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1 散文三题 文

云烟雾掩崆峒山

他俩(舒远、陈修安,均为艺名)早先告诉我今年暑天一定要来崆峒山,缘分成就了相约。

散文三题 文/马有常

两位朋友从西安到平凉,已上午11点多,天虽无雨,却不见晴。远眺山上烟雾缭绕,我们在崆峒古镇饭毕,稍缓了一会,天仍没有晴转。我们便坐上专线旅游车。雾天车走的慢,窗外峡谷两边的山峰嵯峨,奇崖洞壁散见与山体,怪石千形万状,松枝挺立峭壁,处处可见。走了一段坡路,雾有些浓,车有些慢。到香山顶下车,我们在附近景区转了一会儿,天愈加阴沉,俯视奇峰峻峭,悬崖绝壁已模糊不清,险峰古松被掩在雾里。

前山的峡谷好像生云吐雾,若一团团白色丝绸,缓缓飘动,一会儿随着清风散开,如浓烟滚滚。一会儿像棉絮轻轻地游动,云烟与天相接,浓雾遮目,视线逐渐模糊不清。望后山峡谷,苍松泛新,碧浪流韵的景色已看不清。暑天的清幽高爽也感受不到。周围云烟笼罩,天阴像雨来之景。雷声峰周围,奇峭笔峰在云雾中露出片片青丝,像姑娘的秀发隐约游动在白色的花海,朦胧的的媚,袭人的秀,牵心的娇。

散文三题 文/马有常

远处道观,庙宇,塔的顶角时隐时现,仿佛沐浴在雾中,有些含蓄的意,幽深的情。山上的古迹景点被烟雾遮掩,时与游客似万里之遥,犹如恋人之间隔山隔水的愁,相思的梦境,痴心的幻情。我们不像游山,是在踩云驾雾。我们不是仙客,却有飞动之飘然。不像走动,却像山游。我们三人边走边说,共同的心里话,游山这是首次的所遇。

走进中台,这儿是游人较多之处,也是山上市区,街上有的这里也有,买者在瞧,卖者在问,平凉风味小吃随意可食,地方特产,文化用品可选可挑。我们行至塔院,忽下起小雨,此时已5点多,我们只好乘车下山。

散文三题 文/马有常

两位朋友这次来崆峒山,本意了解佛道为何集与一山,再着情与“天下道教第一山”,“黄土高原的明珠’”,其史原和真景。却逢阴天雨期,出行不便。

想获取的没有收获,未曾想到的却尽收与目,所遇却非所求。崆峒的意向便成了空洞。人呢,只留下云中影子,雾中的客。带走的是崆峒山的雾雨云烟。

崆峒怡墅的小憩

散文三题 文/马有常

和友人走下崆峒山,进城吃了晚饭,已是黄昏,街上人流车往多于白天。为早些消除疲劳,少些麻烦,我环顾周围,见近处只有一家老年公寓,我们顺便走了进去。按住宿常规登记完,乘电梯走上六楼房间拉开灯,眼前地毯如银花初放,四壁素雅,床上白如雪映目,桌凳深黄泛古韵。睡在床上,身上燥热渐渐退去,清爽扑来让人心舒。安逸抚慰让人气爽。此时,西安美院画家舒远说出与我同感的话,西安交大的讲师陈修安说,若按五星标准价算,这个档次与价格反差显然较大。我们谈着不知不觉入睡了。

第二天早上,我们才知道公寓里还有餐厅,唯是清真,禁止烟酒。我们走进去,见多个桌上已坐满了客,被服务员让在临角的窗前坐下,见餐厅装饰虽是现代材质,布局的风格却典雅,拙朴。

望别的桌上饭菜,海味山珍,一桌南方风味。农家便饭满是北方田园风光。有广东的粤菜,老火靓汤,也有哈尔滨的“修古丽姆”(俄语。汉语译泡菜),一桌是紫色黄绿,一桌是粉缃枣红。一桌一种色彩,一种色彩一种风格,确有百花迎春,争奇斗妍之景。

人呢,边吃边谈,秦川方言客家话,闽家乡音鲁鄂腔。有谈笛风琴韵,诗词歌赋,有书画音乐的见解,有说陇上崆峒赛峨嵋,埃及文明和两河文明谁先谁后的见解者,放下筷子,打着手势。道学与道教不可混为一谈,在饭桌上各执一词。释春的闺秀与痴情公子柔声细语,吃饭谈事为并列的主题,在此处一居也是一个主题。

这楼上一层房屋一种布局,有些像江南的琴楼画苑,有些内设宛若高古的御所。有些简易古朴,仿佛把人带进历史,平朴之中见精致,古朴其中见真意。也有时尚装饰,却是西欧风情。书画墨香可人,幽静清爽宜人。

地处闹市中心,人若身居空山夜境,又像偏远的深谷,走十几步是闹市街景。有人说,高士居此不为低,平民依居方为高。其实,来着多为熟客,因了解此处价格随意,避暑度假自然为欣,游崆峒山,赏黄土高原也有许多方便,于是,有人昵称“怡心寓”,也有别称“心可舒居’,还有熟客把自己常住的房屋叫’“清心轩”,“逸爽斋”。舒远,笑着说,咱们也送一名,“崆峒怡墅”,或“崆峒家园”可为纪念,再来崆峒到这儿也亲切。

我说,主人给她的楼舍起了个富有秋韵的名字“平凉富家老年公寓”,名副其实,成为形与意上的反差,让人不可思议。现实中有些人为自己的门店取名可雅,也名副其实,形不达意,成为形与意上的反差。也许春衣逢秋显然薄,老年公寓是秋高气爽的隐喻呢。或许春深不如秋意浓。于是记下此文。作为和友人崆峒的行纪。

崆峒怡墅的主人

散文三题 文/马有常

学生时代的黎建英

她国字形脸,凤眼浓眉,瞳仁若纯黑色的珍珠,与白色的肌肤相互映衬,仿佛晴空之夜的月亮。她个子高俏,身材笔直,走路像微风抚摸的金柳。她身上泛动着明丽的春光,从她的风姿神态上看,没有人到中年的特征。我和陇上名医郭林选曾谈到回族女性读书的的事,他说黎建英和她是卫校同学。在八十年代时期,一个回族女子能上中专确实不容易。郭大夫言下之意,她当时在同学的眼里是一代秀姝。

黎建英女士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他从小学到中专,是在封建气息浓郁时期度过的。一个回族姑娘走进校园,在本民族中难免有人风言风语。她坚信无论那一个民族,只有学习才有正确的人生目标。唯有真善美才能开拓人生的时空。

一个民族只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关注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黑格尔名言)

她将这段话铭记在心,就毅然选择了医学。八十年代初毕业于平凉卫校,被安排到寨河卫生院。

寨河是甘肃和宁夏相邻的偏僻山乡之一。那儿沟壑纵横,干旱多风,冬春时节西北风常卷起黄土弥天漫地,冬天风裹寒流,难伸出手。每逢节日假期,五十多里的山路来往靠步行。

她走在大雪纷飞中,像雪花翩然落在雪野,融进冰天雪地。迎着雪的洗礼,留下一路芳清。迎着烂漫的山花,可观赏黄土高原顽强的生命,增强她生活的兴趣。蜓蜻徜徉着贫瘠,蝴蝶漫舞着苍凉,鸟雀欢畅,口吐甜歌。她常常走着,沉迷着。自喟自己缺少轻翼般的动力,高原的西北风才揭取她心里的尘封。

一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有时随意而来。她看见羊群在山坡上吃草,《牧羊曲》便趁兴而起。

山路,上班,父母在消耗着,分散着她的精力,他一天一天力不从心,月复一月的瘦弱,山路上还得继续来往。陡峭的山路在爱情的脚下是平坦的。她的先生推着自行车相伴着她,能骑车的路叫他少走,不能骑车的路陪他行走。如此接来送去将近十个春秋。

那条山路留下了一首青春之歌,留下了芬芳的记忆。

事业和家庭都在争取她,而山路漫漫,90年代初,她从别愁留恋中离开寨河,任平凉实验小学校医。在校园里或家里常有病人求诊,她没有收过诊断费,若遇贫困病人,她尽能力施舍。

白天在匆忙中度过,都是那么一瞬间。晚上放下《本草纲目》,翻开《黄帝内经.》,从《医学集成》,看到《医典》,从文学看到哲学,从亚利斯多德读到所罗门,一夜,一月,一年竟然是一个片刻。

她说,西医从现象着手,中医是哲学的本性。德是治病的出发点。大夫的良知就是不能趁人之危。治病救人不计个人得失。大夫的心灵若无美德,人间疾病成大灾。书越读人越难做。

她的花季从书本和事业上悄然散去,孩子的成长在消磨着她的鲜青。同时,她的先生为一项远程事业在外奔波,她理解他的先生忍痛割爱,放弃了文学,放弃了人类的母体文化,又攀登在另一座山峰的路上。家里家外的事都搁在她肩上。

共同的理想,远大的人生目标才有爱情生命高远的活力。二十多年来两个孩子犹如弱苗已长成大树,都已读完研究生,各有自己的事业。

但是,别人的孩子也需要成长,老弱病残也需要生活。民族文化素质需要提高,从思想上解除劣根性,创造利于文明进步的文化环境。就需要从教育着手,贫困家庭的孩子无钱,上不起大学,先生为此在匆忙着。她们共同努力,十多年来为大西北,黄土高原偏远山区贫困病人,贫困大学生先后捐款300百多万元。2017年1月2日她和先生在平凉市第一人民医院偶尔遇到一位重大疾病农村患者,她和先生即时捐款一万元。并连续多日为病人和家属送吃。感动了病人的亲友。她和先生不同类型的捐助,被他人互相传送,传遍黄土高原偏远的山区。她默默支持先生向政府申请成立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促进会”2013年她和先生商定在新民路成立了住宿,餐饮,医疗,文化活动为一体的服务公司。其中“老年公寓“为高龄人创造了舒适的特殊环境。还为文学,书画交流座谈活动提供了方便。凡是在她们公寓疗养,避暑的常客觉得花不了几个钱,却享受很高的待遇。就像在自己家园生活。若享受原质原味的敬意。

没有高远的人生目标,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天天念经,时时祈祷,沽名钓誉,并不是真善美。人生贵在诚恳的用行为去落实经典,才有自己永恒的时空。否则,谁才高八斗,满腹经纶,就像一片荒蛮的土地,倒是大煞风景。有人淡化经典元素,脱离道德和法理实体,我行我素,最终是自毁自灭。

黎女士的路用脚走来,也是用心走来的。他选择了一个目标,一个标准的定位,继而向前行走。遥远的路是无限的距离,相距她的心并不遥远,且是很近。

2018年7月15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