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3 80後的寒冬到來了

80後的寒冬到來了

先講一個真實的故事,有一位住在深圳的朋友,是獨生子,請了1名保姆在家照顧生病的母親,加上老太太的其他生活開銷,一個月要花差不多2萬元。連保姆都說“這老太太命真好,有這麼好的兒子。”

這樣的孝順,對大多數人來說,絕對是奢侈品。

在一些小城市裡,醫院護工的價格是100元一天。一二線城市裡,價格漲到了200到300元一天,等於每月6000到9000元的開支。

很多在一二線城市打拼的子女們的月薪,也就剛好給護工發工資。

如果是請住家護工(保姆)來照顧不能自理的老人,大小便都需要照料,價格就更加昂貴。

為了讓父母能安享晚年,沒有兄弟姊妹、沒有退路的獨生子女們必須揹負起兩倍、三倍的經濟壓力。曾經的中國家庭講究“四世同堂”“子孫繞膝”,如今獨生子女成為了支撐大家庭的中堅力量。

養老院:貴的住不起,便宜的等不起!

有些家庭出於種種原因,會選擇把老人送去養老院。

北京一家只收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民營養老機構,每人每月的費用在5000至6000元,這遠遠超出了大部分老人的退休金數額。

入住高端養老機構要花多少錢?知乎某網友的結論是,522萬到1162萬,這價格非常驚人。

有錢的可以去住民營養老院,只要子女有錢,一切好說。

但如果子女沒錢呢?只能選擇了逃避!

南京一位65歲的老母親腦梗,住進了養老院,每個月的住院費要1萬多。眼見又產生了1萬多元的欠費,於是兒子出現了幾次之後再也沒出現過。

“久病床前無孝子”的背後,是獨生子女不堪重負的現實!

與私營養老院相比,公辦養老機構更具“性價比”。不過,住進公立養老院,是一件有錢也未必能辦到的事。

深圳一個網友為父親考察養老院的時候驚呆了。一家價格相對便宜、條件好的公立養老機構,有2000多名老人在排隊,但每年只能安排入住一百人。

從當時開始排隊,他父親得等20年才能住進去。

北京一家公辦養老院,價廉物美,單間只要2250元一個月,雙人間每人只要1200元,但入住卻要排隊等100年。

才兩週時間,報名的人就把一年的空床位住滿了。

“孝順”是種奢侈品,成本高昂,也是對子女們經濟實力的考驗。

一方面是出現病痛時,一個孩子所能提供的資金支持和照料都比較有限。

另一方面是,平日的生活中,大多數父母並不與子女住一起,甚至不在同一個城市,心靈上的孤獨不可避免。

而老人們對情感和陪伴的需求,對有些獨生子女們來說,已成為一種難以迴避的負擔。

80後的無奈,看看都心酸,從歷史規律看,每個x0後都無甚差別,都要經歷上一代的影響,並在社會發展中,開創獨特的新一代生存特徵。但80後總是顯得略有不同:因為80後確實處在了比較大的歷史斷層,從理想到現實歷經了很大的變遷。

當我們讀小學的時候,讀大學不要錢;當我們讀大學的時候,讀小學不要錢;當我們還沒能工作的時候,工作是分配的;當我們可以工作的時候,撞得頭破血流才勉強找份餓不死人的工作;當我們不能掙錢的時候,房子是分配的;當我們能掙錢的時候,卻發現房子已經買不起了;當我們沒有進入股市的時候,傻瓜都在賺錢,當我們興沖沖地闖進去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成了傻瓜;當我們不到結婚的年齡的時候,騎單車就能娶媳婦;當我們到了結婚年齡的時候,沒有洋房汽車娶不了媳婦;當我們沒找對象的時候,姑娘們是講心的,當我們找對象的時候,姑娘們是講金的;當我們沒找工作的時候,小學生也能當領導的;當我們找工作的時候,大學生也只能洗廁所了;當我們沒生娃的時候,別人是可以生一串的;當我們要生娃的時候,誰都不許生多個的。

中國的80後大約有2億人,我們是計劃生育政策下的獨生子女一代,如今,我們三十而立,人生進入到工作、婚戀、生育模式。住房、婚戀、競爭壓力、父母贍養等,構成了“80後”青年普遍面臨的現實枷鎖。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讓他們感到迷茫與焦慮。

或早或晚,每個80後都將最終覺醒。覺醒於選擇什麼樣的環境,覺醒於改造環境,覺醒於自己是誰,覺醒於改造自己,覺醒於發現未來,覺醒於走向未來。

覺醒會帶來陣痛,也將會帶來光明。

如果你也是80後,如果你發現你的生活已經赤裸裸地展現在上面,

苦逼的80後,這個當前這個時代的主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