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7 為什麼中國這麼多足療店?

為什麼中國這麼多足療店?

為什麼中國這麼多足療店?

文|大唐雷音寺 袁榭

我的一個韓國出版界大腕朋友,每次來中國,不是當天晚上就是第二天晚上,一定要中國的朋友安排去洗腳店,他說,這是他在韓國享受不到的讓他放鬆的服務。

無論你走在大城市還是小縣城的街道上,一眼掃去,足療店的密度可能超過蘭州拉麵、沙縣小吃、黃燜雞米飯之和。你肯定要問,中國到底有多少足療店?

按照商務部的統計,2015年足浴企業數10.3萬個,從業人員701.4萬人,營收2380.9億元。

而且,商務部在發佈統計數據時說了,鑑於足浴企業統計方法的侷限性,實際經營店個數和實際從業人員數量,很可能遠遠大於測算的結果。

也就是說,最保守估計,現在每1.3萬中國人,就擁有一家足療店服務,平均196箇中國人中,就有一個在足療業就業。

乍一看,足療的商業定位有點尷尬:既不是真正的醫療業,也不是典型的休閒業;既沒有實際的技術門檻,也缺乏靠譜的效果背書。更何況,在大眾消費者的印象中,足療的形象還常常與色情行業“碰瓷”而遭到連累,從業人員的專用稱謂“技師”也容易被玷汙。

但這些夾縫中的尷尬,愣是被從業者們做成了各方面好處均沾的產業優勢。中國足療業的紅火,正有賴於這些四不像的特色。

1“足療”理論不靠譜,但體驗很實在”

足療是極具中國特色的行業,源流來自一個在臺灣地區傳教的瑞士籍天主教士吳若石神父(Josef Eugster)。

1978 年,已在臺灣傳教六年的吳神父前往臺東傳教。苦於風溼病和關節炎的他,接觸到同教會修士推薦的“足部反應區療法”,先是自療,然後在教堂活動中心對教友推廣。接受過吳若石按摩的臺東天主教徒們紛紛出師,開辦自己的足療按摩項目。80年代末,在臺灣風行的足療逐步傳入中國大陸。

自吳若石起,足療的醫療效果其實一直不是行業側重。在行業定位上,足療從業者與規管者們都很清醒地將之從醫療業中擇出去。1993年11月,臺灣“行政院衛生署”公告,腳底按摩與“收驚、神符、香灰”等同屬於“民俗調理行為”,為不列入醫療管理之行為。2012年,臺灣“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也表示腳底按摩經衛生署認系不具療效,只需達到可合理期待之安全性即可。2011年中國商務部將足療歸口為生活服務業,由服務貿易和商貿服務業司主管,而非衛生部主管。

既然足療是歸屬服務行業,就給了從業者很大的施展空間:能夠影響消費者心智的健康觀念,都可以“為我所用”。拋開廣告宣傳不說,即使你你查閱足療業界自行總結的行業理論史,都能發現“足療”的保健理論依據一直在變化。拋去從《史記》與《黃帝內經》中捕風捉影來“發現”“中醫足部按摩”起源的嘗試,1978-1981年,“足療”在源起地臺灣的醫學理論依據是來自一位美國醫生的“反射區療法”。1982-1994年,“足療”的醫學理論依據是“推散腳底尿酸晶”。1994年之後,在海峽兩岸才用上中醫的陰陽、五行、經絡等概念。

足療理論依據十年一改,依託的不論土洋都是“替代醫學”的臆造,在醫療上自然不靠譜,但在改善消費者體驗上卻很有效驗。1994年之前,足療技師們從“推散尿酸晶”的理論出發,強調消費者腳底被按得越疼,療效越好,頗有顧客被按得腳部淤血。1994年,使上中醫經絡概念的“足療”技師們,才讓顧客享受到真正輕鬆舒適的按摩。

为什么中国这么多足疗店?

1997年臺灣電影《黑金》中,足療師說穿接受按摩的黑道大哥周朝先是在忍痛,結果慘遭核桃夾拶指

2足療店,意外走紅的社交場所

在消費者心目中,其實也沒有把足療當做醫療。2016年,對廣西玉林市的足療市場調查顯示,男性顧客數量佔72.1%,遠遠多於女性顧客。50.6%的足療消費者在30—50歲之間,工作穩定,資金充裕,有一定業餘時間,不信足療真有什麼用,在足療店消費主要是享受按摩與各種社交。

現代人的社交需求帶來了足療店的發展,這一點其實很好理解。想想足療店的經典消費場景:迎賓員將你們帶進足療店的包間,換上寬鬆的衣褲,各自半躺在睡椅上,先在泡了香草、草藥的熱水泡腳一刻鐘,泡腳後再塗上按摩油,然後接受技師近1個小時的足部按摩。在此過程中,可以閒聊,可以品茶,可以吃水果磕瓜子,在這段相對私密的空間裡,商務談判、朋友分歧或許能夠取得進展。正如英國《金融時報》的一篇報道里說的那樣:

兩個叫“人”的動物躺在那裡,毫無芥蒂地亮出自己的腳,那意思是說:“看吧,我跟你連腳都可以一塊洗了,咱們還有什麼生意談不成呢……在中國的最新社交中,洗腳便成了比握手擁抱更高的禮儀。這也表明,在這個普遍缺乏信任的時代,人們是如何想盡辦法建立一點信任的。

稍微設想一下:顧客躺在沙發上,技師蹲著捏腳,兩人之間的姿勢呈現出了地位差距,讓顧客以不多的支出就享受到了古代“主僕”般的服務,更激發了人心理上的滿足感。在一些高檔的足療店,話術也是足療技師一項重要的技能,通過交流彼此見聞,也能讓顧客在短時間內獲得充分的放鬆,從明星、球星的癖好,到社會名流的秘聞,足療技師都能說出一二。

为什么中国这么多足疗店?

而且足療店還扮演著社交催化劑的角色,這一隱秘的功能讓做東的人進退有度:退,可就地享受一次不俗的按摩體驗;進,可以成為下一步娛樂活動的起始站,選擇空間很大。

3低廉的人力成本,讓足療能滿足大眾消費

足療不僅是大眾消費,也是中低端供給。這一特徵也是自吳若石神父開始。這位足療界祖師一直在臺東這一貧困原住民聚集的地域傳教,他向公眾推廣腳底按摩,也抱有讓當地人學會一技之長、用以改善生計。1982年第一批跟吳若石學藝的六人都是貧民。直到現在,跟吳若石學捏腳的本地人也多是臺東阿美族人。

足療實際上是沒有科學理論打底的手藝活,足浴師的門檻低,經過短時培訓就可上崗。所以就算政府規制部門頒定《足部保健按摩服務規範》,儘量將這行業打扮得高端大氣,足療技師們在海峽兩岸仍然是年輕、低學歷的勞動力居多。

为什么中国这么多足疗店?

中國大陸足療技師的年齡,主要集中在20-30歲間,而且20歲以下的技師呈現增多的趨勢。技師的學歷裡,中專及以下學歷者佔62.8%,本科及以上學歷只14%。技師培訓的時間多在30天以下,大多數是在零基礎短時培訓就上崗,工作中練會手藝。

從業者學歷不高,意味著人力成本不高,價格比較親民,能夠遍地開花。足療技師一般是低底薪加提成,月收入主要靠計件。足療企業店面租金與水電、物料成本的壓力大過人力成本。

這種技術門檻低、成本投入少、消費持續堅挺的企業,想不遍地開花都難。

为什么中国这么多足疗店?

* 本文由大唐雷音寺(ID:datangleiyin)授權i黑馬(ID:iheima)轉載,作者:袁榭,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讓創業不再孤獨,提升普通創業者的成功率,歡迎關注i黑馬。

i黑馬,讓創業者不再孤獨。

商務合作:15801105017(微信)

☞戳“閱讀原文”,報名黑馬全球遊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