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長安和洛陽都是十三朝古都,都是建都首選,為何趙匡胤卻定都開封

周、秦、漢、唐時代,中國的都城不是在長安就是在洛陽, 巧得很,長安和洛陽都是十三朝古都。如何看待這種巧合呢?我們先來對比下彼此的優勢吧。長安,它位於關中大地,易守難攻,是兵家必爭之地。而洛陽,位於黃河下游,資源豐富,地形平坦,是重要的糧倉和錢袋子。對比史料,我們發現王朝的前期的都城都是在長安,後期再洛陽,這其中有何原因呢?

長安和洛陽都是十三朝古都,都是建都首選,為何趙匡胤卻定都開封

以隋唐為例,一個王朝打江山的時候,前期總是靠軍事集團來解決的,就是跟隨皇帝征戰南北的那些兄弟和他們的家族。在打天下的過程中,皇帝總是要給兄弟們打雞血,各種封官許願,比如隋唐的關隴貴族,他們在居住在關中大地,其勢力範圍也在此,他們在此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勢力。所以,周、秦、漢、唐一開始都會定都在長安。

長安和洛陽都是十三朝古都,都是建都首選,為何趙匡胤卻定都開封

到了王朝中期,有兩個問題需要迫切解決,要想國泰民安就需要發展經濟,經濟需要已經超過了軍事需求。長安已經無法滿足統治者的需求,而中原的洛陽正好滿足需求。另一方面,政權已經鞏固,皇帝也不想天天被軍功集團包圍,要給帝國輸入點新鮮血液。於是就要從民間選取精英,而東都的中原是經濟中心,那邊有大把大把的人才。於是像隋煬帝和武則天,為了培養自己的班底,都放棄了長安,遷都洛陽,用科舉制度選舉人才,讓帝國重新充滿活力。所以在唐朝以前,選擇定都長安還是洛陽,主要看國家這段時間需要什麼。

長安和洛陽都是十三朝古都,都是建都首選,為何趙匡胤卻定都開封

長安到洛陽,洛陽到長安,這一節奏持續了多年,但是到宋朝卻被打破了。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從一個將軍黃袍加身,深知武將的危害性,畢竟自己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於是杯酒釋兵權,後面管理軍隊的手段就更嚴了,以至於在那個年代出現了重文輕武的現象,武將是很難進入中央決策系統的。與此同時,到了宋朝我國的地印刷術有了快速的發展,知識得以快速傳播,平民百姓開始閱讀書籍,大大增加了皇帝在選拔人才的可能性,降低了軍功集團對皇權的制約。你可以發現,科舉制度在宋、明、清達到了高峰,大多數大臣都是科舉出身的文官,武官在中央上的發言權很小。

長安和洛陽都是十三朝古都,都是建都首選,為何趙匡胤卻定都開封

就這樣,中國豪族社會也沒落了,中國進入了平民社會的一種狀態,這是封建統治者希望看到的一種局面。他不再受軍功集團的制約,想在那裡定都就在那裡定都,長安可以不去,洛陽也可以不去,宋朝的趙匡胤就把都城定在了離運河更近的開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