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以前農村的一些牛都上鼻環,為什麼馬和驢子不用?

農村老俗話


以前農村的牛都上鼻環,為什麼馬和驢子不用?

生活中我們常用“牛脾氣”,來形容一個倔強執拗的人的性格特點,而且牛這一動物,更是在先前沒有機械和電力的年月中,供人們進行農業生產的役用畜力,最基礎的一個作用就是幫助人們耕地!

所謂的“牛脾氣”展現出來的倔強、執拗,該是人們在對牛的馴養過程中總結出來的馴化難點,為使其能夠更加的順從人意,從而誕生了“鼻環”這一物事!

牛,在人類漫長的農業文明中,是不可或缺的助力幫手,在我們對其的觀念理解中,總有任勞任怨這樣的註釋,不過頗有己所不欲勿施於牛的意味!

牛本身的力量很大,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形容一個人的健壯會說壯的像頭牛!力氣大——提高了生產的效率,降低了人力的消耗,這是以牛來役用的好處!

但是役用馴養的過程中,比如耕地過程中牛脾氣發作了,不願配合,如果人們暴力相逼,牛的暴走反擊,往往會造成對人身傷害,這種情況下“鼻環”應運而生!

牛的鼻孔間感覺神經豐富,猶如“死穴”一般,用鼻環可以在對牛的馴養過程中,讓人們用少許力氣拉扯牽著鼻環的繩子,使牛感到疼痛,從而致使牛可以更好的順從人意,服從馴化!

一般鼻環有鐵製、銅製,現在也有不鏽鋼制,在牛的10月齡——1.5歲上鼻環為宜!


馬和驢,跟牛一樣,在人們的生活、生產中更是自古就役用的首選畜力!但凡馴養動物,都有野性難馴的特性,總會有相應的使喚工具!

牛鼻子上的鼻環,除了馴養作用,也可以看作是主人與其的指令傳達媒介!

馬和驢的役用價值,往往體現在交通運輸上,在馬和驢的身上,往往有韁繩用以人們向其傳達指令,或走、或停、或轉彎!

除了韁繩,最重要的就是鞭子了!做運輸役用的馬和驢,估計屁股上都沒少挨!

所謂的做牛做馬般的任勞任怨,更多的是在各種情形的鞭笞下的假象,連人都有身不由己的時候,何況這些動物呢!


遙遠的邀兔崖


牛、馬、驢、騾子、駱駝等均是馴化的役用動物,但畢竟是畜生,馴化不等於聽話,也有犯脾氣的時候。人們為了更好地控制它們,給牛、駱駝要上鼻環,亦稱鼻牶子,多為柳木製或鐵製;給馬、驢、騾子戴上嚼子,也稱銜子,多為鐵製。其作用類似於孫猴子的緊箍咒。在鼻環、嚼子上栓韁繩,以便牽引、樁栓,同時外出均戴籠頭,也稱籠嘴,有鐵絲制,也有麻制、皮製,以防其胡啃亂咬、毀壞莊稼。

那麼,為什麼給牛、駱駝上鼻牶子,而給馬、驢、騾子戴嚼子呢?這是由其生理習性決定的。

牛、駱駝屬於反芻動物,吃草料時風捲殘雲般裹進胃裡,隨後反芻出來細嚼慢嚥,倘戴上嚼子,則阻礙反芻,是違反其生理習性的。還好,人們發現了其弱點,即兩個鼻孔之間想通、且神經及其敏感,戴上鼻牶子,就能很好地控制它。至於羊也是反芻動物,為什麼不戴鼻牶子?是因為羊個頭小、力氣也小,易於控制、制服,故不必戴。

馬、驢、騾子為非反芻動物,戴上嚼子並不違反其生理習性;更重要的在於,公馬常常是軍用物資,供戰士騎乘,嚼子配以韁繩,更易於掌握方向及疾馳中的突然勒馬。參照控制戰馬的方法,驢、騾子均用嚼子,也是在情理之中。


北大屠夫陸步軒


在農村,我們經常看到牛鼻子上被套進了銅環,牛主人通過牽拉鼻環就可以輕易地指揮幾百斤的牛行走而不會反抗。

同樣的體型,為什麼馬和驢就不用鼻環呢?



馬、驢、牛這3種動物的體型差不多,如果發起飆來,是很可怕的,很容易誤傷人命,所以為了更好地控制他們,人想出了牛用鼻環,驢、馬用籠套的方法。

牛是倔脾氣

驢、馬的性情溫和,不需要用鼻環這種血腥的東西來控制,他們一樣可以很聽話,很溫順,很多事情都可以按照人的指令去做。而牛就不一樣了,牛是脾氣非常倔強的一種動物,如果不用強有力的東西控制它,很容易橫衝直撞,誤傷他人。

說到橫衝直撞,有幾個事例可以證明牛的脾氣比驢、馬都要差得多!

第一個事例就是西班牙鬥牛,在鬥獸場中,我們可以看到鬥牛士手持紅色帆布,吸引鬥牛進攻,牛角非常鋒利,稍微不慎,鬥牛士就有被穿堂破腹的危險。而西班牙鬥獸場中斗的都是牛,不是驢或者馬。



第二個事例就是很多國家有奔牛節,而不是奔馬節或者奔驢節。奔牛節上不僅是牛瘋狂,人比牛更瘋狂,每年都有人因牛撞擊受傷或者死亡。

再說第二個原因,為什麼唯獨牛有鼻環

養過牛的應該都清楚,牛皮糙肉厚,皮鞭根本打不透,有的人打牛,自己累得不行,老牛還無動於衷,所以才會有這種血腥的方法來牽著牛鼻子走。

牛鼻環什麼時候做

牛穿鼻環一般在一週歲左右,牛鼻中隔薄,佈滿神經,在牛鼻子上穿環,是最容易牽著牛鼻子走的。


紅叔三農


您好,科學興農為您解答。

牛鼻環的作用是穿在牛的鼻子上,當牛不聽話時拽動這個環扣,牛就會感覺到疼痛,便變得聽話順從,因此得名牛鼻環。

牛鼻環的作用是什麼?

牛鼻環是古代勞動人民設計出來的一種拴牽牛器件。早在春秋戰國後期《呂氏春秋》中就有記載,講述了一個叫烏獲的大力士將牛的尾巴拉斷了,牛也紋絲不動。而一個小孩牽著牛鼻環,牛倒乖乖地跟他走了。

在古代牛主要是拉犁耕地的牲畜,牛的脾氣很犟,體型龐大力氣也大,古代勞動人民為了防止耕牛勞累發脾氣誤傷人,也為了方便抓捕便於馴服,在日常的實踐中就發現牛的鼻中隔薄而佈滿神經,只要牽住並刺激牛的鼻中隔可使牛感覺到痛而乖乖地聽話,並總結出用一個金屬環穿過鼻中隔並套上繩子就可以牽著犟牛走。

那為什麼馬和驢子不用鼻環呢?

這是因為牛和馬、驢的用途不一樣,以前的牛主要是耕牛用來犁地的,需要人牽著走,很少有人騎牛來幹農活,再者,牛的皮厚,對疼痛不敏感,用鞭打棍敲等方式駕馭難以奏效,鼻環相對敏感更容易控制。而馬和驢在古代主要作為交通工具,為了便於駕馭馬和驢子並控制好方向,用轡頭即韁繩和嚼子套在馬和驢的頭上,通過拉韁繩和揮舞鞭子,控制馬和驢行進速度和方向。有的牛也會被用做交通運輸工具,比如牛車,也會在牛的頭上戴上韁繩進行驅趕駕馭。

並不是所有的牛都會戴上牛鼻環,一般都是公牛或者脾氣暴躁、難以馴服的牛才會給戴上牛鼻環。穿刺牛鼻環是個有技術含量的工作,穿刺點不能太靠前,不然容易拉斷;太靠後也不行,後面神經不敏感,鼻環也較難穿。穿牛鼻環一般在牛一週歲時進行,體型過小的可適當推遲至一週歲半。穿鼻環後讓牛休息一到兩天,等牛適應後,經常牽拉鼻環繩訓練溫順聽話。現在很多牛都已經不戴牛鼻環了,一是現在很多牛都是肉牛,都是在牛圈裡圈養,不需要經常牽出去耕地幹活,肉牛的性格也比較溫順,聽話,所以很少有穿鼻環的。二是穿牛鼻環是一件很殘忍的事情,通過疼痛刺激牛,迫使牛聽話,一些國家(例如歐盟)出於動物保護主義禁止給牛穿鼻環。(二)

這裡是科學興農,歡迎添加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科學興農


以前農村的一些牛都上鼻環,為何馬和驢子不用了?

就這個問題,農村上鼻環的牛大多是“耕牛”

耕牛之所以上鼻環是為了牽住牛的鼻子走路,那為什麼要牛要牽鼻子了,那是因為牛不喜歡走路,就喜歡吃東西,牛是一種“反芻型動物”胃裡頭儲存著大量的食物,沒事幹就把胃裡頭的東西翻出來嚼,弄的牛嘴裡頭都是白沫子,邊吃邊還時不時望望遠方,這可能和動物警惕性有關。

等胃裡的東西吃完,牛就在地上尋草吃,繼續儲備草料,牛平時不咋喜歡走路,走起來也是慢慢騰騰,所以人們為了更好的控制牛,就在牛最脆弱敏感的鼻子上鼻環,好牽著牛鼻子走路。

那驢馬為什麼不用鼻環了,那是因為驢馬喜歡走路和跑路,(這可能也是一種動物逃命本能)只用韁繩控制住驢馬的頭部用來掌握方向就可以了,因驢馬最易受驚,一抖韁繩它就跑,驢馬頭部的力氣不大,容易控制。而牛則不同,牛的頭部力氣大的很,因為牛是長牛角的,不知道大家看過鬥牛沒有,天生用角鬥雄和防禦,所以頭部力氣很大,牛上了韁繩根本沒用,人用韁繩牽牛根本牽不動,如果牛脾氣上來,人都被牛牽著走,人們為了控制住牛就在牛鼻子上了環,這樣牛就變乖了,你牽哪兒,它走哪兒。


夏有涼風61


給牛上鼻環絕對是迫不得已。牛的力氣一般都比馬和驢子力氣要大,而且牛的脖子比馬和驢子要粗要硬。牛一但發起脾氣來,人是難以控制的,拽韁繩也拽不住。人們都是給那些不老實的牤牛上鼻環,一般母牛是不用的。

馬和驢子脖子要比牛軟得多,它們不聽話時,一般人拽韁繩就能把它的脖子拽彎了,想跑都沒法跑。而且對付不老實驢子和馬還有相對人性化的辦法,那就是把籠頭套嘴那塊弄成兩個鐵板。人使勁一拽韁繩,兩個鐵板就會夾馬或驢子的嘴,這樣它就老實了。



佔禮雜談


其實我們的大家都知道,牛是很犟的,在長期的養牛實踐中:人們發現牛的鼻中隔薄而佈滿神經,只要牽住並刺激牛的鼻中隔可使牛感覺到疼痛就可以讓牛比較乖順。

並且為了便捷,人們總結出了利用一個金屬環穿過鼻中隔並套上繩子就可以牽著犟牛走。

牛上鼻環的注意事項

雖然給牛上鼻環能解決牛脾氣的問題,但是牛鼻環穿戴也影響著牛的調教的牽引,我們因此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穿戴鼻環時候的年齡

穿戴鼻環應該在牛的十月齡到一歲半左右,隨著牛的體型作輕微的調整,例如體型較大盡早掛環,在十月齡到十二月齡之間,體型較小則可以晚點。

2.注意穿戴鼻環的位置

鼻環穿戴部位是牛鼻中隔中央處,避免誤傷或者穿戴後無效。

但是馬和驢子相對於牛而言,馴服手段比較簡單,我們平時在電視上都能看見,只需要一根簡單的鞭子就可以讓馬和驢子比較聽話。


【雲種養APP—匯聚全國農技專家為你免費服務,點擊“瞭解更多”】


雲種養


在以前的農村,家家戶戶都會養一些牲畜充當勞動力,幫了農民不小的忙。可是咱們卻能發現以前農村的一些牛都上鼻環,可是馬和驢子不用?這是為什麼呢?

這其實是人們對這些牲畜的藥害的一種掌握,在農村有一種說法叫做“牛牽鼻子馬逮鬃,騾子要抓下嘴皮”,就是說的這個理!

為什麼牛要牽鼻子呢?

咱們都知道牛是一種慢騰騰的動物,農村也叫作“肉”,雖然看著比較溫和沒有脾氣,可實際上卻是最倔強的,你拉著牛頭讓它拐彎,可它卻偏不,讓人心急!所以咱們才會用“牛脾氣”來形容那種特別執拗的人。

不過在人們的生活中卻發現了牛的弱點:鼻子,於是就有了鼻環這種東西,穿在牛的鼻子裡,能讓牛感到疼痛,非常方便的幫助人們馴化牛,讓牛更加聽話。

比起牛來說,馬、騾子、驢也都有著自己的弱點所在,馬的弱點就是脖子上的鬃毛,而驢、騾子的弱點就是下嘴唇。所以才不會在這些牲畜的鼻子上打個鼻環。而且比起牛來說,馬、驢的脖子比較柔軟,靠人力就可以讓他們更改方向,所以只需在頭上戴上籠頭就行,不需要打鼻環!

駿景——殷


駿景農業


牛穿鼻環是控制牛發起倔脾氣最有效,也是最得力的唯一辦法,別的地方都沒有作用降服它,只有控制住了頭,才能聽從馴養和耕用,而且牛鼻處感覺神經也很靈敏,縱使最倔的脾氣想要掙脫,它還要考慮自己的疼痛感受。

牛因塊頭大,蠻勁十足,雖然走起路來不楊不睬的,能急死人,但要發起飆來的奔跑速度比走路要快幾百倍,特別是發情期間的母牛。就是因為力氣太大,多以形容人所做某事用了“九牛之力"等等,或因人某種態度倔強,而用“牛脾氣”來指責。

而馬和驢,相對於牛來說,力氣要小些,尤期一般的小個頭品種驢,力氣要比牛小很多,而且這兩種牲畜易於馴化,必竟是家馴品種後代,不象野馬野驢一樣,性情急躁,見生人就避或有攻擊人的傾向,所以這兩種性畜性情還算可以,只是在運輸或喂料過程,或休息時候或夜間圈欄管理安全,它們都要戴籠頭,以便韁繩控制,防止走動範圍過大。

雖然相對牛倔脾氣,馬和驢性情溫和些,但也有個別不易馴服跳皮的馬和驢,這個時候,主人會在枷板不面,置一串比馬或驢嘴適宜的鐵鏈(我們這兒叫“提牙子”,也叫夾嘴),繫於枷板兩下稍,套於馬或驢的上下兩頜骨之間,如果它們不聽話,韁繩提一下,會碰到上下牙,而且提的越高,它們會感覺越難受,刺激它們聽話。

所以,各種性口有各不相同的馴服和控制辦法,這都是中華民族在馴養和使用過程中,所得出的最行之有效的,雖看起來帶有原始味,但也是最唯一的辦法。


基層農人


記得小時候,也就是70年代吧,五元錢就能買到一頭斷奶的小牛,驚奇,買一頭殺了吃肉多好,後來才知,殺耕牛僅次於殺人一樣犯法,也就是你買一頭牛回去除了養外不能有非分之想,累贅。難怪這麼便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