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印度人準備好去太空了嗎?你怎麼看?

清新小豹紋


印度在太空之路上一直追隨中國。印度總理莫迪 (Narendra Modi)宣佈,該國計劃於 2020 年發射第一艘載人飛船,這將標誌著印度在美國、俄羅斯和中國之後成為第四個能將人類送入太空的國家。這也是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邁進的一個重要信號。

莫迪之前祝賀了印度科學家在太空發展上的成就,例舉了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在過去幾年取得的成果:2017 年 2 月 15 日一次發射了 104 顆衛星(絕大多數是微型的立方體衛星);2013 年 11 月 5 日發射了該國第一顆星際探索任務火星星軌道探測器,這顆探測器自 2014 年 9 月 24 日起一直環繞火星運動。


科技行者


看待三哥,要辯證的看!

首先,三哥在航空航天領域是有獨特造詣的。主要成就:亞洲第一個發射火星衛星的國家,一箭108顆衛星(記不清了)。大家別抬槓,說什麼衛星質量輕,技術含量低,印尼怎麼發不了?巴鐵?這都是人口大國,所以三哥除了好吹吹牛,還是有點本事的。

再者,我不是專業人士,但是衛星這東西,要完好無損的收回來,我個人覺得不是見容易的事,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從衛星發展的歷程就可以看出,回收式衛星出現的時間節點要晚於普通衛星,載人的就更晚了。

那麼問題來了,三哥能把航天員發射上天我確信無疑。可是,航天員能不能毫髮無損的回來?我就萬分懷疑了。弄不好回收過程自燃了或者落點偏差過大,都不是什麼新鮮事!

我覺得,三哥還是先效仿前蘇聯,先弄條🐶試試!以免成為國際笑話,不好收場。


北極涮火鍋


印度在航天領域的雄心勃勃,將我國作為最大的競爭對手。早在2006年,印度航天局和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就計劃在2014年實現航天員進入太空,2017年實現兩名航天員進入太空,2020年實現載人登月,2030年實現載人登火任務。從整個印度航天曆史上來看,莫迪說2022年要進行載人航天發射,並沒有啥奇怪的,與印度之前的“豪言壯志”相比,這個說法甚至看起來還有些“客氣”。

雖然印度一度將本國航天計劃吹上了天,但是也並非一事無成。首先,運載火箭方面,印度的GSLV Mark III運載火箭在2014年就試射成功,完成了亞軌道飛行試驗,2017年最新的GSLV Mark III運載火箭將一個3噸多的衛星成功送入了地球同步軌道。根據印度ISRO官網的信息,GSLV Mark III火箭近地空間LEO運載能力為8噸(600公里軌道),GTO 4噸左右,其整體水平大致與我國早就成熟使用的長征2F水平相當。先不論火箭技術水平的高低,僅從運載能力來說,LEO 8噸的水平基本能夠滿足近地軌道載人航天發射的要求。

其次,ISRO一直致力於載人航天關鍵技術公關,包括載人飛船(3人艙設計)、空間飛行器的燃料加註技術、空間飛行器軌道對接技術、對接物資傳送技術等等。而且從技術發展路線來看,印度的載人航天計劃可能施行“跳躍式”發展模式,預計與我國載人航天計劃中神州系列和天宮系列一步一步的發展步調完全不同。

雖然印度也做了不少準備,但2022年完成載人航天任務底氣並不足。目前,關於印度載人飛船有關的消息還是比較少,除了PPT展示設計理念外,並沒有其他更多消息流出,2014年當時試射GSLV Mark III時搭載了一個試驗性載人艙,此後還未見印度發射無人飛船的具體計劃和確切消息。根據我國的經驗,從神舟1號至神舟5號經歷了4年時間(1999-2003年),而印度目前的載人/無人飛船可能還未正式定型,除此之外,這其中還有一系列核心關鍵技術需要攻關,印度在餘下的4年內完成所有任務,的確難度比較大。

還有一個巨大的隱患就是印度的航天投入問題。雖然印度近些年在航天中的投入雖然逐年遞增,但總體上並不可觀,近幾年平均約10多億美元(NASA為200億美元),這個預算投入在國際上實屬少的可憐。即便如此,印度航天計劃仍舊野心勃勃,多條線並行開展。除了載人航天計劃外,還有火星探測計劃、月球探測計劃、多顆科學和對地觀測等衛星計劃,有限的投入根本無法滿足如此龐大航天開支,更有說法稱印度預計僅花費14億美元就能完成載人航天任務。如果印度目前繼續維持這樣的投入,想要通過壓低預算完成宏偉目標,怕是結局不容樂觀,但願印度的載人航天道路別走LAC光輝戰鬥機那樣的發展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