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西安鄠邑:傳承仁義精神 建設美好定舟

西安鄠邑:傳承仁義精神 建設美好定舟

西安鄠邑:傳承仁義精神 建設美好定舟

西安鄠邑:傳承仁義精神 建設美好定舟

西安鄠邑:傳承仁義精神 建設美好定舟

陝西省西安市鄠邑區渭豐鎮定舟村現有人口5000餘。是聞名西安市鄠邑區的文化古村之一。2016年9月28日,為優化農村資源配置,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等有關規定,將定一(1423人)、定二(801人)、定三(760人)合併,撤併後,新的村名為定舟南堡(定南村),新村辦公地址設在原定三,人口數將達到2984人,共轄18個村民小組;將定四(690人)、定五(720人)、定六(818人)合併,撤併後,新的村名為定舟北堡(定北村),新村辦公地址設在原定四,人口數將達到2228人,共轄12個村民小組。

一、歷史悠久

鄠邑定舟村,自古人傑地靈,物華天寶,雄踞渭水之濱,是鄠邑文化名村、明清至今以仁義聞名遐邇。 定舟村東有距今7000多年的舊石器、新石器時代及周秦漢唐等朝代的歷史遺蹟。南村內有關帝廟、北村有北廟太和宮等。定舟村西周王朝周文王安定天下的發祥地。定舟村距離戶縣縣城12公里,是抗日名將趙壽山將軍的故里,以獨特的仁義文化代代傳承不息,“仁義不過定舟村”的美名在戶縣北鄉被廣泛傳頌,深刻地詮釋了戶縣人的勤勞、勇敢、仁愛、自強、奮進精神。定舟村有確切文字記錄的歷史有639年,明朝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出身江南,在元朝末年起兵反抗暴政的定舟村十戶軍籍的先祖,跟隨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樉到西安就藩,從此就安家落戶到了大西北這塊豐盛的沃土。他們較好的繼承了江南文風鼎盛的習氣,又兼容幷蓄的吸收了戶縣周秦漢唐“仁”文化的營養,成為陝西獨一無二的仁義文化的繼承者、傳播者。定舟村已經由渭河岸邊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村莊,發展成擁有戶籍人口5346人,可耕地7000餘畝,經濟指標在戶縣北鄉首屈一指,文化傳承在三秦大地一枝獨秀,教育事業蓬勃向上,人才輩出的犖犖可觀的文化大村。

二、名人輩出

自古以來,村中歷史文化名人很多,有清朝舉人趙鶴皋、清朝武舉人張振、辛亥革命英雄石作勵、陝西省首任省長趙壽山將軍、民國書法家李逢春、民族音樂家李崇華、著名電影導演張藝謀母親張孝友、名醫夏爾儀等。

尤其是戶縣名人館的副軍級中央軍委工程兵功臣張興華、留日博士、教育家張學載,為社會主義建設作出犧牲的張景忠;服務鄉里,熱心公益的政協委員張興民;雲南大學醫學院著名教授、生物學家張乃光;王優仙女士是張學載夫人,曾奮鬥在教育戰線、積極抗日、功在千秋;黎輝同志是張興華夫人,曾在中央歌舞團、國家文物局辦公室任主任,兢兢業業工作,受不少嘉獎,是巾幗女傑。王優仙、黎輝二人史略去年已由村黨支部村委會立碑定三文化廣場,以示永為紀念;張振武,曾是活躍在國內的籃球健將,為新中國培養了許多體育新苗。

中共特別黨員、抗日名將趙壽山將軍是我村北村人。1924年春參加楊虎城部隊,歷任排、連、營、團、旅、師、軍長,集團軍總司令。他參加指揮了西安事變,國共合作後,抗日戰爭中率領三秦子弟,血戰娘子關、保衛中條山,捍衛了民族尊嚴,為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1947年進入解放區,1948年1月任西北野戰軍副司令員。解放後,先後任青海省政府主席,陝西省省長。趙壽山將軍一生忠誠愛國,思想進步,生活儉樸,平易近人,深得軍內幹部、戰士信賴。熱心教育,1935年以其母命名創建了善慧小學。

三、文化燦爛

1、地方歷史文化絢麗奪目。2002年2月,《戶縣定舟村史略》問世。定舟村現有《夏氏家譜》《楊氏族譜》《李氏族譜》《張氏族譜》《趙氏族譜》《善慧小學校史》出版,為本村歷史源流提供了準確的資料。

2、社火文化源遠流長。民謠說:姚村辣子馬營蒜,定舟村的社火實好看。我村按傳統的社,耍社火區域分為9個。定舟村明朝前就有村落,明朝初10戶軍家落戶這裡。由於有軍人的傳統,所以他們玩社火時,很注意統一。過去他們還有獨特的馬神社火。戶縣流傳有民諺:定舟村的社火實好看。隨著農業機械化,村裡沒有了騾馬,近些年再沒有出馬神社火,但抬杆社火依然內容豐富。其造型多具有教育意義,傳說,有位翰林看了他們的社火稱讚定舟“真乃仁義之村。” 社火,不僅有《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三滴血》《三孃教子》《楊門女將》《封神榜》《二進宮》等傳統造型的社火,還新創了《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社火,旨在弘揚正氣、遵紀守法、正直等正能量。按傳統習慣,定舟每過幾年就耍一次社火。定舟村鑼鼓隊解放後,曾參加陝西省第十四屆農民運動會開幕式,先後5次獲得鄠邑春節鼓舞大賽一二等獎。

3、仁義精神文化記住鄉愁。2016年2月20日,以定舟村傳承傳統“仁義精神”為主題的專題片《施德累仁--定舟村》在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CCTV-4)《記住鄉愁》欄目播出。《記住鄉愁》欄目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在全國選取100個傳統村落進行拍攝,是一部以看得見的傳統村落為載體,以生活化的故事為依託,以鄉愁為情感基礎,以優秀的傳統文化為核心的大型紀錄片。欄目組經過前期考察調研,在詳細瞭解村志、村史的基礎上,選定戶縣渭豐鎮定舟村為典型代表村落進行了拍攝。攝製組以戶縣定舟村傳承傳統“仁義精神”為主題,進行了為期一週的實地採訪和拍攝錄製,重點採訪了定舟村歷史文化名人趙壽山將軍後人、村內德高望重的老醫生等尊奉祖訓、傳承美德的典型人物和故事,並邀請著名文化學者肖雲儒對定舟村及中國傳統仁義精神進行解讀。

四、經濟騰飛

定舟村現有私營、個體企業近200家,以紙箱、鑄造、仿古工藝為主體的鄉鎮企業蓬勃發展,年產值達4000餘萬元,不僅吸納了本村主要勞動力,而且許多外村剩餘勞動力也前來打工。一村富裕帶動一方發展,經濟總量躍居鄠邑區村級經濟前列。

五、崇尚教育

善慧小學始建於1936年春,是趙將軍遵照秉承慈母曹善慧之命,將曹老太夫人積蓄銀元五千元充作建校基金,在族人和全村鄉親支持下,以母法名善慧作校名,遂創立《善慧小學》。至1938年建成完全新型學校。1939年秋,首屆二八級學生畢業。至此,定舟村窮家子弟方有讀書之所。村方圓小王店、龍臺坊、元村等村堡學生紛紛前來就讀。1940年將軍聘請三十八軍軍法處長、共產黨員常漢三擔任校長,新建七間大禮堂,綠化美化校園,學校面積擴至二十畝。時教學設施、校舍環境皆為戶縣之首。之後,曾先後聘請地下黨員武多榮、常啟亞、郝俊峰、鄧慎祥、康健等人任教。此時,學校為戶縣地下黨活動中心之一,教育質量居全縣第一。據《戶縣定舟村史略》《戶縣善慧小學校史》記載:將軍為善慧小學建立和發展先後投入銀元二十餘萬,學校為國為民培出許許多多仁人志士,革命人才。2018年善慧小學校史館建成。

西安鄠邑:傳承仁義精神 建設美好定舟

西安鄠邑:傳承仁義精神 建設美好定舟

西安鄠邑:傳承仁義精神 建設美好定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