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九綿高速公路崖墓挖掘工作出土一把兩千多年的漢代鋤頭!

鋤頭大家都見過,可兩千多年前的鋤頭,你見過嗎?

因修建九綿高速公路而進行搶救性挖掘的江油72座東漢至南北朝時期的崖墓挖掘工作結束,出土了大量文物。這些文物以陶瓷為主,但也有一些金屬器具。考古隊員馮波說,這些崖墓都是平民百姓的,沒有達官貴人的,所以墓葬品多是日常用品。在一個編號為M47的東漢初年的崖墓裡,出土了一把十分完好的無柄鋤頭。據考古專家測定,這把鋤頭為西漢末年的產物,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九綿高速公路崖墓挖掘工作出土一把兩千多年的漢代鋤頭!

9月20日,記者在綿陽市考古研究所文物修復室看到這把古老的漢代鋤頭。令人驚訝的是,兩千多年過去,這把漢鋤鏽蝕得並不特別厲害。江油市文管所文物保護辦公室主任何映輝說,這得益於出土該鋤頭的那個崖墓位於高高的土崖中部,四周都是不滲雨水的黃板岩,墓室比較乾燥,所以鐵鋤鏽蝕並不特別嚴重。

九綿高速公路崖墓挖掘工作出土一把兩千多年的漢代鋤頭!

這把漢鋤的樣式跟現代鋤頭差別不大,反映了當時精湛的鑄造工藝。鐵鋤重523克,鐵質縝密堅韌,輕薄規範,實用方便,其兩肩斜削成弧狀,鋤片呈下寬上窄的梯形,鋤草時不會碰傷莊稼,符合壟作的要求,增加了鋤草效率。

鋤頭通高19.2釐米,由銎孔和鋤片兩部分組成。銎孔呈長方形,外壁長6.1釐米,寬4.5釐米。銎孔為安裝鋤柄所用。銎孔下方為梯形鋤片,上底長8.6釐米,下底長14.8釐米,高13.1釐米。雖然漢鋤長滿鐵鏽,但仍能看出,鋤刃十分鋒利。考古人員從漢鋤的尺寸及鋤刃的厚薄程度判斷,這把鐵鋤作為隨葬品放到墓道里時,就不是一把新鋤,而是一把用過多年的鋤頭,也許還是墓主人的心愛之物,所以在墓主人去世時,家屬就讓這把鐵鋤隨其下葬。

九綿高速公路崖墓挖掘工作出土一把兩千多年的漢代鋤頭!

此次聯合考古隊領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專家劉睿介紹,鐵鋤是由石鋤、青銅鋤演變而來的一種橫斫式農具。到春秋戰國時,隨著礦冶業的發展,民間製造出了鐵鋤。鐵鋤的堅韌和鋒利,使得勞動效果大大提高,生產力得到發展。當然,隨著我國冶鐵業和鐵農具的大量普及,鐵鋤的製造經常接受農耕生產實踐的檢驗,不斷適應田間勞動的需要,從而逐漸進行著鋤片與鋤身形制的調整。到了漢代,鐵鋤就慢慢演變為鋤片頂部加鐵箍和鋤片連接鐵勾脖鐵卷管兩種樣式,其目的是協調鋤頭與鋤柄的比重關係,同時也是適應安柄穩固的需要。

九綿高速公路崖墓挖掘工作出土一把兩千多年的漢代鋤頭!

此次出土的漢代鐵鋤,就屬於鋤片頂部加鐵箍這種樣式,很真實地反應了當時的生產生活狀況,對於漢代江油、綿陽乃至川西北一帶鐵鋤農具的形制、使用、鑄造、傳播以及漢代鐵官設置等,提供了珍貴的歷史實物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