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 關注孩子的小學之路,這幾個坑大家都看看!

第一轉折:幼升小擇校

關注孩子的小學之路,這幾個坑大家都看看!

進小學,對於我這樣的父母來說,只是後面漫漫長路的開始。

由於對口學校是所謂的“菜場小學”,我和女兒開始了懵懵懂懂的幼升小征戰。別說女兒是“考試菜鳥”(她連一堂正規的課也沒有上過),我們自己也是“菜鳥父母”,所以也就隨大流既去考了上海北區著名的“XX附小”,也去浦東與3000多大軍參與了10年一貫制著名小學的考試。

記得當時看著女兒小小的圓滾滾的身體一個人掛著牌子找考試教室並且還要上機考試(她以前從未使用過計算機),隱隱覺得隨著進小學後,“自由”也許是越來越奢侈的事情。在門口等她的時候,聽到身邊的父母在交流經驗,越聽越汗,普通的拼音學習、英語學習根本不算什麼,思維訓練正正經經學了3年的大有人在。“不然考什麼考,考了也是白考。”有的家長說。在面試環節,學校老師甚至和家長明說:“如果父母之間沒有一個能‘全職’陪伴孩子學習,建議還是不要來讀我們學校,吃不消的。”幼升小考了4所學校,最後雙向選擇了徐匯一所以藝術教育和快樂教育著稱的私校,小學生活就這樣開始了。

一年級一開學,立馬就給顏色看了,由於不識字,考卷上的題目都看不懂,語文考試只考了六十幾分。英語背誦也像是背天書一樣,一字一字,光靠學校裡每天一節課,回來自己根本完不成作業。

我大致瞭解了一下,現在入小學的默認識字量500-800字之間(1000字以上絕不是少數),數學、英語程度因人而異,但像我們這樣的“素人”,全班大概只有2、3個。

無奈之下,決定語文由我自己來補課,英語請家教來教自然拼讀。大約過了2個月,孩子逐漸適應了,全家人大鬆一口氣。我們不求孩子對分數“錙銖必較”,名列前茅,不是很多書上都說,“中游的孩子最幸福”嘛……

照理說,我和他爸爸腦筋都不算糟,當年也都是名牌大學的所謂“高材生”,從來沒有為學習發過愁,想著女兒本來也就是學前學得少,填平了差距應該就沒問題了。但誰知世道早就變了,我們小時候那種回到家半個鐘頭做完作業書本一扔到弄堂裡找小夥伴玩的時代早就過去啦。

家長群裡兜一圈,再淡定的父母,也都在暗暗地拼,搞得我後來都不願意看群了。但除了一年級學了一陣自然拼讀,我至今還沒有讓女兒補課,因為她的課餘時間已經夠少了,而我堅持認為一定要保證孩子足夠的“玩樂”時間。

第二:三年級來了

關注孩子的小學之路,這幾個坑大家都看看!

由於堅持“自由”的念頭作祟,一二年級除了一開始為了拉平入學差距而補了一陣以外,女兒的功課基本是自己搞定。我也一度引以為豪,雖然她的成績不怎麼樣,但好在書包自己理,書皮自己包,功課自己做,實驗自己做,仍然保持著幼童的單純之心。雖然每天拖拖拉拉磕磕碰碰亂糟糟,但也保持著小小的進步。

一直到三年級來了。都說小學時期三年級最關鍵,學校裡還專門開設了小學三年級家長講座,老師再三關照:三年級不努力,小升初徒傷悲。

所以真正的現實問題就來了,那就是怎麼才能進一所好初中,從而讓自己的孩子不至於早在12歲的時候,就幾乎失去了受更好教育的可能。

我這才明白,為什麼當我們在公園的草坪上放風箏的時候,別人家的孩子上奧數課;為什麼我們家的孩子在家裡忙進忙出做“無用的”實驗時,別人家的孩子在拼命練琴掐準時間小學畢業前考出10級——因為除了壓榨孩子的玩樂時間以外,還有什麼好辦法呢?

稍稍計算一下,從孩子出生到上初中總共只有12年,第一年還得吃奶,此後11年,有的人努力學習(就算人家是拔苗助長),你卻“全面發展”,等到12歲“一考定終身”拼證書拼知識拼成熟度的時候,別人家的孩子拔著拔著至少看起來“長了”,而你發展著發展著卻總還沒來得及“全面”,那該找誰去就找誰哭去吧!

我知道,有人會說,拔苗助長無異於飲鴆止渴,人的一生那麼長,考不上大學怎麼了,考個破大學人生就沒指望了嗎?再說,那些從小讀書腦袋讀傻的人見得多了。這話說的太對了,我原來就是這樣想的。以前我也不屑於隨大流,讓孩子“全面發展”了8、9年,然後只剩3年了,突然發現還是希望能找到一條既不讓孩子讀傻又儘量不去浪費時間讀破大學的路。

第三個轉折:糾結與釋然

關注孩子的小學之路,這幾個坑大家都看看!

看清楚了這條殘酷的道路以後,差不多有3周時間,我都處於極度焦慮和壓力中。

女兒的成績雖然在班上也不屬於最差的,但在綜合實力上顯然沒有什麼競爭力:奧數還沒開始,拉琴僅限於業餘愛好,英語還是幼兒園級,加上一向散養慣了,缺乏好學生爭當班幹部的“上進心”。我家的娃到底怎樣才能在小升初的道路上找到一席之地呢?

首先想到的是轉國際班。身邊不少朋友的孩子早的在三年級,晚的則在初中轉了國際班,據說都是從地獄到天堂的經歷。其中一個孩子的經歷特別值得寫出來。

有個朋友的孩子在小學是在長寧區最好的公辦小學讀的,為了讀書還在學校附近租了房子,媽媽五年全職陪讀,兒子也算聽話努力,補課、奧數、競賽、英語、鋼琴五步曲按部就班,到五年級畢業時,獲得奧數獎狀若干,如願進入華育,算是在小升初打贏一場硬仗。全家搬到中海瀛盤,兒子在華育繼續埋頭苦讀,成績中上,若不出意外,繼續努力,考到上中不算意外。

直到有一天,他媽媽告訴我們,兒子從華育轉學了,眾人愕然。各種疑問撲面而來。如此千辛萬苦考進去,怎麼又撤了呢?

他媽媽告訴我,他們進了華育以後,每天作業做到10點鐘,小孩沒有一點點空餘的時間,雖然成績一直在中上,但是可以看得出來,兒子的狀態不好。她經過痛苦的思考,經過對孩子的資質、特長以及狀態的全面考量,全家人做出了似乎是“匪夷所思”的決定,轉學到協和國際學校去了。

但在仔細瞭解了國際班的條件和費用以後,我無奈地發現,我家的經濟情況不足以讓我們能負擔她從小學開始的國際課程教育。所以“國際班道路”就此打住。

接下來就是“拼”的道路。我算了這樣一筆時間賬,奧數課一週6個小時,英語課一週3個小時,兩門課家庭作業一週怎麼也得3小時。就這樣,一週一共168個小時,睡覺70小時,飛快吃飯7小時,上下學7.5小時,上學40小時,做校內作業12小時,練琴7小時,現在再加上課外補習12小時,路上來回怎麼也得累計3小時吧。然後發現,小孩每週剩下的可供自己分配的“空閒”時間連10個小時都不到,其中還要不包括上廁所洗澡刷牙起床的時間。

有一天,我發現女兒邊做作業邊默默地流淚,我問她,你是不會做,還是不喜歡做。她搖頭說,都不是,只是想想做完作業練完琴立即就要睡覺了,一分鐘想做自己的事的時間都沒有了,心裡有點難過。我聽了都要哭了。我覺得不論是天才也好,傻瓜也罷,有誰見過地球上哪一種生物如果連呼吸都要計算時間的話,還能健康成長的嗎?

哎,這條路看來也走不通,我不是虎媽,也許是我自己懶,也許是我不夠狠,但我仔細問自己,關鍵是壓根不信!孩子也許不懂,可是我們都是成年人了,我們自己在經歷了那麼多精神的磨難以後,真的還會相信靠這樣訓練出來的人,成年以後獲得幸福的概率會比中大獎更高嗎?相信稍微有點理智的人都會得出答案。

家長能做些什麼呢?

1、抓速度最重要

關注孩子的小學之路,這幾個坑大家都看看!


和不少孩子一樣,我女兒動作慢。在一二年級的時候,我忽視了這一點,總認為孩子長大就會好了。但現實告訴我,等不及啊!三年級一到,功課量明顯提高,如果能1.5個小時做完的作業,她做2.5小時,就是活生生少了1個小時,要知道對於一個小學生來說,1個小時的自由是多麼寶貴啊!

因此我強烈建議不論何種情況,在孩子一二年級的時候,正確率都可以不管,必須把速度抓上去。而且,速度並不和“自由”相違背,速度也並不意味著所有的事都要匆匆忙忙。速度是自由下的規則,有了速度就有了時間,有了時間,才有一切的可能。

再以我外甥舉例,我外甥做作業速度特別快。讀到初三的時候,全班絕大多數同學都要做到晚上10:00以後,但他每天放學後現在學校做作業,抓緊時間一般在7:00左右就迅速做完,然後回家吃飯,晚上還有足夠的時間看課外書或下樓打籃球。

2、別說你刷題不重要

關注孩子的小學之路,這幾個坑大家都看看!


應該說,雖然很多題目(答案)一如既往的僵化(尤其是語文),但是我決定一不抱怨制度,二不抱怨老師,而是通過仔細地梳理和理解,指引孩子更全面及觸類旁通地理解“正確答案”,決不輕視孩子的任何“幼稚”的疑問。

如此一來,一道題目就不僅是為了求一個正確答案,而是通過一道題,事半功倍地儘可能地學出知識面,學出興趣,學出探索精神。

例如我們做到關於黃山的閱讀題時,我們不僅查閱了她所感興趣的各種地質資料,還一起觀看黃山風景片,甚至在假期安排去黃山旅遊;做到數學的“簡便計算”時,指引女兒把各種簡便計算的方法歸類,把自己容易出錯的原因歸類,這不僅讓她能更快地完成作業,最要緊的是同時也真正地在做題的過程中,理解“數學”的意義;再例如在她拉琴的時候,我們不僅練習技術,還一起閱讀作曲家的各種小故事等等。

回首自己的學習經歷,我覺得“知其所以然”是最能激發學習興趣的,不僅如此,日積月累會讓你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3、自由是自己給的

通過對孩子學習的思考,我也反思了自己思想中對於“自由”一詞的偏狹認知。

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社會,任何一種制度,都有其“不自由”的一面。如果我們沒有能力改變大環境,那麼如何在小環境中真正幫助孩子去認識“自由”,是父母最重要的功課。

我現在認為的“自由”是,首先是“理解”,這理解,既是對歷史現在的理解,也是對自身及外界的理解;其次是“勤勞”,再自由的國度,也不可能躺著吃脖子裡的餡餅;最後是“接納”,所謂接納就是,我從我的智力、能力、心力方面都思考過了,盡力了,並真心地相信,那麼不論現在怎樣,未來怎樣,都保持“接納”的心態。

不得不說,通過這一個多月的實踐,作為家長,我真的覺得很累。不僅是身體累,最主要的還是自己需要不斷學習和反省的那種壓力。社會環境我們不能改變,學校環境我們也不能改變,如果我們還不改變自己,那還能抱怨誰呢?最重要的是,不論結果如何,我覺得我沒在浪費時間;不論我女兒以後到底能上哪個學校,至少在能力範圍之內我已經盡力了。

我沒有僅僅用“小升初”的目標來“壓榨”孩子,而是以一個完整的健康的人的標準首先來要求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我更多地去反省自己,克服自己的懶惰、虛偽和負面情緒。所以我寫下了這篇文章,希望和各位父母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