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5 互聯網+: 江蘇現代農業新引擎

繼國務院在泰州召開全國春季農業生產工作會議,不到半年時間江蘇農業再迎重大活動:9月6日-7日,全國“互聯網+”現代農業工作會議暨新農民創業創新大會在蘇州召開。

當前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面臨嚴峻形勢,而“互聯網+”現代農業呈現強勁發展勢頭。這次全國性會議在江蘇召開,意義非同尋常,將對我省和全國的“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產生強大的推動作用。

江蘇省委、省政府多年來高度重視農業信息化建設,將其作為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大力實施農業信息服務全覆蓋工程,取得明顯成效。國務院“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出臺後,江蘇認真貫徹落實,明確提出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以信息技術改造農業,以信息手段服務農民。目前,全省農業信息服務基本覆蓋所有農業市場主體,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水平全國領先,農業電子商務發展蔚然成風,管理服務網絡化水平明顯提升。

智能農業,省工又增效。我省應用物聯網技術提高農業效益,常州楓華牧業有限公司法人代表黃小國介紹,近年來投入3000多萬元,全套引進國際先進的智能化設施設備,包括母豬大群智能飼餵系統、全自動種豬測定系統和環境控制系統,降本增效效果顯著。以前每養1萬頭豬需16人,現在只需1人,每年節省人力成本60餘萬元,降低生產資料成本80餘萬元,同時減少了生豬疫病的發生,提高了母豬產仔率和生豬成活率,全年綜合可增加經濟效益500餘萬元。

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推動江蘇農業轉型發展、提檔升級,特別是讓設施農業的發展更加智能化、精準化,近年來在肥水一體化、畜禽智能監控、溫室大棚智能管理、水產養殖智能化等方面湧現了一大批典型。目前,全省規模設施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面積佔比超過13%,創建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示範基地7家,無錫成為全國三個農業物聯網試點之一。

電商讓火雞“火”起來。位於建湖縣的江蘇軍曼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去年火雞銷售額5200萬元,創始人廖正軍將這歸功於“在互聯網思維下的營銷模式”:線上營銷、線下體驗,產品在“鄉旮旯網”上銷售,消費者在線可追溯採摘、物流、供應鏈等各環節情況,真正放心消費。在江蘇科技創業大賽上,“互聯網+”新品種火雞項目成為全省農業組唯一獲獎單位。

農產品電子商務,成為農民創新創業、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為解決“農民會開店、到哪去開店”的核心問題,省農委每年在全省實施農產品電子商務“萬人培訓”,並與蘇寧集團合作建設蘇寧易購江蘇館,全省在淘寶等電商平臺開設地方館超過40家。近幾年,全省農產品網絡營銷額年均保持20%以上增幅,2015年突破200億元,沙集模式叫響全國,“一村一品一店”經驗全省推廣。

網絡化的管理服務更便捷。泰州市創新農業管理服務,建設覆蓋全市的“智慧農業服務管理平臺”,集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於一體,受到各級領導高度評價和農民群眾廣泛歡迎。記者手機登錄平臺,看到農民日常生產、生活中遇到各種困難和需求,都可以通過語音、文字、拍照、圖片、視頻等一鍵求助,平臺自動顯示求助者地理位置和信息,屬地各級責任組織、責任人會第一時間響應並解決問題。

農業管理服務信息化手段的健全完善,既實現了信息進村入戶服務農民,也提高了農業行政管理效能。村級信息服務站、12316農業熱線和短信、農業微博微信等有效拓展為農服務渠道,全省農業信息化覆蓋率近60%。創建部省級信息進村入戶試點縣16個,建成村級信息服務站近1600個,全省12316短信用戶300多萬戶,年均發送短信2億多條次。農產品質量溯源、土地確權登記、農村“三資”管理、耕地信息管理等農業行政管理服務系統普遍運用,縣域耕地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在全國廣泛推廣,在13個縣啟動農業科技推廣“雲平臺”,農業行政管理逐步邁向網絡化。

省互聯網農業發展中心主任徐茂介紹,我省在推進“互聯網+”農業發展過程中,注意認真總結分析發達國家經驗和國內先進做法,結合我省實際,探索出幾條重要的工作經驗:

政府投入是關鍵,農業是基礎性、保障性、公益性產業,信息技術研發應用投入較大,需要政府加大引導力度,增加財政支持;市場需求是導向,要以滿足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城鄉一體化發展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積極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信息資源是基礎,要充分發揮互聯網的“開放互聯、共建共享”理念,切實加強農業信息資源採集、整理、加工,有效滿足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農業部門全方位、多層次的信息需求;政策制度是保障,要從制度層面入手,確保互聯網信息的採集、分析、發佈更加真實、有效、可信。

乘著“互聯網+”發展浪潮,農業這個基礎性產業將釋放巨大的發展潛力。省農委主任吳沛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當前,江蘇既面臨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難得機遇,又面臨長短期矛盾疊加、內外部瓶頸制約的嚴峻挑戰。必須堅持創新驅動,通過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深度融合,讓‘互聯網+’成為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引擎,推動農業轉型升級”。

“十三五”期間,我省將深入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主攻農業生產智能化、特色產業電商化、管理服務網絡化、信息進村入戶常態化,力爭到2020年實現“123”目標:農業電子商務年交易額達到1000億元;全省規模設施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面積佔比達到20%以上;實現縣(市、涉農區)信息進村入戶、農業行政管理網絡化、農業市場主體信息服務3個全覆蓋,全省農業信息化覆蓋率達到65%。

我省在統籌規劃、完善機制、加大投入的同時,將進一步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IT企業等協作,強化技術攻關,熟化一批技術產品,努力實現“互聯網+”農業的“江蘇創造”。(吳 瓊 鄒建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