量泥沙,到了中下游平原地區開始在河底沉澱,這使得河南境內的黃河很長一段都是地上河的存在,而且水深特別淺,這樣的情況根本不適合大型船隻的通航,並且也沒有辦法建設沿河港口。
最後為什麼無法疏通河道,主要原因是工程量太大以及沿河堤壩比較脆弱,黃河疏通河道首先要改變地上河的困境,然後再向下挖深,但是黃河中下游平原地區的落差實在太小了,疏通了河道,用不了多久還會繼續淤積,而且沿河堤壩的土質不像長江那樣是天然的山體堤壩,黃河堤壩大多是在光禿禿泥土層上建設的石頭壩,一旦開挖容易有潰壩的危險。想要黃河真正實現下有同行,只能從上游的泥沙治理開始。歡迎關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討。


地理有意思


黃河中下游已經是地上懸河了,無法建設大型碼頭,並且黃河的徑流量不大,河道水深有限,不足以支撐通航的需求

河道通航通常都是指中下游的地區,例如珠江、長江的中下游水域江面寬闊,河道較深,長江南京以下河道平均水深超過12.5米,可通行萬噸巨輪,而5000噸級以下的貨輪也可以直達重慶,這種通航條件在整個世界也是少見的。

長江之所以擁有如此綿長的航道,主要得益於自己豐沛的水量,長江的年平均徑流量為9616億立方米,約佔全國河流徑流總量的36%,為黃河的數十倍。即便是在枯水期,長江仍舊可以保證武漢以下的航道通行。

相比之下,黃河中下游的水量就小很多,黃河的年平均徑流量只有約600億立方米,僅僅就是隻有長江的一個零頭。黃河中下游的河道水深也不過2-3米之間,最淺的地方不過一米多深,這個水深只能通過一些小型的平底船,中大型貨船肯定走不了。

黃河所流經的地區主要是乾旱和半乾旱氣候區,降水量本身就不多,而黃河的下游地區經過遼闊的華北平原,這裡地勢平坦,全長785.6公里的河道,落差僅僅94米,因此水流速度極慢,這就導致從黃土高原攜帶而來的泥沙大量沉積在河道中,將河床墊高,使得黃河漸漸成為地上河。

如今黃河的河床已經高於許多地區兩岸的地基,這導致了一個嚴重問題,就是中下游的其他河流無法再匯入黃河,這進一步降低了黃河的水量。

(黃河下游流域面積很小,幾乎任何大型河流匯入黃河,導致黃河下游水量銳減)

除了水量不足以外,黃河在一年中的水量分配也不均勻,這是由於中國的季風性氣候造成的,在夏季降水多的時候,黃河水量就會較為充足,而到了春秋時降水減少,黃河也就進入了枯水期。

雖然長江也有枯水期,但長江底子好,即便是枯水期水量也還可以,而黃河本來水量就不足,枯水期更是時常斷流。

並且黃河地處零度分界線以北地區,冬季容易出現凌汛,不僅是無法通航,甚至對於黃河大堤都構成了極大的威脅。(黃河凌汛由於河道結冰或冰凌積成的冰壩阻塞河道,使河道不暢而引起河水上漲的現象,黃河在凌汛期間根本無法行船)

(為防止阻塞河道,威脅黃河大堤,在凌汛到來時沿河地區都會進行爆破行動)

總的來看黃河不具備承載高強度航道的能力,而且不僅是黃河,整個華北地區的河流都不具備像長江的那樣的運輸能力。

至於疏浚河道,這太小看黃河攜帶泥沙的能力了。

黃河每年有約4億噸泥沙淤積在中下游地區,單靠人工去挖是不可能疏浚河道的,而亂挖泥沙會對沿河大堤造成破壞,是非常危險的。

目前我國政府主要採取調水調沙來清理黃河河道,簡單點講就是通過上游水壩集中放水,加大下游河水流速,將泥沙衝入海中。

事實證明,調水調沙行動還是非常成功的,經過數次的調水調沙,已經近4億噸泥沙沖刷入海,大大緩解了黃河河床抬高的趨勢。但治理黃河絕非一時之舉,現在黃河的中下游淤積情況還是比較嚴重,需要長期治理才能看到成效。


千佛山車神


很簡單。上游就不說了,落差太大,又夠曲折,沒法開大船。下游看起來挺直的,但是

第一,旱季黃河沒水,汛期水有太多,不適合通航。

第二,黃河下游都是沖積區,如果把黃河挖深10米20米的,估計河堤要扛不住。

第三,水裡含沙量太高,今年剛挖好,明年又堆積上了。。

最後黃河沙太細,不太適合建房子,自然沒人打她主意。。




祀神如神在


黃河上游一些河段作為觀光旅遊,還是可以行船的,比如下圖中的快艇。

但黃河中上游大體的河勢是這樣的,是無法貨運通航的。

所以我們看看下游,黃河下游不能通航成貨運通道,是因為底子不好。所謂底子就是黃河下游河道長786km ,只下降了36m,流速急速下降,輸沙能力以六次方正比關係減弱,造成每年會4億噸泥沙淤積在河道中。淤積的後果是河槽抬高,河道萎縮,河勢不穩,畸形河勢出現概率加大,出現諸如斜“N”的畸形河勢。不僅演變成了地上懸河,還有發育出了二級懸河、沒有固定河道的遊蕩性河道。這些都是通航條件中的大忌。另外黃河每年到黃河口的徑流量只有幾十億立方,這個流量勉強維持黃河不斷流。

下圖為開封段的地上河。

與黃河相比,長江的底子就太好了,長江南京以下河段在自然情況下,滿足12.5m深水航道尺度要求的河段里程佔總里程的80%以上,以至於號稱283km長的深水航道工程只要搞定了幾個礙航水道就可以了,但也花去了110億元和6年時間,之後還有清淤維護。

所以又回到題主的問題,希望通過挖沙的方式來實現通航,1998年黃河水利委做過9次挖槽試驗,但每次一放水就回於了。可見如果工程實施起來,也要面臨無間斷的挖沙工作,這個工期對比長江深水航道6年,不知道要多少年了。就算工程完成了,每年還要面臨4億噸泥沙清淤工作,當然你可以想用水沖刷的方式比較方便,但4億噸的沙需要571億立方的水沖刷完成,而黃河是缺水的。所以挖沙通航的這種方式不僅投資大,維護難且成本高,有巨大的可能是“打水漂”的工程。



崑崙還東國


有些河段過度掏沙會影響河床。河岸下部失去斜坡,成了垂直岸壁,就會造成河岸垮塌。河沙淤積地段,必是下游落差小或是水流不暢段,掏了沙很快又會淤積。要讓整條河流水況好,必須全盤考慮,還要看整個地形地貌,河流的形成有它的自然規律,順天者昌,逆天者亡。過度介入大自然,會適得其反,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會有災禍。我是外行,不懂水利,憑想象而言,有錯請朋友們包涵。


人兒大亨


黃河,古稱河水、濁河、九曲、德水等,世界第五長河,我國第二長河。黃河呈“幾”字形,其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5萬平方公里,年徑流量580億立方米。黃河流經我國9個省、自治區,其中上游地形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最後經山東的東營流入渤海。其發源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地區的巴顏喀拉山脈的查哈西拉山的扎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黃河從發源到內蒙古的河口鎮為上游,從內蒙古的河口到河南的桃花峪為中游,從河南的桃花峪到山東東營入海口為下游。黃河水系大部分屬溫帶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水量較少,為太平洋七大水系之一。

黃河是世界上含泥沙量最多的河流,年攜帶泥沙量為16億噸,黃河下游從桃花峪到入海口地勢平坦,水流平緩,河面較寬,大量泥沙沉積於黃河航道之上,逐漸形成了地上“懸河”,歷史上因泥沙沉積,黃河多次氾濫改道,而黃河通航里程多集中在中游。原因是黃河上段為卵石夾沙河床,河道較窄,流深度不高,導致不能通航;下段由於沿線人口稠密,用水多及滲漏等問題,即受季節性影響較強,甚至出現斷流,加上河道遊蕩不定,河面較寬,主流擺動頻繁,而枯水期水深約0.6~1.0m,航寬約100~200m,不具備通航條件;黃河航道日益衰落,受冬季結冰時間較長,冰凌等影響,在中游通航里程累計僅1900餘千米,不足幹流河道總長的40%。有些河道雖然能通航,但是隻限於一些小型漁船行舟,大中型船舶是無法通航的,這就是為什麼黃河大部分河段不能通航的原因。

黃河曾經也是我國的“黃金水道”,通航里程達12000公里,由於黃河中上游的人口數量增加,大量植被遭到破壞,亂砍亂伐,水土流失嚴重,導致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大量泥沙沉積,導致黃河下游成為了地上“懸河”,也阻塞了河床,不能通航。有些人提議黃河攜帶泥沙量多為沙土,可不可以疏浚黃河河道,既能通航又能賣沙掙錢,這種方法可行嗎?為什麼?

俗話說“一碗黃河水,一半是泥沙”。黃河下游變的水流平緩,河面變寬,河水攜帶到大量泥沙也隨之沉澱淤積,高達百分之二十左右。黃河每年攜帶泥沙量為16億噸,也就是有3.2噸泥沙沉澱於黃河下游八百里的河床內。而現在最火爆的行業,要數房地產了,建造高樓大廈,修路架橋,處處都需要沙石料,鋼筋水泥,而現在國家大力支持“封山育林”,保護環境,沙子的來源大大減少,建築上用的原材料成本越來越高 。既然沙子價格如此之高,而黃河下游又被沙子淤積成了“地上懸河”。那麼,為什麼我們不清淤挖沙,加深河床深度,增加黃河通航里程呢,達到“一石三鳥”的效果。其實多年來國家一直在用清淤船,清理黃河下游河道泥沙,但清理出來的泥沙,不是特別理想,而是黃土淤泥和沙粒的混合物,而且泥沙打撈出來,不能直接使用在建築方面,需要複雜的過程來篩選淤泥和沙子的分離工作,過程負責,成本較高,投資太大,回收成本時間太長,而且篩選出來的黃河沙子太細,可能不太適合使用於建築方面。因此,雖然我們對黃河下游進行泥沙清淤,但是建築用沙的問題難以解決,且對黃河河床不能挖的太深,怕影響原來黃河兩岸大壩的堅固性,會給沿岸居民帶來潛在“威脅”,也就達不到通航的目的。

個人觀點,謝謝閱讀。


這麼近那麼遠F4


這些河流都具備一些共同的特徵,比如就河流而言,年徑流量大、流量季節變化較小、流域面積大、支流眾多河網密佈、無結冰期、地形平坦流速較慢等特徵。此外,這些河流流經的區域人口密集、城市眾多,擁有較強的交通運輸需求。通過以上條件,我們來分析一下黃河是否適合航運。

黃河雖然是我國的第二長河,但是黃河流域年降水量較小,年蒸發量大,導致黃河的年徑流量較小,還不及長江的許多支流徑流量大,加上流量豐水期和枯水期季節變化大,有時甚至會出現斷流現象。其次,黃河含沙量大,特別是黃河下游地區,大量的泥沙淤積,使得黃河下游成為“地上河”,河道淤積變淺,不適宜航運。地上河導致黃河下游沒有支流匯入,無法形成內河航運網絡。中游段進入我國第二級階梯黃土高原,地勢較陡流速快,多急流淺灘,也不適宜航運。另外黃河每年都有結冰期,還有凌汛現象,都是阻礙航運的因素。

在黃河如此高的含沙量情況下,很難通過疏浚河道來改善通航條件,同時由於黃河其他條件如徑流量、結冰期等的限制,也很難讓黃河成為一條像長江那樣適宜通航的河流。


地理沙龍


為什麼黃河不能通航?首先得搞清楚黃河一年斷流多少天。沒有水,怎麼通航。


快樂每天146800165


為什麼黃河不能通航?1.泥沙較多 2.上游河道狹窄 3.內蒙古地區,緯度較高,結冰期長,容易發生凌汛現象 4.中下游河道高過城市大堤。

暫時不可以,因為不挖黃河河道的原因是上游泥沙下來太多,在環境生態沒有做好之前,是不可能進行疏浚工程的,那是浪費時間和金錢,那是無用功。我們只有解決了最本質的問題之後才有精力去做那些想做的做好。不疏通河道,我想將來我們可以讓黃河改道比疏浚河道來的更加實在,地上懸河怎麼疏浚都是懸河,有精力做成平川不如以她一邊舊河堤為主脈,舊河堤以外從新做一條新的河堤,新舊河堤做成新的黃河河道,地上懸河可以解決。四兩撥千斤,一舉多得。挖泥船造價高,消耗大,黃河下游近千公里,疏浚河道寬,試想要多少挖泥船,耗費多少錢,多少人工才能疏通,並不是一時之功。並且現在黃河沒有以前的大水患,因為現代化的河堤做的非常的堅固,我們擔心她會決堤是杞人憂天了。


大風起兮偶飛揚


黃河要通航是可以的,只要水量達到每秒一千立方米以上的足夠水位,還有就是從蘭州向東,把黃河改道經過渭河,從入海口就可以直接通到蘭州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