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青年群體婚姻觀和擇偶的錯誤觀念

很多人篤信一個觀念:一定要找那個自己“有感覺的”。這沒毛病,有感情基礎的婚姻確實更牢固。年輕人更注重尋找“靈魂伴侶”,而不過於看重對方外貌、財富、學歷等“硬條件”,可以說是對婚姻負責的態度,是締造幸福家庭的基石。

只是,這些想法很多時候容易被極端化。比如,一些年輕人在相親後,只因為對方穿了自己不喜歡的襯衣,或是鞋子不是自己喜歡的牌子,就認定與自己“三觀不合”,放棄進一步接觸的機會。過度苛求對方處處與自己“合拍”的思想,很有可能讓年輕人忽視對方在性格、愛好等更深層次的優點,錯失機會。

經濟社會的發展,工作崗位的不斷細分,性別平等意識的增強,都有助於年輕人婚戀擺脫物質依賴。90後從出生就自帶個性張揚、自主意識強的標籤。在婚姻問題上,他們更注重自我感受,希望伴侶能與自我高度合拍,也更有底氣、有資本,等得起。這是“不將就”擇偶觀誕生的現實基礎,也是社會進步帶來的觀念革新。

但是,年輕人裡也出現了“恐婚族”。他們中有的人經歷了失敗的愛情,但更多是從身邊人或網上接收到了負面情緒,進而打出了“不願將就”的口號。作為個人觀點的表達,這無可厚非,但足夠多的聲音彙集在一起,容易形成一種效應:一些性格較內向且交際圈狹窄的年輕人受此影響,既不信任網絡社交,也排斥熟人介紹相親等接觸異性的機會。

愛情之美在於沒有固定法則,多姿多彩。青年在堅守“願等待不願將就”的同時,也不妨放棄一些偏見,多給自己一些機會,積極走出去。結識更多的人,才有可能遇到有趣的靈魂。不將就,是選擇上的不湊合,不代表行動上的不作為、不主動。近日,團中央網絡影視中心和“青年之聲”婚戀服務委員會聯合發佈《當代青年群體婚戀觀調查報告》。該報告通過對3082份有效問卷的統計發現,當代青年擇偶最看重“健康”和“能力”,近七成青年擇偶“願等待不願將就”。交際圈小、工作忙和不主動是青年單身的三大原因。過度苛求對方處處與自己“合拍”的思想,很有可能讓年輕人忽視對方在性格、愛好等更深層次的優點,錯失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