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2 水稻倒伏的成因及應對措施

水稻倒伏的原因有很多,倒伏的形態有三種:莖倒伏、淺根倒伏、彎倒伏。淺根倒伏是主要現象,大多發生在作物拔節後、農作物生育的中後期。倒伏極易造成糧食減產,增加成本造成經濟損失。

本文整理了常見的倒伏原因及防範措施,供大家參考使用。

水稻倒伏的原因

(1)品種抗倒性差:不同品種之間存在差異,有的品種天生抗倒伏性就差一些。一般而言,具有高稈、細稈、軟稈、根系淺、根系不發達、穗頭過重、劍葉過於長大軟披這類特徵特性的品種一般抗倒性較差,易倒伏。

(2)秧苗素質差,栽插方式不合理:水稻育秧過程中技術不規範,比如播種過密、肥水運籌不當、造成秧苗細長不帶分櫱,造成整個群體不健壯。栽秧時“亂插棵”,水稻封閉行後通風透光差,不利於水稻健康生長,易倒伏。

(3)施肥不合理:施肥時間上,分櫱肥施用過晚、穗肥施用過早,肥效反應在水稻拔節期,造成基部第一、二節間拉長,群體過大,莖稈變細,莖鞘儲藏物質少,支撐力差,易造成倒伏。施肥種類上,水稻氮肥施用量過大,鉀肥不足,植株生長過密過高容易引起倒伏。施肥總量上,水稻營養過剩就會“戀青”,也叫“貪青”,只長葉子,不抽穗,容易造成根部潰爛。

(4)病蟲防治不及時:水稻封行後要加強田間紋枯病和稻飛蝨的監測和預防,如果不能選擇正確的農藥適期防治,容易造成遷移危害,紋枯病和稻飛蝨重發田塊極易倒伏。當水稻發生嚴重的細菌性莖基腐病和菌核病等,也容易導致水稻病蟲害型倒伏。

(5)田間管理不到位:輪作制度不完善,耕層過淺,稻田長期不耕翻,土壤板結,水稻紮根不深,產生大量浮根;秸稈還田過多,產生有毒有害物質,毒害根系;長期淹水不曬田,尤其是拔節期,長期灌深水;爛泥田根系發育不良,後期又容易徒長。對於鹽鹼地而言,撤水過早,會導致鹽害,容易早衰,造成倒伏。

(6)不良天氣:遇到風雨過大且持續時長,加之穗期及成熟期稻穗重量較大,最終可能造成倒伏。

水稻倒伏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所以在生產中應綜合應用技術,不能單純依賴某一個措施,重點在品種選擇、肥水管理、生長調控上著力。主要的措施有:

(1)選擇抗倒高產品種。

(2)本田耕作合理,耕翻結合,加深耕層,實行秋翻地,耕深15~20公分。

(3)合理密植,協調好個體與群體關係,種植密度過大,倒伏機會也多,尤其是直播稻田,更要把握好播種量和田間分櫱苗數。  

(4)總氮肥施用量不宜過大,分櫱肥施用不宜過晚。11葉和12葉水稻品種分櫱肥,不能晚於6葉,防止肥效反應在拔節期。施肥要注意適當減氮、穩磷、增鉀和補施微量元素肥料,提高植株的抗倒伏能力。

(5)及時開溝排水曬田,深泥田、爛泥田多曬、早曬、重曬,曬至腳踩不陷泥、田間開裂為度。淺沙田則勤曬、輕曬、多次擱水。 

(6)搞好生長調控,縮短莖節間長度,使水稻重心降低,莖稈健壯,根系發達,提高抗倒性。

(7)減少秸稈還田數量,秸稈還田數量不應該超過秸稈總量的30%,並及時曬田,提高根系活力。

(8)改良鹽鹼地和爛泥田,拉沙或施加有機肥。

(9)加強田間管理,及時防治病蟲害,重點防控好紋枯病、稻飛蝨,杜絕因害成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