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鸡毛蒜皮与蒜皮鸡毛34——对于你的情绪,你是它唯一的主人

心理学从不高深,它就隐藏在你生活中的鸡毛蒜皮里,不管你发现没有,它时时处处在你身边。就像荣格所言:潜意识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却将其称为“命运”。

鸡毛蒜皮与蒜皮鸡毛34——对于你的情绪,你是它唯一的主人

今天我去银行办理业务,意料之中,前面排了20多个人。因为今天是全年医保和养老保险缴费的最后一天,所以人格外多。我静下心,安静的坐在椅子上等待持久战的到来。这时,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在办业务,窗口里的工作人员说:你填的还是不对。话音刚落,坐在我身后的一个妇女站了起来,她很不耐烦的高声冲着柜台方向喊到:换人吧,让她先别办了,我们不能这么多人等她一个人吧。她都办了多长时间了!她的声音引发了大厅的一阵小小的躁动,有人跟着附和起来,然而,并没有什么用,柜台的工作人员依旧不紧不慢的办着业务,那个耳背的老太太也没有如她所愿的离开。

只是一位银行工作人员走了过来,帮老太太填写单子,过了一会儿,老太太终于办完,离开了。坐在我身后的那位妇女好像长出了一口气,她哼了一声说,这还差不多。

但是这位中年妇女显然没打算停止她的抱怨活动,于是我的耳边就好像响起了轰炸机的轰鸣一样。大体来说,她的抱怨内容可谓包罗万象,例如银行办理速度太慢,开的窗口太少,客户不长眼,今天都来交保险,居然还来凑热闹办存款!这年头还有人在这种小银行办存款,简直不可思议…….除此之外,她还四处打听别人是排的几号,并询问每一个排在她前面的号办什么业务?估算到底需要多久才能办完?听着她喋喋不休的抱怨,竟把我听逗了,那语气,那说辞,简直是 "叔可忍,婶不可忍"啊。

很感谢这位妇女,要不是她,我还找不到今天这篇文章的灵感。

生活中这样的人实在是比比皆是。在当今的中国的大环境下,似乎每个人都被焦虑裹挟,眉头紧皱,步履匆匆,特别不耐烦,一张口就是抱怨,稍有不和就怒发冲冠,嗷嗷直叫。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似乎是宇宙的中心,每个挡他们道的人,都可恶至极,恨不得拖出去斩首示众。

不说别人,我自己以前也是这样的人。坐在副驾驶上,我的嘴巴就没有闭上过。不是抱怨老公占错了道,导致慢了隔壁那条道一步,就是抱怨前面的车开的太"肉",磨磨蹭蹭。我的胸口好像总压着一口恶气,随时随地就要发作。有时候看到那些"笨蛋"司机,尤其是胆小又墨迹的女司机,我会摇下车窗冲着外面大喊:喂!你不会开车就回去练好了再出来,害人害己!老公是个性格开朗的人,每次这种时候,他都会在一旁哭笑不得,说:你还是别开车了,我怕你天天和人打架。

我知道包括自己在内的很多国人,身上都有一种戾气,充满了负能量,但是我确实很难改变自己。直到我走到了心理课堂。

我的三观被颠覆,我从此知道原来对待这些讨厌的人或事,正确的打开方式是"谁有情绪谁负责"。What?我被对方气个半死,居然要我自己负责?!简直匪夷所思。

我想那位妇女一定会说:怨我生气吗?要不是银行落后,这个业务不能使用网上缴费,我能在这排队吗?不排队,我能生气吗?要不是银行在业务这么多的情况下,一点都不体恤老百姓的难处,多开几个窗口办业务,我能这么生气吗?要不是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头老太,不想着他们出来给别人添了多少麻烦,害的我多等那么长时间,我能这么生气吗………

貌似合情合理,貌似全都是别人的错,但是如果你坚持这样想,那么我只能很遗憾的告诉你一个残酷的真相:你的一生都会生活在粪坑里,天天和负能量打交道,像一只吃屎为生的苍蝇一样可悲。这些你都不在乎?那我再告诉你:身体是情绪反应的晴雨表,一个人长期和负面情绪相依为命,ta的身体也一定好不到哪里去,有证据表明,一些恶性疾病,不但和基因,生活习惯有关,也和情绪有直接的关联。身心健康,身体和心理是分不开的。

是不是很可怕?如果你觉得可怕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依然坚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那我也非常尊重您的选择,您可以选择过您的人生,毕竟,人生是属于您的,只是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选择买单,如此而已。如果您刚好有兴趣了解一下这句匪夷所思的话,那我就简单讲讲我的理解,供您参考。

鸡毛蒜皮与蒜皮鸡毛34——对于你的情绪,你是它唯一的主人

谁有情绪谁负责。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你对一件事(一个人)有情绪时(尤其是负面情绪),那么,这不是别人的原因,而是你自己出了问题。

1.正是因为你对这件事(人)的解读出了偏差,才有可能导致你的情绪反应。这一点,在《鸡毛蒜皮30》里的情绪ABC理论里,我已经做过详细阐述。今天我把那一段话再搬过来,如果你已经看过,可以跳过不看。当然,也可以选择重温一下这个经典理论。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简单说,就是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

说的再简单一点,A是事件,B是认知,C是结果。正是因为对事件的"不合理认知",才会导致我们产生负面的情绪,并因此产生不良后果。

所以,这一系列导引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B——信念,认知,也就是对事件的一些看法、解释、评价等。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忽略B,只能看到A(事件)和C(结果)。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ABC理论。

张三走在马路上,迎面过来路人李四,李四看了他一眼。张三认为李四在挑衅他,于是骂了李四,并最终打了一架。

在这件事情中,结果是"双方打了一架"(C),事件是"迎面走来的李四看了张三一眼"(A)。而A为什么会引发C呢?是因为"张三认为李四看他,是在挑衅他"(B)。

B是导致张三和李四打架的最核心的要素。正是因为张三对李四看他一眼这个现象的的解读为"挑衅",才有了后面的打架结果。

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张三对于李四看他一眼的解读,不是"挑衅",而是"好奇",他们还会打架吗?也许张三看到李四看他,他想的是,"为什么他要看我呢?是不是我早晨没洗干净脸,脸上还有眼屎,所以才看我呢?"于是,张三马上掏出小镜子,仔细观察自己有没有眼屎,然后,路人李四飘过~

又比如,同样是李四看张三,张三也有可能理解为"一定是我今天穿的新衣服太帅了",于是张三得意的走过去,同时,路人李四飘过~

再比如,张三对李四的解读是"无感",虽然李四看了他一眼,但是他根本没有感觉,于是李四飘过…..

看,同一个现象(张三被李四看了一眼),因为有不同的解读,就会引发后面不同的结果。

这便是ABC理论。在我们的实际生活里,我们对一件事情的解读,往往是直接的、自动化的反应。这个反应,恰恰是来自我们过往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习惯等。比如在1号张三的成长过程中,他被看一眼之后,结果往往是挨揍(他做错了什么事,所以引发了父母的关注,当父母发现他做错了之后,就会揍他一顿),于是天长地久,1号张三就养成了"看我就没好事"的信念。所以,他会对"看"特别警觉和敏感,当他发现李四看他时,他本能的防御,将李四的"看"解读为挑衅。于是就引发了打架。再比如2号张三,可能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看"往往和"批评"相关联。例如他可能经常没做好一件事,父母就会关注他,会"看"他,然后批评他,指责他又错了。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2号张三对别人看他的第一反应是"想想自己是不是又有哪做错了?",于是2号张三会掏出小镜子,仔细观察自己有没有眼屎残留。

再比如3号张三,可能在他的成长环境中,他被"看到"多数是因为他的"优秀",比如他穿了一件新衣服,同学会用赞美的眼光看他,并夸奖他。他考试考了第一名,父母会用慈爱的眼光看他,表扬他。在他的人生经验中,"看",往往和自己的优秀相联系。于是他对于李四看他,就产生了"一定是我今天太帅了"的解读。

由此可见,我们对一件事情的解读,往往带着自己成长道路上的经验的局限,得出一个最熟悉、反应最直接的答案,并根据这个答案,指导我们进一步的行为。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之所以我们有情绪,首先是因为我们对事情的解读出现了问题。

鸡毛蒜皮与蒜皮鸡毛34——对于你的情绪,你是它唯一的主人

2.一件事(一个人)之所以让你产生巨大的情绪,往往意味着这正是你的人格在这部分需要成长的地方。

王国胜老师说过一句话:每一个和你不同,激发你情绪的人/事,都是你成长道路上的邀请函。

因为负面情绪,大体上来自两个主要来源:一是出于自我中心的不接纳,二是有自己的投射。

比如那位银行中年妇女,不管是她认为银行应该多开几个窗口办理业务,还是老太太不应该耽误时间,所有的这些"认知"都出自她的自我中心。关于"自我中心"这个概念,在以前的鸡毛蒜皮中也有过阐述(鸡毛蒜皮19/21),简单说,就是所有的认知都是"我以为"或"你应该"这种模式。一旦开启了这种模式,当外界不如自己所愿的时候,自己就怒气冲冲了。但问题在于,你是宇宙的中心吗?凭什么所有的人和事,都必须如你所愿呢?

一个人如果有很强烈的自我中心,就一定做不到对他人的接纳。做不到接纳,就一定谈不上能够宽容、平和。

基本上讲,自我中心偷走了通往平和心境的钥匙。做不到"去自我中心",人生就只能不断陷入失望、愤怒的情绪里,因为在你的视角里,所有问题的"祸端",都来自别人。

"我没错",是这类人的一个典型心态。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不过是披着成人外衣的巨婴,内心根本得不到成长。

二是往往有自己的投射。比如我对"笨蛋"的愤怒,就来自于我的投射。我不能容忍别人开车是新手,开的慢,因为在我的信念里,他们是笨蛋,是占用社会资源,给别人带来麻烦的讨厌鬼。为什么我对笨蛋这么愤怒?其实这里面有我自己的投射。投射的实质,是个体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在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简单的说,我在"笨蛋"这方面有心理坑洞,所以我"见不得"笨蛋。当我遇见笨蛋时,我就会非常愤怒。

投射的本质,是能让我们利用别人当我们自己的"代罪羔羊",使我们逃避本该面对的责任。这种机制可以保护个人内心的安宁,但会影响个体对事情的正确观察力和判断能力。我因为小时候动作慢,做的不好,被斥责为笨,因为笨,就得挨骂,也因为做过某些"影响集体荣誉"的事(例如在一次年纪合唱比赛时,我忘记了穿统一的服装)而被老师狠狠的羞辱臭骂,所以在我的信念里,路上的那些"笨蛋"、"影响集体"交通的人,都是能在潜意识中激发我回到当时情境的东西。当年我弱小,挨骂挨打时,虽然很愤怒,但无力抗争。如今我长大了,当我看见"笨蛋",我会不由自主的回到以前的情境,我从"被虐者"转变为"施虐者",我在骂这些笨蛋的时候,其实是在体会"翻身农奴把歌唱"的报复性快感。当然,这一切我自己是不知道的,这些都是我的潜意识在作怪,而我,只是认为,我骂的很有道理,谁让他们是笨蛋?谁让他们不会开车还在马路上影响别人?

当然,投射也有反面的,比如看见笨蛋们笨手笨脚的开着车,额头上冒着冷汗,也许会激发我幼时"悲惨遭遇"的自我同情,我会特别宽容他们,而这种投射式宽容,并不是因为我真的很悲悯,只不过是因为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曾经弱小的我的影子而已。这同样也是投射,但是我也许会将自己的悲悯解读为善良,而看不到自己背后的潜意识。

所以才有了那句话:潜意识决定着你的一切,而你却误以为那是命运。

改善了对事情解读的偏颇,去除了自我中心,能看到自己负面情绪背后的投射,知道自己的情绪到底从而而来…….了解了这些,也就离远离那些负面情绪不远了。

知则明,就是这个意思。

谁的情绪谁负责。不是这个人或这个事激发了你的情绪,而是你自己才是你情绪来源的核心,归根到底,这些外在的人和事,只是触发你情绪的按钮而已,而你,却把它们当成了你的敌人,想要用消灭他们。

这真是一天天大的误会,不是吗?

鸡毛蒜皮与蒜皮鸡毛34——对于你的情绪,你是它唯一的主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