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九绵高速公路崖墓挖掘工作出土一把两千多年的汉代锄头!

锄头大家都见过,可两千多年前的锄头,你见过吗?

因修建九绵高速公路而进行抢救性挖掘的江油72座东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崖墓挖掘工作结束,出土了大量文物。这些文物以陶瓷为主,但也有一些金属器具。考古队员冯波说,这些崖墓都是平民百姓的,没有达官贵人的,所以墓葬品多是日常用品。在一个编号为M47的东汉初年的崖墓里,出土了一把十分完好的无柄锄头。据考古专家测定,这把锄头为西汉末年的产物,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九绵高速公路崖墓挖掘工作出土一把两千多年的汉代锄头!

9月20日,记者在绵阳市考古研究所文物修复室看到这把古老的汉代锄头。令人惊讶的是,两千多年过去,这把汉锄锈蚀得并不特别厉害。江油市文管所文物保护办公室主任何映辉说,这得益于出土该锄头的那个崖墓位于高高的土崖中部,四周都是不渗雨水的黄板岩,墓室比较干燥,所以铁锄锈蚀并不特别严重。

九绵高速公路崖墓挖掘工作出土一把两千多年的汉代锄头!

这把汉锄的样式跟现代锄头差别不大,反映了当时精湛的铸造工艺。铁锄重523克,铁质缜密坚韧,轻薄规范,实用方便,其两肩斜削成弧状,锄片呈下宽上窄的梯形,锄草时不会碰伤庄稼,符合垄作的要求,增加了锄草效率。

锄头通高19.2厘米,由銎孔和锄片两部分组成。銎孔呈长方形,外壁长6.1厘米,宽4.5厘米。銎孔为安装锄柄所用。銎孔下方为梯形锄片,上底长8.6厘米,下底长14.8厘米,高13.1厘米。虽然汉锄长满铁锈,但仍能看出,锄刃十分锋利。考古人员从汉锄的尺寸及锄刃的厚薄程度判断,这把铁锄作为随葬品放到墓道里时,就不是一把新锄,而是一把用过多年的锄头,也许还是墓主人的心爱之物,所以在墓主人去世时,家属就让这把铁锄随其下葬。

九绵高速公路崖墓挖掘工作出土一把两千多年的汉代锄头!

此次联合考古队领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刘睿介绍,铁锄是由石锄、青铜锄演变而来的一种横斫式农具。到春秋战国时,随着矿冶业的发展,民间制造出了铁锄。铁锄的坚韧和锋利,使得劳动效果大大提高,生产力得到发展。当然,随着我国冶铁业和铁农具的大量普及,铁锄的制造经常接受农耕生产实践的检验,不断适应田间劳动的需要,从而逐渐进行着锄片与锄身形制的调整。到了汉代,铁锄就慢慢演变为锄片顶部加铁箍和锄片连接铁勾脖铁卷管两种样式,其目的是协调锄头与锄柄的比重关系,同时也是适应安柄稳固的需要。

九绵高速公路崖墓挖掘工作出土一把两千多年的汉代锄头!

此次出土的汉代铁锄,就属于锄片顶部加铁箍这种样式,很真实地反应了当时的生产生活状况,对于汉代江油、绵阳乃至川西北一带铁锄农具的形制、使用、铸造、传播以及汉代铁官设置等,提供了珍贵的历史实物资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