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1 萬萬沒想到:孫悟空的原型原來是孔子

聖人是誰,我不知道,聖人叫啥,我也不知道,因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聖人雖無無名,但有一點我敢肯定,他肯定是猴子變的,而且肯定是猴子裡面的聖人變的,這個猴子聖人,應該叫做孫悟空。

一、道從聖人。

孫悟空師從菩提祖師,他仗之橫行天上地下、三屆四州的七十二變、筋斗雲諸般法術皆自三星洞菩提祖師處學來。他與唐僧有師徒之名而無授功之實。比起因為救命之恩而感激進而拜之為師的唐僧,顯而易見,孫悟空更應該稱作是你菩提祖師的弟子。

萬萬沒想到:孫悟空的原型原來是孔子

那麼菩提祖師是仙是佛、是妖是魔、是道是聖,他的“道”又是屬於何道呢?

試看這段,當孫悟空因為不能長生不死,感慨流淚的時候,通背猿猴告訴他,天下有三等人可以長生,這三等人“乃是佛與仙與神聖三者,躲過輪迴,不生不滅,與天地山川齊壽”。菩提祖師,顯然並非真佛,那麼他是道是聖呢,

當孫悟空聞到欣喜、抓耳撓腮時,菩提祖師問孫悟空浴學何種道,他先後向孫悟空提及了“術”“流”“靜”“動”四門大道。

“術字門中,乃是些請仙扶鸞,問卜揲蓍,能知趨吉避凶之理。"

“流字門中,乃是儒家、釋家、道家、陰陽家、墨家、醫家,或看經,或唸佛,並朝真降聖之類。"

"靜字門中是休糧守谷,清靜無為,參禪打坐,戒語持齋,或睡功,或立功,併入定坐關之類。”

"動字門中是有為有作,採陰補陽,攀弓踏弩,摩臍過氣,用方炮製,燒茅打 鼎,進紅鉛,煉秋石,並服婦乳之類。”

這四門大道,包括涵蓋仙佛儒三家大道、又旁及諸子百家等人間學術,三教合流、仙凡同修、既又神仙法術,又有諸般學說。如此萬藥一爐、融通諸法,顯然不是單一的道教大道。祖師這種稱法、還有童子這種說法,顯然也不是佛教的大能。除這兩者之外,精通法術、通曉長生之法的只剩下聖人,所以菩提祖師,乃是聖人大道。

菩提祖師既然是聖人之道,那麼孫悟空得其真傳,所修所學自然也是神聖大道,既如此,孫悟空是聖人門徒、最後功德圓滿、大道得成,自然算的上是聖人了。

萬萬沒想到:孫悟空的原型原來是孔子

二、五百年的隱喻

 “普天有道聖人生,大地山川盡效靈。塵濁想應淘汰盡,黃河萬里一時清”這是羅貫中《平山冷燕》中的一首詩,其中化用了中國一個古老的傳說,黃河澄清之時,便會有聖人出現,救濟天下、平亂紛爭。

《幼學瓊林》有一句話叫“聖人出 黃河清”,便是講的這個傳說,中國漢代有位以長壽聞名後世的人物叫做彭祖,彭祖年高八百有八,可謂極得上天眷顧了,他也因此為傲,常常在街上放浪形骸、縱歌而唱:“我彭祖活了八百八,沒見過黑炭把白炭刷,有誰比我年紀大,願把老婆輸給他”。街上人,都以此為樂。有一次,一個遊方和尚路過此處,聽到彭祖又在賣弄年紀,於是作弄他道:“我是方外一老僧,開天闢地我先生,若問我年紀有多大,我見過黃河三澄清”。彭祖為之詞窮,相傳黃河五百年澄清一次,所以老和尚活了一千五百歲,自然比彭祖要大上許多。當然按照中國的傳統彭祖老先生有一位聰明智慧的妻子,最後以巧言將贏過了和尚,免了自己改嫁之苦。

五百年,聖人出,這個傳說其實早在戰國時代便已為大眾化所熟知。

萬萬沒想到:孫悟空的原型原來是孔子

《孟子.公孫丑》記載了這麼一段話,可以作為此事的作證。

“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聞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

由周而來,七百有餘歲矣。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 孟子所言: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很顯然他的名世者說的就是五百年必有聖人出。

知道了這個道理,那麼孫悟空隱喻聖人就很明顯了。 孫悟空被壓五行山下五百年,不多一年,也不少一年。五百年前,孫悟空孤高絕奧、鋒芒必顯、反天庭、鬧瑤池、偷蟠桃、竊金丹,法力滔天、煞氣逼人。五百年後,孫悟空尊佛敬帝、持戒守律,保護唐僧取經兢兢業業、鞍前馬後毫不懈怠。可以說五百年正是孫悟空由一個攪亂乾坤的“妖怪”向救濟天下的佛教徒轉變的心理過程。孫悟空保護唐僧的目的正是去往西天求取《大成真經》解救天下疾苦,這與五百年聖人出治平天下的傳說何其一致,顯然吳承恩是以悟空隱喻聖人的。

三、孫悟空的聖人之行

什麼是聖人,這個概念很難給出。我們不妨採取類比法,中國公認的聖人只有一位,那就是孔子。孔子周遊列國、遊說諸侯、縱橫慷慨、言傳身教、道傳天下,他所奉之終身的是“仁”的理念,他所孜孜追求的治平天下、平亂紛爭、還天下以太平、還萬民以安居。他以天下蒼生的康樂和祥為念,是一位道德情操高尚的謙謙君子。

萬萬沒想到:孫悟空的原型原來是孔子

孫悟空只是一隻猴子,他或許沒有孔子的諸般理念想法,但是他幫助唐僧取經在事實上是為了“超亡者昇天,能度難人脫苦,能修無量壽身,能作無來無去”,是有著大仁大義、大慈大悲的聖人之行的。因此孫悟空是一位有著聖人之行、聖人之實的猴子聖人。

其實通讀《西遊記》全書,可以發現作者對於聖人的追求之迫切。孫悟空在前往東海求兵刃的時候說自己是花果山的“天生聖人”,孫悟空自稱“齊天大聖”,孫悟空與牛魔王等大妖結拜的時候六妖自封“平天大聖”、”復海大聖。”“混天大聖”“移山大聖”、“通風大聖”、“驅神大聖”,甚至連一個妖怪都要叫做“九頭元聖”,《西遊記》成書於明末亂世、國家內憂外患、狼煙四起、遍地烽火、餓殍遍野、民不聊生。因此作者在書中對聖人的表現出的渴求,正是對國家承平、生活安定的渴望,而唐僧的取經正是這種思想的折射,可以說《西遊記》中的聖人並非孫悟空一人、包括西遊五人組的全體,因為他們代表著普天萬民對和平、安定的追求與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