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1 慈愛有加,教學相長——訪我校首屆教師教學獎獲得者龔英

慈愛有加,教學相長——訪我校首屆教師教學獎獲得者龔英

慈愛有加,教學相長——訪我校首屆教師教學獎獲得者龔英

龔英,三級教授,重慶工商大學商務策劃學院碩士生導師。教育部高等學校“物流管理與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物流學會常務理事,重慶市社科專家,加拿大勞裡埃大學、滑鐵盧大學訪問學者,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特約研究員,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產學研研究基地”負責人,重慶工商大學物流與電子商務研究室主任。重慶工商大學商務策劃學院分黨委委員。

曾獲得重慶市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重慶工商大學“優秀教師、重慶工商大學“傑出女性”、“優秀”教指委委員、優秀”碩士生導師等榮譽稱號,在我校首屆“教師教學獎”中被評為“教學名師”,指導的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獲得市級二、三等獎,專著獲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原創圖書獎、重慶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主持的中國物流學會2015年重點課題獲中國物流學會一等獎。

近三年來,教學總工作量達到1200學時,指導學習實踐、畢業論文(設計)共333學時,學生評教結果皆為優秀;近五年獲得10餘次優秀教師相關榮譽稱號;從93年從事教育以來,已經記不起有多少次幫學生走出困境……寬嚴相濟,慈愛有加;與時俱進,教學相長,用這兩句話用來形容她再合適不過。她是我校商務策劃學院教授龔英老師,在我校首屆“教師教學獎”評選中,榮獲最高榮譽——“教學名師”。

“龔媽媽”

一身簡單幹練的裝束,提一個簡潔的女士包,戴紅框眼鏡,短髮在額上打了個髻,背打得筆直。這是記者第一次見到龔英老師時的印象。約著採訪那天天氣偏涼,龔英老師特意選擇在學豪酒店一層與我們碰面。她搬椅子的時候動作很輕,我們因為力氣不足挪動椅子的時候和地摩擦發出了聲音引來了周圍人的注意,她輕聲提醒我們“稍微輕點兒,抬起來搬。”

龔英老師待人隨和,做事也很細緻。平日裡,她除了要教授學生們的學業外,也很關心學生們的生活,還會提前瞭解自己的學生,細緻入微的關心,就像媽媽一樣。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她的學生們都開始親切地管她叫“龔媽媽”。

龔英老師曾當過幾年的輔導員,那時候她與同學的關係是最為親密的。記得,有一次她去查寢,發現一位同學心情很低落,便坐下來與他聊天,才發現那位同學因為成績不太好,導致心情低落,有些迷茫。回憶起來,她已經記不起來當時具體說過哪些話了,沒想到多年後,在學生的一次同學聚會上,那位同學一看到她便熱情地迎上去表示感謝,回憶起當初的情景,他還歷歷在目,“如果沒有你當年鼓勵的話語,就沒有我的今天”,在工作上已經有了不錯發展的他對龔老師充滿了感激。這樣的事情在龔英老師的教學生涯裡還有很多,她還曾幫助班上被抑鬱症困擾的學生走出困境,也曾與身患重病的學生一起對抗病魔……提前瞭解自己的學生,不歧視差生,照顧學生的情緒,對需要幫助的同學伸出援手……這些都是龔英老師的“教學經驗”。“首先要把學生當成一個自然人,再把他當成學生”,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這些她默默付出的平凡“小事”都彙集成了學生對她最暖心的稱謂——“龔媽媽”。

人生經歷即是財富

龔英老師出生於書香門第,她的父母都從事教育行業,但她以前學習的卻是紡織專業。在從事教育前,她在重棉二廠已有了穩定的工作,也已經具備了作為技術科實驗室負責人的資格,但是她在職業的探索中發現自己更適合教育行業。1993年,在那個大多數人都在尋求“穩定”的年代,她放棄了原本穩定的工作轉入教育行業。

紡織專業是工科,與她現在所從事的物流專業教學基本沒什麼交集,但工科注重邏輯,講求系統的思維被她運用於物流管理的教學中。“人很多人認為,隨著職業的轉換,前面所學都沒用了,其實不然,任何經歷都是人生的一筆財富。”

龔英老師從03年到我校任教起,就一直堅持做科研。近10年來,她主持了5項教改項目,其中一項是市級教改項目;以第一作者發表的教研論文和專著共6篇;參加項目十餘項……但在教學研究工作繁忙的情況下,她仍堅持每學期重新備課,“不是因為內容不熟悉,而是要不斷加入最新的東西。”龔英老師隨時都在關注物流行業的變化,平時也在注重素材積累,她認為,隨時更新教學的具體內容,讓學生從最新的案例中獲取知識,讓知識更加貼近他們的生活實際,能夠更便於知識的吸收。她還會抽時間到不同的地方去訪學,從其他地方學習新的教學經驗。

在同學們的眼中,龔英老師就是一位“很厲害”的人,已經有一定成就的她還在堅持不斷學習,而且做事認真,態度嚴謹。16級物流專業的孔勝男是龔英老師的學生,提起龔老師的好,她滔滔不絕:“在課堂上,她總是引導我們去發現新的東西,總是給我們提供專業相關的最新科技訊息鼓勵我們去參加學科的專業競賽,還親自給我們做指導與我們一同探討研究……”“龔媽媽是我們最愛的最尊敬的老師。”

拆開課堂的圍牆

龔英老師做過很多教改項目,也在一直探索如何培養出綜合性人才。教改帶給她許多教學的啟示,但11年到12年間,赴加拿大訪學的一年卻是對她教學生涯影響最大的一年。訪學期間,她走進了加拿大的課堂,與加拿大的學生、教師親密接觸,她深切地感受到了國內與加拿大教學的區別。開放式教學、學生更加主動等方面都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給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加拿大的大學是沒有圍牆的。

這個“圍牆”不僅僅指的是校園裡真實圍牆,還是課堂上的看不見的圍牆。龔老師提到,在加拿大的相關教育中,校園與企業實行無縫對接,讓學生走進企業,讓企業走進課堂,將所學的知識更多的運用到實踐當中去,“讓學習者像專家們一樣思考,就是讓學生實現角色轉換,這會讓他們產生一種責任感,從而倒逼他必須去做事。”巧妙的角色轉換讓學生主動開動腦筋,去真正的思考,去真正的創新,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言論上。這不僅鞏固學生的知識,提升學生的能力,也可以為企業提供一些幫助,這也是龔老師在教學上的追求。

龔英老師還倡導“畢業後課程內容也要留在腦海裡”。在自己的課堂上,她會盡量用生動的案例把課堂串連起來。這些案例都是剛剛發生的事情,讓人印象深刻,學生再次接觸到理論就知道有哪些案例,該如何應用。她還會將正在研究的“中歐班列”和“多式聯運”等知識帶入課堂,給學生帶來最新的資訊和研究成果。

龔英老師很享受與學生和知識打交道,“在跟學生的接觸中,心態也會保持年輕,學習上也在與學生共同進步”,提起老師這個職業,她感慨道,“現在我越來越喜歡這個職業,要是哪學期沒自己的課反倒會覺得遺憾。”

慈愛有加,教學相長——訪我校首屆教師教學獎獲得者龔英

-ctbu_1952-

記者:龔念慈 高志成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排版:池柃萱

審核:石薇琳 葉雅盈 王國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