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8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的“另類”欣賞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的“另類”欣賞

馬世川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的“另類”欣賞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的“另類”欣賞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的“另類”欣賞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的“另類”欣賞

有材料證明,臺北故宮的《寒食帖》和所謂的南遷文物毫無關係。它是國民黨要員,民國外交部長王世傑費盡心機從日本人“菊池惺堂”處重金購得。其中還有“菊池惺堂”冒死搶救的故事,這些故事,今天看來是非常滑稽可笑的。按照筆者的判斷,正是因為有王世傑先生的親自作跋於後,且極盡詳細的描述了《寒食帖》的迴歸過程,可以看到,王世傑對自己的收購很為自豪。因此,矇蔽黨國,貪贓枉法的主觀故意的可能性很小。當然被日本人矇蔽的可能性陡增。這與建國以後花重金收購《五牛圖》是一個路子。

問題還並不在於花的錢多錢少,如果《寒食帖》是宋人的遺墨,那倒也可以聊以慰籍。關鍵的問題是,包括所謂天下第三行書的《寒食帖》在藝術角度距離東坡太遠,太遠。尤其是近年,沉寂了幾十年的故宮舊藏在互聯網的支撐之下逐漸曝光,信息不對稱的“兩宮”神秘被高科技瞬間擊碎。有了樣本的比對,七十多年以前的故宮南遷的喪亂之旅才漸漸明晰。就我們所選擇的《寒食帖》來說,它的出生不明,來歷不明,至少不是南遷的結果。如果不是臺北故宮的“說漏了嘴”,世人還會以為它就是故宮南遷之物,血統正派,系出名門。而事實上,又有多少臺北館藏書畫是來源於“南遷”?還想弱弱的問一句,臺北,您南遷的傢什當中有中國古代書畫嗎?

在更多的時候,對古代書畫的評價並不艱難,事實上也並非需要非常專業的知識,生活的常識和普通的審美就可以擔當大部分的任務。皇帝新裝的戳穿,並非來自於一個有經驗有智慧的成人世界。而對書畫來說,一個乾淨且幼稚的心靈往往比一群業內人士看的更加清楚和直白。70多年的荒誕瀰漫在華人世界,政治和政權的動盪,讓傳統早已塗炭。因此,與其說今天華人美術界對古代書畫的理解的高深理論的炫目,不如說是整體性的“狼孩”生活狀況的再演繹。以拙劣的版本做教材,害苦了好幾代中國人。失去了自然科學的對古代書畫老化規律的基本探索,就失去了中國古代書畫系統性理論的根基。限於篇幅和所要針對的閱讀人群,對《寒食帖》的研究僅限於“常識”,而常識在通常情形下已經足夠了。

行書,不管怎樣,你要起碼告訴別人寫的是什麼吧,這就是常識,或者說是常理。這個要求過分嗎?臺北《寒食帖》能夠做到嗎?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的“另類”欣賞

“右”字勉強做到了,因為蘇軾筆畫“豐滿”,密不透風,後世臨摹頗費心思,這也是“技”之所在。但這個“密不透風”並不意味著可以鬍子眉毛一把抓,至少在字架結構上交代清楚。先寫哪一畫,後寫哪一畫,幾筆幾畫,哪粗哪細,哪曲哪折,總要有個形吧。看看第二個“黃”字,如果把上下文遮掩住,你還可以認出那是“黃”字否?是不是可以有一萬種以上的猜測?作為臨帖,你能還原東坡當時的筆跡?這樣的字具備可供臨帖的基礎嗎?州字寫明白了,給它鼓掌。那麼“寒”字寫明白沒有呢?好在單拿出來,憑藉著中等以上的智商,可以聯想到那是“寒”字。可惜的是,“寒”字又寫“糊”了?至於最後一個“首”字還是缺斤短兩了,而缺斤短兩的結果正是“自”的肚子裡那兩畫有難度,對,很難,難就難在空間侷促而筆畫要肥厚這個矛盾。除此以外,“自”是一筆寫成,左手一豎還要擔當重複著墨,半路還要“溜號”完成兩橫。可以看看下圖了,看看是不是很清晰?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的“另類”欣賞

上面的字是不是可以臨摹?答案是肯定的。筆畫很清楚,結構很明白,“食”字,“首”字,“寒”字應當仔細觀察,是不是墨跡二次覆蓋的地方墨色濃重?這是不是可以提示我們筆觸在此有二次著色?是不是可以幫助我們臨帖時候容易推演出蘇軾當初的運筆軌跡?臺北故宮《寒食帖》的最後就是“右黃州寒食二首”,一共六個字,踏踏實實寫“糊”了兩個,偷工減料一個,除了漢字當中最簡單的“二”勉強過關以外,州和右字也不盡人意,很顯然,就這六個字而言,談敗筆都已經很奢侈了。當然,一定會有人問起上圖當中的“眉陽蘇軾”印章的問題,此刻,只能告知,眉陽蘇軾印鑑也是常識性問題,它當然不是孤證,互證的樣本很多,顯然不必要“臆造”,如果是為了模仿臺北故宮,大可不必畫蛇添足。

以上是我們對寒食帖的尾巴,也就是最後的幾個字假裝分析了一把,是不是也可以把開頭幾個自也假裝分析一下呢?這樣,有頭有尾就顯得平衡。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的“另類”欣賞

開頭幾行,往往是拿捏最好的幾行,那就把開頭“春去不容惜”幾個字單抽出來演練一次。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的“另類”欣賞

春是三橫,一撇,一捺,底下就是一個日字。因為要“像”東坡,所以筆畫要豐腴,筆畫一胖,這三橫就放不下了,以至於第二橫和第三橫“粘連”,這一粘連,結構就完了,底下的日子也是一個道理,空間小,筆畫要粗,還要結構清楚,所以拿捏的空間就非常有限,如果不是上下關係,日字寫成個啥,你自己儘可以想象。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的“另類”欣賞

過多的表揚和自我表揚沒有必要,同樣的春字,三橫清楚嗎?粘連了嗎?底下的日字,蓋一筆寫成,也有空間的侷限,但這一筆交代清了,看起來有斷處,仔細看一眼掃過的鋒芒,日字完成了一個五百四十度的迴轉,高質量的落地了。事實上,一旦筆畫相互粘連,那麼筆畫的質量就無從談起,這是因果關係。至於“去”字,不再贅述。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的“另類”欣賞

不必講究筆畫具體的質量了,這種書法狀態之下,講究是很“奢華”的,容字的上半部分尚且清楚,下本身是谷字,最底下是個口,你能看見那是個口嗎?那不是一個匕首的“匕”嗎?惜字的結構,左側為心,右側是“昔”,右側最下是“日”,臺北《寒食帖》的這個“日”直接捅出一個黑“蛋”,這叫人情何以堪?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的“另類”欣賞

而對於民間版本而言,這兩個字,該連則連,該分則分,基於行書的原則,拿捏有度,分寸感極佳。筆畫交代的清清楚楚,絕無囫圇吞棗。惜字底下的“日”同樣和“春”字下端的日字一脈相承,優雅的540度迴轉,穩穩落地,只不過少了些許略過的鋒芒,這是筆尖提起的緣故。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的“另類”欣賞

上圖臺北故宮的“已”,如果不告訴你這是個啥字,你一定會以為這是顯微鏡下的“蝌蚪”。你儘可以原諒一個照貓畫虎的事,但照著“已”字寫出蝌蚪恐怕令人絕望,這不是蘇軾,蘇軾還沒有這麼拙劣。這更不是書法的規矩,寫啥像啥是最起碼的,像都談不上,再談書法之“法”就更遠了。如果書法脫離了能夠識別的基本功能,那書法的存在就沒有意義。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的“另類”欣賞

上圖這個“已”,當然“涇渭分明”了。且妙不可言,與東坡書法習慣如出一轍。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的“另類”欣賞

對這個“來”字的分析,普通人的智力恐怕遠遠不夠了。無話可講。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的“另類”欣賞

這個來字,看起來橫豎分明,實際上,如果考慮到“氣脈”的趨勢,它是一筆寫成的,只是有兩處“提”而已。這是行書的要求所致,如果是草書,這兩處“提”往往會以“牽絲”的方法落在紙面上。沒上過美術學院的研究生課程,也不知道,教授們能不能講到這些細節,不知道,真的不知道。

我們僅僅就寒食帖的頭尾兩處針對性的拿出了幾個字加以研究,這也是一種很無奈的方法,如果通篇這樣,費時費力且不必述說,痛苦的折磨會把好人逼瘋。好在匆匆的開啟,又匆匆的結尾,極大的縮短了受折磨的時間,痛苦的強度也會因此而衰減。王世傑先生是洋博士出身,一生當中當過太多的官,由他主導收購的《寒食帖》還在臺北故宮藏著,官做得多了,學問就不會太多,他購買了日本人的《寒食帖》,被愚昧和宣傳奉為“天下第三行書”,由此又給中國書法界帶來了難以消除的惡劣影響。這當然不是王世傑的初衷,他個人的侷限因為國人的愚昧而一再放大,這個後果他本人永遠不知道了。

至於臺北《寒食帖》的傳承關係,以及沒完沒了的,拖沓冗長的跋文就不在本文的視線範圍內,不是研究能力的問題,而是不能研究,研究完了,整個人就不好了。

本文的分析著眼於一個開頭和一個末尾,那臺北的《寒食帖》經過這樣一番手術,恐怕也算修得正果,徹頭徹尾了。有一篇對《寒食帖》欣賞的美文居然入選了河南省的地方教材,河南人口多,學生也多,這樣的謬種誤傳,後果該有多麼嚴重。物質的匱乏並不要緊,精神的誤導貽害無窮。這是一個文化悲劇的世界,再悲劇的文化也比今天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