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9 青岛为什么需要一座院士港?

时隔两个多月,上合峰会举办地青岛国际会议中心再迎国际盛会。

8月16日至18日,第二届海外院士青岛行暨青岛国际院士论坛在这里盛大举行。

如果说上合峰会是对青岛形象和国际地位的一次展示, 青岛国际院士论坛则是青岛乃至山东新动能建设路上的见证。

青岛为什么需要一座院士港?

2016年6月,青岛国际院士港成立后,两年时间里签约引进了108名院士,包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国宝级”科学家马伟明院士、当代“静电纺丝纳米纤维之父”Seeram院士等,其中16个院士项目落地运营,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

正如李沧区委书记王希静对这个活动的总结,这次不光有院士,而且有企业、高等院校、金融机构,实现了四合一,就是既招才引智又招商引资,而且通过才、智、商和金融四位一体,形成一种特殊的科技生产力,真正给山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生新动能。

创新发展大潮涌动的青岛,迈向国家中心城市的青岛,担当山东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青岛,需要一座院士港作为“标杆”!

01

院士港诞生于对创新的极度渴望。

青岛是一座充满创新基因的城市,可李沧区先天优势并不突出。随着院士港的横空出世,让李沧区的创新有了引爆点,有了核裂变的可能。

2016年,李沧区处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换挡期,承受着腾笼换鸟的阵痛。作为曾经的老工业重镇,青钢、青岛碱业、青岛一汽等50多家企业正按照青岛老企业搬迁的规划陆续从李沧搬出,也直接将李沧的GDP带走了近1/3。而服务业总体上仍以传统行业为主,金融、研发设计、科技服务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尚未形成支撑,全市规模以上企业9000余家,李沧区却不到500家。

怎么办?如何干?外界都在等待李沧的回答。

2016年6月3日,李沧区抓住全国“科技三会”召开的契机,利用一片无人问津的闲置房地产,启动了青岛国际院士港的建设。“守正出奇,采取一个超常规的办法,来实现异军突起或者迅速崛起。”在李沧区委书记王希静看来,李沧区要崛起必须靠科技,要靠科技那就必须狠抓人才,李沧区就直接从顶尖人才开始。依托院士港,李沧区计划用三到五年时间,集聚10名世界级巨匠大师,引进100名海内外知名院士,带动1000名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千人计划”专家及博士、博士后汇聚李沧。

青岛为什么需要一座院士港?

在科学家的圈子里,院士位于金字塔的顶尖。

在全球范围内,没有哪里不对院士资源趋之若鹜。院士凭什么要来李沧,不少人质疑李沧区的异想天开。然而,李沧区却精准的洞察到了破冰点的所在,“要想引人才,必须搞清楚人才最需要什么。”王希静认为,即便对全球顶尖的科学家来说,往往也缺乏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条件和能力,这是个世界性的课题,而这却恰好为院士港提供了广阔的作为空间。

抓住了主要矛盾,李沧区在敢想敢干的创新之路上一骑绝尘:财政并不宽裕的李沧区制定了《青岛国际院士港资助服务暂行办法》,根据院士项目的进度和产出情况,给每位全职院士最高1亿元的项目资助、最高1200万元的生活补助,院士实验楼和人才公寓一应俱全;独创的“妈妈式”产业化一条龙服务——每个院士项目分别由一名李沧区级领导牵头,组建“四对一”的联络小组,全权负责院士项目签约、开工建设、项目落地和投产达效等工作,全力以赴推动项目产业化。

这一系列举措,让院士港解决了科技成功转换的机制体制问题,科学家、企业家和政府创新力实现了“三合一”:科学家不再只是身处实验室做科研、发论文,企业家遇到技术难题也不再求索无门,两者通过政府居间牵线搭桥,实现了无缝对接、精诚合作。

院士港的意义绝非局限于园区本身,而是一个支点撬动全局的生动实践:它的出现,让李沧全区干部群众精气神得以提振、视野更为开放、思想上不断“破冰”、行动上勇于突围,让区域高质量发展基因全面重塑!

02

李沧,这一招,出奇制胜。

在山东省“双招双引”大格局中,李沧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也不是补贴力度最大,但要说到追求极致、影响深远,李沧可能是最出彩的那个。

“NO,NO,NO!”2016年10月份,身兼加拿大皇家科学院、加拿大工程院、韩国科学技术翰林院、韩国工程翰林院“四院”院士头衔于一身的韩裔加拿大人帕克,面对来自李沧区的邀请连连摆手。然而,几个月之后,这位国际材料学领域的“发泡帝”,就在李沧区的院士港启动了他的原位成纤纳米新材料项目。同时,一家由他控股的纳微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由其研究的原位成纤和轻质高强度PP+PET项目将进行产业化,其产品主要用于汽车轻量化、电动汽车、智能高端家电、VR眼镜、高铁、医疗和航空航天等领域。

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帕克院士的态度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原来,院士港在与帕克院士的接触中了解到,对方之所以顾虑重重,除了还没退休、工作繁忙,还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他多年来专注于科研攻关,毫无从商经验;二是他虽然对自己的技术很有信心,但他不熟悉中国市场,也没有产品推广团队和销售渠道,所以对创业成功没有信心。

帕克院士的痛点,就是这场人才争夺战的出发点。

李沧区集全区之力,开始了一波“过五关斩六将”的操作:经过多方打听,院士港工作人员在深圳找到一家管理规范、业务对口的上市公司——同益股份。帕克院士与同益股份、李沧城建子公司院士港运营有限公司共同注册成立了青岛纳微科技有限公司,由他本人控股,同益股份为其提供专业的市场、团队、资金管理服务。

由于对生产环保、技术保密要求较高,所以工厂既要交通便捷,又要远离居民区,为帕克院士选择一处工厂成了李沧区要面临的下一道难题。为破解此难题,李沧区先后召开了17次专题调度会,终于选择到了一处让各方满意的厂址。不仅如此,李沧区还出资对厂房进行了装修改造。“院士港的诚意,以及未来的合作前景彻底打动了我。”帕克院士对这次合作充满期待,“这将成为新材料领域跨国合作的典范。”

同样被院士港的诚意和高效率感动的还有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王玉田,他也是第一位落户院士港的外籍院士。2016年,李沧区委书记王希静刚与王玉田院士接上头,得知他只能在国内待7天,就火速跑到北京,立即邀请10位院士专家开评审会。等待评审会通过,王希静赶紧拿起来电话打给王玉田:“您来吧!”。

在此之前,王玉田院士团队曾经找过10余家风投机构,出于对生物医药研发早期风险的考虑,无人敢接招。院士港却拿出1600万元资助其项目顺利启动,后期项目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社会资本介入之后,项目就将度过种子期,进入资本的良性循环。“要论生物医药,李沧区不是产业基础最好的地方,但我感到了李沧区对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渴望。我感到我们不是在谈判,而是在为共同的事业奋斗。”王玉田院士为李沧区的魄力和诚意而动情。

今天招来的商、引来的智,就是明天的经济增长点、结构升级的发力点、创新能力的提升源。在各个省市、园区对人才的白热化争夺战中,院士港在悄悄传递一个信息:招商引智, 不需要长袖善舞,态度和细节就能决定成败。

03

2018年上半年,李沧实现生产总值217.82亿元、同比增长10.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3.0%……各增速项目均居全市前列。

振奋人心的数据背后,离不开青岛国际院士港的创新平台拉动作用。如今的院士港,已经形成了“院士拉院士”的可喜局面。比如首批签约院士、激光权威周寿桓,拉来了另一位国内权威王立军,更吸引了国内激光界七八个院士中的5个前来加盟,德国等多个国家的激光界权威也向院士港抛出橄榄枝。就在“第二届海外院士青岛行暨青岛国际院士论坛”活动期间,又一位世界科学巨擘加入院士港的“朋友圈”:2011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世界著名化学和材料科学家丹尼·舍特曼来青,并与院士港达成创办国际学校的初步合作协议。吸引丹尼·舍特曼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在院士港发现一个个在此落户的朋友圈“好友”,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对这里高端人才集聚效应有了充分认知。

青岛为什么需要一座院士港?

两年多来,院士港累计签约引进海内外院士达到108名,其中外籍院士81名。全球最顶尖人才在李沧聚集,发展新动能以“核裂变”的速度喷薄而出:袁隆平院士的海水稻已经种到了迪拜,计划在全球改造1亿亩盐碱地;“纳米纤维静电纺丝之父”西拉姆院士的防霾纱窗已投产,每平方米800元;陈璞院士研制的抗肿瘤多肽小核酸粉剂已出来样品,每克100万-150万元;侯立安院士团队致力于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水环境、空气环境改善提供社会化服务,全年力争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人民币;院士港年底实现30个以上院士项目落地,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

“越往后越快。108个院士,将带来成百上千的项目。围绕这些项目,将有望形成千亿、万亿级的产业链。将来,我们希望‘院士企业’遍布李沧区,把旧动能‘换出去’。”王希静说。

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青岛由此迈入了国际化大都市的行列。峰会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此后,山东省举行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工作会议,省委书记刘家义表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用高质量的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推动山东高质量发展。

青岛为什么需要一座院士港?

创新驱动战略纵深推进,“双招双引”深入人心,已经被《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中列入“健全充满活力的人才支撑体系”的青岛国际院士港任重道远。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海外院士青岛行活动,共邀请海内外院士109名,其中外籍院士占比达到90%以上。此次与会院士中,有49名院士签约全职。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成功召开,

迈入了国际化大都市的行列的青岛,

需要国际化院士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