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0 這些警察 較量中守護文物

這些警察 較量中守護文物

方正(左)和同事在清查追繳的涉案文物。張丹華攝

夜幕下的關中平原顯得格外安靜,陝西寶雞鳳翔縣城南的麥田裡,田鼠忙得不亦樂乎。不一會兒,幾個黑色的身影出現在地平線上。他們聚在一起,拿著工具好像在地裡打洞。突然,放風的同夥發現有人靠近,幾個黑色人影一溜煙兒跳進路邊的麵包車裡,跑了。

沿著現場痕跡順藤摸瓜,揪出犯罪團伙

這是震驚全國的“6·4”盜掘雍城遺址秦公六號陵園案案發的前一夜,“80後”文物警察方正至今都記得這個案子,這是他參與破獲的第一個公安部掛牌督辦的案件。當時,他剛剛從基層派出所調到寶雞市公安局一個多月,和4位經驗豐富的老警察組建大隊,專門打擊文物犯罪。

時間倒回2011年6月4日早晨,雍城秦公陵園工作人員在巡邏時,在秦公六號陵園處發現一些新鮮的黃土,黃土堆旁一個19米深的盜洞赫然闖入視線。從盜洞望去,被稱為“黃腸題湊”的棺槨已經暴露。據史書記載,只有帝王和勳臣貴戚才能享用“黃腸題湊”槨具。被盜擾的墓地很有可能是某一位秦公,其文物應該十分豐富。

綜合分析盜洞口周邊腳印、電池及泥土堆上白膏泥土質等現場痕跡,方正的團隊初步確定這是一個5人以上的犯罪團伙。根據案發現場發現的炸藥殘留物,方正高度懷疑這是擠壓式爆破盜墓。盜洞壁非常平滑,河南和山西的某些作案團伙最常用這種方法……文物警察們縝密地分析著痕跡背後的線索。

為了能夠將嫌疑人在第一時間摸排出來,專案組將採集區域適當擴大到了臨近的縣區,累計採集各類信息數據上百萬條。

“現在偵查一般都在網上進行案情研判,我是計算機專業出身,在我們工作組剛好有用武之地。”方正說,根據採集到的信息,專案組研判出河南三門峽籍張某某的活動軌跡完全符合專案組設定的案犯活動的時空條件,從而最大限度地縮小了偵查範圍。

“盜墓最關鍵的就是探墓,能夠在方圓51平方公里的面積內準確尋找到墓室,說明案犯對秦公陵園的佈局極為熟悉,內外勾結作案的可能性較大。”於是,專案組順藤摸瓜,一個以張某某和本地人姜某為首的犯罪團伙浮現在專案組面前,當年10月中旬,這個團伙被成功抓獲。

“這些犯罪分子要是把這股勁兒用在正經地方,別總想著鑽空子發橫財,說不定還能在考古研究方面有點成就呢。”方正感慨。

盜墓常會盜走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

作為周秦王朝的發祥地,寶雞文物資源豐富,青銅器最多,現已陸續出土5萬餘件青銅器。被盜擾的秦公六號陵園所在的雍城是中國春秋時期的秦國國都,建都長達294年,曾有19位秦國國君在這裡執政,1988年,這裡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雍城遺址目前勘探出14座秦公陵園,被挖掘的只有秦宮一號秦景公之墓,其他都處於保護狀態。

巡查、辦案、研究……工作幾年來,方正到秦公陵園有上百次了。每當他看到陵園的展示牆上掛著的上世紀80年代挖掘秦公一號大墓時的照片總是陷入沉思。秦景公墓室檯面面積有兩個籃球場那麼大,上面密密麻麻分佈了247個盜洞,觸目驚心。

“一號大墓裡許多珍貴的大型銅製器物都被盜墓賊打碎盜走了,文物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說到這兒,方正低頭嘆了口氣。“盜墓者求財,可他們不知道,盜墓常常會盜走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也許丟失的部分,我們再也找不回來了。那些被盜的文物,能回顧歷史,再現歷史,也許還能更改歷史,填補歷史空白,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啊。”

2011年4月,寶雞市公安局和文物局成立寶雞市打擊文物違法犯罪工作領導小組,近年來連續開展了“天鷹”“獵鷹”“秦鷹”“雄鷹”“金鷹”“神鷹”的“鷹”之系列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行動期間共打掉文物犯罪團伙103個,破獲文物案件846起,共追繳涉案文物2483件(組)。

營造人人保護文物的氛圍是根本

近年來,由於藝術品收藏市場趨於火爆,文物價格不斷飆升,利潤豐厚,使得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行為日益猖獗。

去年3月,鳳翔縣公安局成功偵破公安部掛牌督辦的“1·16”團伙系列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案,方正所在的小組負責追回的宋代定窯白釉酒具,是裡面最珍貴的一套文物,被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我們在偵查過程中發現,當時這個瓷器已經迅速被賣到洛陽,售價88萬,之後不到一週時間又輾轉到了珠海,標價已經到120萬了。”方正說。

從近幾年的辦案情況看,犯罪分子還有年輕化的趨勢。

2016年,方正在網上排查共同案件高危人群的時候,發現了一個QQ群,群名是“青銅器研究中心”。出於職業敏感,他立刻圍繞該群展開偵查,發現這是一個盜墓群,裡面有討論盜墓工具的,還有賣東西的。方正迅速對群主進行調查,得知群主叫李某某,經常和韓某某聯繫,而這兩個人的行動軌跡與手頭的一個案件完全吻合。破案之後,方正發現,這兩個人都是“90後”,平時喜歡看古書,研究歷史。

“主要還是利益的驅使,一本萬利的生意誘惑著他們鋌而走險。但文物犯罪特別是盜掘古墓葬與一般的刑事案件有一個特別大的不同,就是文物犯罪沒有報案人。”方正介紹,案發地如果在國家或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區域內,有文物部門巡查人員,還可以及時報案。但如果在非保護區,山林田野,沒有報案人員,公安機關就很難發現案件,就算髮現也往往錯過了破案時機。

“發動、組織、依靠廣大人民群眾自覺參與文物保護工作,增強廣大群眾的文物保護意識,營造一個‘人人保護文物’的社會氛圍,是確保文物安全的根本。”方正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